股薄肌
股薄肌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1年内共计14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中国体育科技、临床骨科杂志、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二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第二届全国中医关节病论坛、2015全国糖尿病足综合治疗、北京手足修复与重建学术研讨会等;股薄肌的相关文献由435位作者贡献,包括顾立强、李养群、梁虹宇等。
股薄肌
-研究学者
- 顾立强
- 李养群
- 梁虹宇
- 啜彦
- 张本寿
- 张玉斌
- 林晓岗
- 舒先涛
- 严广斌
- 于军辉
- 于大志
- 任高宏
- 余楠生
- 刘丽
- 刘云
- 刘刚
- 刘德淮
- 刘浩
- 刘迎春
- 史松
- 吴允飞
- 吴子祥
- 吴昌汉
- 唐一源
- 廖代祥
- 廖晓凡
- 张勤良
- 张峰
- 张建林
- 张志英
- 施学兰
- 曾祥宏
- 朱华强
- 李兵
- 杨景武
- 栾彦军
- 樊立
- 江华
- 王以强
- 王寿宇
- 王桂欣
- 王江宁
- 王海强
- 王靛君
- 白波
- 相大勇
- 秦本刚
- 等
- 罗成华
- 董伟强
-
-
张彦斌;
陈小兵;
廖代祥;
刘刚;
于军辉;
罗成华
-
-
摘要:
目的 评价股薄肌转移及双套管冲洗对复杂直肠阴道瘘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行股薄肌转移治疗的40例直肠阴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早期漏患者行双套管冲洗处理.记录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SF-36生活质量评分及Wexner肛门失禁评分.结果 29例患者术后直肠阴道瘘顺利愈合,初始愈合率72.5%;11例患者术后早期漏行双套管冲洗治疗,9例愈合,2例失败,失败患者予以粪便转流.平均随访18个月,直肠阴道瘘修补成功率为95.0%,并发症发生率为17.5%,术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及Wexner肛门失禁评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 股薄肌转移联合双套管冲洗是复杂直肠阴道瘘的有效治疗手段.
-
-
王成元;
陈剑;
李俊峰
-
-
摘要:
目的 评价咬肌神经支配股薄肌移植术治疗成人晚期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6-2017年37例接受股薄肌移植术的晚期面神经麻痹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26例;年龄(40.3±12.7)岁.对股薄肌移植术前、术后口角移动距离(△T-C)、患者自评面肌功能量表(facial clinimetric evaluation,FaCE)评分,医生使用电子化临床面神经麻痹评估量表(electronic,clinician-graded facial function scale,eFACE)评分的差异.使用SPSS 11.0软件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随访1年,手术前后患侧口角移动距离[△T-C术前为(-1.2±3.1)mm,△T-C术后为(6.1±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P<0.01);手术前后FaCE分别为(29.4±14.1)分、(57.6±2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P<0.01);手术前后微笑总分、静态评分、动态评分、中面部评分4种状态下eFACE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8、-29.1、-41.3、-43.9,P值均<0.01).结论 咬肌神经支配股薄肌移植是成人晚期面神经麻痹治疗的有效手段.
-
-
梁虹宇;
李养群
-
-
摘要:
带神经血管蒂的股薄肌游离肌瓣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晚期面瘫,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选择合适的供体神经,选定的运动神经必须能提供足够强度的神经支配,以产生强有力的肌肉收缩,使患者能够自主控制肌肉的运动.为了实现面部对称和自发的活动,跨面神经移植被认为是理想的选择;在没有面神经的情况下,咬肌神经是较好的替代选择,可以提供高动力神经输入;近年来,有学者试图结合两种供体神经的优势进行双运动神经吻合,术后具有强大而协调的面部动态效果.该文对股薄肌游离肌瓣治疗晚期面瘫中供体神经的选择进行总结,认为每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
-
-
陈杉;
国翠翠;
王晓娜;
董珍珍;
张雯
-
-
摘要:
总结 1 例晚期面瘫患者通过动静态结合手术修复面瘫的护理体会。 带神经血管肌肉游离移植手术可重建患者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上睑外翻矫正术、阔筋膜静态悬吊术可改善大部分眼角歪斜闭合不全等,二者手术结合实现了面部的动静态平衡,可有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
-
-
-
-
-
李知玻;
李凭跃;
张涛;
柯晋;
陈加荣;
沈洪园;
陈旭琼;
刘永刚
-
-
摘要:
目的 探讨双束股薄肌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1例踝关节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双束股薄肌重建距腓前韧带.根据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运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观察术后疼痛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0±1.5)个月(12~18个月).患者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AOFAS评分、VAS评分均优于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伤口感染、韧带再次断裂、踝关节不稳复发或二次手术病例.1例患者术后3个月踝关节活动稍受限,1例术后6个月仍有踝关节疼痛,后期均恢复正常.结论 应用双束股薄肌重建距腓前韧带是治疗踝关节不稳较好的术式选择,短期疗效满意.
