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肿瘤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70833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医疗装备、现代医用影像学、现代诊断与治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国际艾滋病临床影像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感染及传染病影像学最新进展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腹部影像学学术会议等;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相关文献由281位作者贡献,包括上官建伟、刘建滨、姚家美等。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70833 占比:99.98%

总计:470937篇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发文趋势图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研究学者

  • 上官建伟
  • 刘建滨
  • 姚家美
  • 常进
  • 张春平
  • 杨守义
  • 王明亮
  • 王莉
  • 王飞
  • 翟亚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涛; 秦哲明
    • 摘要: 目的评估并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中实施螺旋CT及MRI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接收的6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患者均接受MRI、CT诊断检查,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诊断效能。结果6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RI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高于螺旋CT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病理特征中央瘢痕或纤维分隔、周边假包膜、中央瘢痕延迟强化MRI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螺旋CT检查,螺旋CT对周边或中央异常扭曲或变粗检出率高于MRI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中采纳MRI、CT检查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MRI诊断优势更为明显,可明确病理特征,为与其他肝脏疾病区分提供有效参考。
    • 葛英健; 于瑶
    • 摘要: 目的:分析MR薄层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院内就诊的32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进行此次探究,所有患者均进行MR薄层多期增强扫描,且全部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生成检查正确率。结果:检查后发现MR的正确率虽然与病理结果之间有一些差距,但是其正确率达到了87.50%,相对来说较高,突出检查优势。结论:MR薄层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敏感度较高,检查正确率高能保障临床诊断有效性,应多运用。
    • 丁岗强; 文泽军; 曾艳丽; 杨栋强; 张璨
    • 摘要: 目的比较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小肝癌MSCT相关参数,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4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和55例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MSCT检查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比较两种病变能谱定量参数和不同能量水平下噪声比值。结果肝脏局限性结节增生病灶与周围肝组织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均高于小肝癌组(P<0.05);动脉期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和小肝癌患者的噪声比较呈逐渐递减状态,能量水平越高,噪声比值越低。其中40keV、80keV、120keV能量水平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噪声比值均高于小肝癌(P<0.05)。门脉期80keV、120keV能量水平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噪声比值均低于小肝癌(P<0.05)。结论MSCT能有效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小肝癌,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李新艳; 雷炳松; 江贤洋
    • 摘要: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hFNH)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华润武钢总医院53例hFN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检查及病理检查。分析所有患者的常规超声检查结果、超声造影检查结果、超声造影图像特征。分析不同病灶直径患者超声造影图像特征及超声造影诊断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平均病灶直径为(5.65±1.68)cm,血流Ⅰ~Ⅲ级。肝左叶9例,肝右叶44例;形态不规则7例,圆形46例;边界清晰47例,模糊6例;等回声3例,高回声8例,稍低回声42例。延迟期有3例为低增强,28例为等高增强,22例为高增强;门静脉期1例为低增强,24例为等高增强,28例为高增强;动脉期均为迅速强化。53例患者中24例显示出中央瘢痕,27例显示出轮辐状动脉,29例显示出离心性增强。病灶直径≥6.0 cm患者中央瘢痕、轮辐状动脉和离心性增强占比均明显高于病灶<6.0 cm患者(P<0.05)。超声造影检出hFNH 51例,检出率为96.23%。结论:给予hFNH患者超声造影检查能够观察病灶图像特征,显示中央瘢痕和轮辐状动脉等表现,检出率好,具有推广价值。
    • 徐艳峰
