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乳酸(PLA)
聚乳酸(PLA)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专利文献17982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吉林医学等;
聚乳酸(PLA)的相关文献由311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水明、张佩华、徐圣伟等。
聚乳酸(PLA)—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982篇
占比:99.60%
总计:18055篇
聚乳酸(PLA)
-研究学者
- 吴水明
- 张佩华
- 徐圣伟
- 徐宝法
- 王智敏
- 郭军
- 吴集钱
- 李方
- 葛丽丽
- 金崇飞
- 乌马·桑卡尔·萨特帕蒂
- 于慧秋
- 任浩
- 任淑英
- 刘琼
- 刘铜军
- 叶富鹏
- 司军辉
- 威贴·兰加斯瓦米
- 宋存江
- 宋雪
- 崔志香
- 张佳宇
- 张玉成
- 德博伊约蒂·卡尔
- 拉杰·库马尔·贾格达姆巴拉
- 普拉哈德·安巴达斯·加内什普雷
- 普拉迪普·尚蒂普海·帕特尔
- 景遐斌
- 松蒂·文卡塔·拉玛·克里希纳
- 林洁
- 柯年茂
- 柳实
- 王乾廷
- 王淑芳
- 王玲玲
- 苏布拉马尼亚·拉马钱德兰
- 袁晓燕
- 许道沈
- 达尔门德拉·贾殷
- 郭天瑛
- 郭文文
- 郭文静
- 钱爽
- 顾晓华
- A.V.Solis
- Frank Ko
- J·D·希勒德
- M.I.Popzyk
- Noor Intan Saffinaz Anuar
-
-
周瑜芳;
李青云;
刘洪博;
唐小勇
-
-
摘要:
聚乳酸(PLA)是一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以β-环糊精(β-CD)和聚乳酸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β-环糊精和聚乳酸的包合物(β-CD-PLA IC),以包覆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平行实验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包合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佳条件为:环糊精和聚乳酸的投料比为20︰1((wt%)),搅拌速度为6000转/分钟,搅拌时间为30分钟。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对β-环糊精-聚乳酸包合物进行表征。
-
-
潘晓娣;
杨童童;
覃燕杰;
戴钧明;
林冬
-
-
摘要:
为研究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BAT)、聚乳酸(PLA)和PBAT/PLA共混物的加工性能,利用毛细管流变仪和熔融指数仪对三种聚合物进行熔体流动性能分析。结果表明:PBAT、PLA和PBAT/PLA共混物均为非牛顿流体,测试温度越高,剪切速率越大,熔体流动性越好;PBAT和PBAT/PLA共混物的非牛顿指数值大于PLA且均小于1,说明其表观黏度对剪切速率的敏感性较PLA低;PBAT/PLA共混物的黏流活化能比PBAT和PLA大,说明其表观黏度的温度敏感性较低;三种聚合物的熔融指数均随测试温度的升高而升高,PBAT/PLA共混物的熔融指数值介于PBAT和PLA之间,表明PBAT/PLA共混物的流动性和加工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PBAT/PLA共混物可应用于熔喷布制备,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优于PBAT和PLA。
-
-
赵明良;
宁新;
龙云泽;
邢明杰
-
-
摘要:
介绍了静电纺丝的特点及气泡熔体静电纺丝的原理.以可生物降解且环境友好的材料——聚乳酸(PLA)为原料,采用气泡熔体静电纺丝技术,实现了纳米级PLA纤维的制备.探讨了加热温度、纺丝电压和接收距离等参数对纺丝过程的影响.试验发现,当加热温度为250°C左右时,纺丝过程可顺利进行;在适宜的纺丝电压和接收距离下,可获得直径较小的PLA纳米纤维.
-
-
陈品鸿;
苏灿坤;
林若玫;
曹庆云;
倪春林;
周武艺
-
-
摘要:
设计了一种新型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的,以抗菌药物恩诺沙星(ENRO)为靶向药物,通过高压静电纺丝法制备的高分子聚合物聚乳酸(PLA)纳米纤维基复合药物载体.通过XRD、红外光谱和热重进行表征,结果表明ENRO药物是以物理分散的方式分布在纳米纤维内部和镶嵌在表面.研究添加不同质量分数ENRO对纳米纤维膜亲水性能的影响,发现静电纺丝PLA纳米纤维膜属于疏水材料,ENRO药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静电纺丝PLA纳米纤维膜的亲水性能.通过SEM表面形貌观察和直径分析可知,10% PLA纺丝液制备的纳米纤维粗细均匀,且没有珠节,静电纺丝载ENRO/PLA纳米纤维的直径在300~900 nm.体外释放实验表明,静电纺丝PLA纳米纤维对ENRO具有很好的缓释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纳米缓释系统具有高达50%的载药量,长达72 h的缓释特性.
-
-
李贝贝;
何纯;
江晓红;
YARMOLENKO M A;
PILIPTSOU D G;
ROGACHEV A A;
ROGACHEV A V
-
-
摘要:
以不同质量比的聚乳酸(PLA)和环丙沙星(CIP)作为靶材(PLA与CIP的质量比为1∶2、1∶1和2∶1),通过低功率电子束蒸发法(EBD)沉积3种比例的PLA基环丙沙星复合薄膜.采用X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复合薄膜成分、结构和表面形貌,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分析复合薄膜的药物释放动力学性能,运用琼脂扩散法测试复合薄膜抗菌性能及缓释抗菌性能.结果 表明:3种PLA和CIP不同质量比的复合薄膜均可通过电子束蒸发法成功制备,复合薄膜在基底上分布较为均匀,呈现颗粒状或椭球状形貌,但薄膜样品的均方根粗糙度(Rq)相差明显,随着PLA含量的增加,Rq呈减小趋势;通过考查薄膜形貌结构、抗菌性能及动力学释放行为这几方面因素,得到靶材m(PLA)∶m(CIP)=1∶1时,复合薄膜的综合性能最佳,该比例的复合薄膜即使在生理盐水中浸泡168 h后,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抗菌活性,与浸泡24h后的复合膜相比,抑菌圈直径减少不超过37%.
-
-
刘兆麟;
岳承明;
张威
-
-
摘要:
为解决纳米纤维的药物突释问题,采用静电纺丝工艺制备聚乳酸(PLA)串珠纤维,以用于阿司匹林药物模型的缓释.微米尺度的珠粒可为药物存储提供优良载体.研究了PLA质量分数对纤维形态、药物负载和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 表明,只有在合适的PLA质量分数下,才能获得串珠纤维;微珠直径随着PLA质量分数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连接珠粒的纳米纤维的直径则逐渐增大,纤维连续性提高.阿司匹林可装载在微珠内部并随机分布于纳米纤维表面.串珠纤维的药物释放速率始终低于光滑纳米纤维.大直径微珠的缓释效果优于小直径微珠,表明通过微珠形态调控可有效缓解药物突释.
-
-
魏泽昌;
蔡晨阳;
王兴;
付宇
-
-
摘要:
聚乳酸(PLA)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基可再生生物降解材料,因具有高机械强度、易加工性、高熔点、可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其固有的脆性,即低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强度严重限制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但也因此吸引了更广泛的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以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增韧聚乳酸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生物基聚酯,生物基弹性体,植物基生物高分子,天然橡胶和植物油以及生物大分子增韧聚乳酸的最新研究发展概况,同时提出了在经过改善韧性之后,聚乳酸存在的冲击韧性弱以及低结晶速率和低热转变温度等问题,并分析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需要关注的主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