-
-
梁虹宇;
李养群
-
-
摘要:
自体肌肉移植重建人工肛门括约肌能够改善肛门失禁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现已广泛用于肛门失禁的治疗.股薄肌已逐渐代替臀大肌成为移植重建肛门中应用最广的肌肉.股薄肌用于肛门再造共有四种术式,其中股薄肌移植括约肌成形术可有效改善患者肛门控便能力;带电刺激的股薄肌移植括约肌成形术可加强新肛门括约肌收缩强度,改善患者的大便失禁;阴部神经吻合术和股薄肌包裹胃窦幽门瓣肛门成形术能够进一步模拟肛门的生理功能,增加患者排便的自主性.
-
-
-
王鑫灵;
黄勇;
陈日高
- 《第二届全国中医关节病论坛》
| 2015年
-
摘要:
背景: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金标准,但在肌腱的固定方式方面仍有分歧. 目的:观察应用Endobutton系统在关节镜下进行自体半腱股薄肌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11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应用Endobutton系统行关节镜下半腱股薄肌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患者17例,该组患者关节镜下均证实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断裂.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16~45岁.将患者股骨端用Endobutton、羟基磷灰石固定,胫骨端用羟基磷灰石和金属钉固定,观察术后近期疗效,以Lysholm评分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对17例患者随访5~12个月(平均7个月),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患膝关节活动度正常,平均Lysholm评分评分分别由术前(49.5±5.5)分提高到术后的(85.5±3.5)分.说明应用Endobutton系统进行半腱股薄肌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具有近期疗效佳、移植物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够达到良好的临床康复效果.
-
-
WANG Jiangning;
王江宁;
WANG Shouyu;
王寿宇;
DENG Zhaobin;
邓兆滨;
唐一源;
张峰
- 《2015全国糖尿病足综合治疗、北京手足修复与重建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大鼠股薄肌异位寄养后恢复神经再支配的方法. 方法:取8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400~500g;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只.分别为对照组、运动神经吻合组和感觉神经吻合组.将右侧股薄肌切取后寄养于左侧股部,对照组:离断的闭孔神经不作处理;运动神经吻合组:离断的闭孔神经与左侧股神经分支吻合;感觉神经吻合组:离断的闭孔神经与左侧隐神经吻合.术后25周观察股薄肌大体形态并测量肌湿重,组织学切片嗜银染色观察神经末梢情况及神经吻合口横断面的结构. 结果:对照组股薄肌萎缩明显,肌肉色泽苍白,肌湿重为204.0±15.3mg;运动神经吻合组和感觉神经吻合组股薄肌与神经连接佳,萎缩不明显,肌湿重分别为394.8±12.9mg和389.2±13.5mg,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神经吻合组的组织学观察可见神经再生轴突弥散生长,无完整的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吻合组再生的神经轴突向肌纤维生长并终于运动终板. 结论:运动或感觉神经吻合能有效减轻异位寄养的骨骼肌失神经性萎缩,促进神经再支配的恢复.
-
-
韩一生;
马兴;
王海强;
吴子祥
- 《第二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
| 2007年
-
摘要:
目的:介绍自体双股半腱肌和股薄肌横向滑杆固定重建膝关节ACL手术方法并探讨近期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2006年1月以来,共修复重建8例ACL损伤者,其中2例为急性损伤,6例为慢性膝关节不稳.手术从健侧取半腱肌和股薄肌对折4股重建ACL;先建立"胫-股"隧道,后在瞄准器帮助下采用拉出钢丝法使移植肌腱进入隧道,进入后肌腱股骨侧采用横向滑杆固定,胫骨侧用界面挤压螺钉固定.术后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 结果: 7例膝关节动度完全恢复正常,1例膝关节伸直达到180°,但屈曲为110°.7例Larchman实验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患者对膝关节的稳定性满意,已逐渐恢复运动能力;1例Larchman实验为Ⅱ度,患者对膝关节稳定基本满意. 结论:此方法操作方便、微创,重建的ACL为膝关节功能恢复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外,此技术对医生的限制低,不熟悉或不会做关节镜的医生依然可采用此法重建ACL,因此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