    • 摘要: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多层螺旋CT(MSCT)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开展研究,将7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纳入研究,分别采取MRI、MSCT单独检查及联合检查,对比分析MRI及MSCT联合检查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中,采用MRI联合MSCT诊断对疾病的检出率为97.1%,相比单独MRI、MSCT检查的检出率87.1%及80.0%更高(P<0.05)。MRI联合MSCT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检查中,其对中央瘢痕或纤维分隔、动脉期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周边或中央异常增粗、扭曲及周边假包膜、中央瘢痕延迟强化等病理特征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I或MSCT检出率(P<0.05)。结论: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诊断中,以MRI联合MSCT诊断,可提升疾病的检出率,还可通过两种不同检查方式的联合诊断效果,提升疾病病理特征的分析效果,临床诊断价值高。
    • 王学宁; 李倩; 吴则永
    • 摘要: 目的:探讨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以及肝癌临床诊断中应用64层螺旋CT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纳入时间在2019年6月—2021年7月之间,共计80例,均为此阶段因肝脏占位性病变来院接受医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检查以及64层螺旋CT检查,将病理学诊断结构视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64层螺旋CT对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检出结果与常规超声检查无差异,P>0.05,但肝癌检出率显著更高,P0.05,但1.2cm及以下检出率显著更高,P<0.05;64层螺旋CT诊断效能更高,P<0.05;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肝癌患者血流信号分布特点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以及肝癌患者实施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应用64层螺旋CT可产生更高的准确性,临床价值突出,适合推广使用。
    • 陈茂红
    • 摘要: 目的 探讨CT与MR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8月至2020年8月襄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70例疑似FN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以病理穿刺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FNH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70例疑似FNH患者,经病理穿刺活检结果显示,46例患者为FNH;MRI诊断FNH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71%、95.65%、95.83%、97.78%、92.00%,均高于CT诊断的72.86%、75.09%、66.67%、81.40%、5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MRI均可用于诊断FNH,但MRI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更高,临床应用价值更显著.
    • 王双玉; 罗敏; 苏家威
    • 摘要: 目的 研究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鉴别诊断肝癌(HCC)、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4月到2019年11月到我院就诊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86例,HCC患者37例,FNH患者4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IVIM-DWI检测.统计两组患者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慢速表观扩散系数(D)、快速表观扩散系数(D*)及快速扩散成分占比(f)值,并计算病变部位边缘、中心、整体的ADC值及不同b值时ADC值.结果 FNH患者的ADC、D、D*、f值均大于HCC患者(P<0.05);FNH患者的病变部位边缘、中心、整体的ADC值均大于HCC患者(P<0.05);FNH患者在不同b值时ADC值均大于HCC患者(P<0.05).结论 HCC患者与FNH患者在IVIM-DWI检查中检测参数有显著差异,故IVIM-DWI可用于鉴别诊断HCC、FNH.
    • 廖济源
    • 摘要: 目的:探讨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以及肝细胞癌(HCC)鉴别诊断中,增强C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CT接诊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42例,其中FNH患者25例,HCC患者17例,采取增强CT对其进行扫描,并由两名医师进行全肝动脉增强分数(AEF)定量彩图获取和计算,验证两名医师的计算结果一致性,对比不同疾病病灶实质部分、正常肝组织AEF值及其对比值,完成ROC曲线绘制.结果:两名医师AEF值计算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ICC =0.95,95%CI=0.92 to 0.96);HCC组病灶实质AEF、AEFL/AEFN值均低于FNH组(P<0.05);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计算,结果为0.931,阈值点为1.424,特异度为88.8%,敏感度为86.6%.结论:增强CT能够充分体现出肝脏血流灌注情况,为FNH、HCC的鉴别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李瑞; 戴朝六
    • 摘要: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of the Liver,FNH)是临床上常见的肝脏局灶性实性良性肿瘤之一.其命名是由Edmondson在1958年首次提出,并于1975年先后由WHO及国际肝病研究中心和国际肝病学会所接受.在当前报道中[1,2],FNH的发病率为0.6%~3%,仅次于肝血管瘤,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多为单发,直径小于5厘米.其本质为肝脏局部反应性增生引起的非肿瘤性病变,以血管畸形、小胆管增生和结节状结构为特点.具体发病机制当前尚不明确,主流理论认为[3]此病与血管畸形相关,是由于肝脏局部血流循环障碍或血管损伤造成的肝细胞反应性肿瘤样增生.其临床症状少见,很少引起腹部不适等症状,且无恶变倾向,多为体检时偶然发现[4].而且其影像学特征有时与肝血管瘤、肝腺瘤等肝脏良性肿瘤及肝细胞癌、肝腺癌等肝恶性肿瘤鉴别困难.因此肝脏FNH的术前精确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在临床上具有较大挑战性.本文从肝脏FNH的诊断和临床治疗决策两方面进行阐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