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福利
老年福利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9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学、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2038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天津人大、社会福利、劳动保障世界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第四届国际教育研讨会等;老年福利的相关文献由157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婷婷、夏艳玲、宋银华等。
老年福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038篇
占比:98.43%
总计:12230篇
老年福利
-研究学者
- 周婷婷
- 夏艳玲
- 宋银华
- 戴卫东
- 李雅琳
- 杨志超
- 王林生
- 范晶晶
- 袁小波
- 金仁
- 丁英顺
- 三目
- 于英杰
- 仝佳
- 何丽芳
- 何水涛
- 何洪静
- 何睿
- 何萍
- 何钦
- 余柳君
- 修保
- 刘冬梅
- 刘哲
- 刘娜
- 刘波
- 刘洋晋琪
- 刘燕
- 刘继同
- 南方
- 卜陶
- 叶南客
- 叶晓妮
- 吕文杰
- 吴瑞君
- 周五四
- 周慧
- 周珺仪
- 周贵珠
- 哲阳
- 唐仲勋
- 夏善晨
- 姜志华
- 孙乐栋
- 孙力
- 宁亚芳
- 宋嘉楠1
- 宗和
- 宛诗平
- 宫殿煜
-
-
-
-
摘要:
关信平,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社会学与心理学学位分委员会主任,亨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及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理事、天津市鹤童老年福利协会副理事长等学术或社会职务,被国家和地方多个政府部门聘为咨询专家。
-
-
哲阳;
何萍
-
-
摘要: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全社会对养老的需求急剧增长,政府则需要增加更多的养老服务供给。因此,亟需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将养老服务列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以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浙江省从基本养老设施、基本老年福利、基本养老服务三个方面,在建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
-
余柳君;
周五四
-
-
摘要:
老年教育是提升精神养老水平和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客观需要.以社会质量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赋权、社会包容和社会凝聚四个维度剖析当前我国老年教育的现实状况发现,老年教育在资源投入、制度保障、教育可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短板,限制了老年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加大财政和人力资源投入力度以巩固老年教育的社会经济基础,健全政策体系以强化老年教育的制度赋权,优化供给结构以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网络,优化课程设置以实现老年教育的体制增能,推动老年教育质量提升和社会高质量发展.
-
-
程艺
-
-
摘要:
福利的提升归根结底是对服务对象社会资本的丰富,需要扩大供给和提升资源利用率。本文运用社会资本视角来研究城市老年群体的福利需求,通过对政策的梳理和对城市老年人群体的具体需求分析,发现当今政策在对城市老年福利方面回应的不足,并针对不足在社会资本视角的指导下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促进城市老年人福利的提升。
-
-
-
仝佳
-
-
摘要:
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我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然而,日本面对此现象已建起一套相对成熟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该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完善与它人口、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研究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所走过的历程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日本养老保障制度,重点研究日本的国民年金制度和护理保险制度及相关措施,期望通过研究其成功经验,让我国制定出更科学合理、更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障制度.
-
-
卜陶
-
-
摘要:
养老服务是老年福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主导力量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更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的直接决定因素。只有推进与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化老年护理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运用专业化、职业化的优势,才能真正实现服务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
-
-
陈丽
-
-
摘要:
在面临经济增长放缓而养老压力增大的双重困局之下,以现金给付为特征的我国传统社会给付模式,存在给付水平不足、给付结构失衡、给付方式不合理等问题.需要合理定位政府在老年福利领域中的责任,重新审视现金给付与服务给付之间的关系.摆脱传统上重现金轻服务的福利给付模式,优化老年福利公共支出结构,实现老年社会福利给付模式由现金给付走向服务给付,并寻求转变之策略.
-
-
韩小凤;
赵燕
-
-
摘要:
人口老龄化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普遍趋势,而对于我国来说,“老年人口基数之大,老年抚养比之高”特征异常明显.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升,包括养老保险、老年健康、养老服务、老年关爱等内容的“老年福利”议题日益成为当下我国公共政策以及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增进老年群体的民生福祉,满足他们“美好生活的需求”便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共同追求.但是老年福利制度安排的区域差异与失衡、管理部门之间的割裂与冲突以及供给主体的限度与分散等导致老年福利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老年福利供给既是一个棘手性公共问题,同时又具有碎片化特征,这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分析形成某种“契合性”.根据整体性治理理论,并结合我国老年福利供给的现状,提出从区域、部门、主体三个维度构建我国老年福利供给问题的分析框架.
-
-
-
-
范丽娟
- 《第四届国际教育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居住在偏远地区的老人,特别是原住民老人属于多重不利的一群。造成此多重的不力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结构性因素,是因为制度的不公平性将原住民老人排除于其他族群所拥有的经济机会、医疗资源和社会福利服务之外,使得其无法具有和其他人同样的发展机会,此即是社会排除。近年来更有学者将时间的元素加入此多重不利的考虑,提出由于原住民之前所享有的教育资源较差,使得其无法拥有和其他族群同样的竞争性。许多原住民学生国中中辍学去当学徒,且有大部分的学生是进到专科学校就读,而非大学就读,使得其平均教育水平远低于其他族群。此等教育的局限不仅限制其在成年期可能拥有的职业生涯,也会进一步影响其在老年期退休福利的拥有。更甚的是此等教育局限,使得让其在成年期只能从事劳力密集的工作、农事工或是短雇工,不仅影响其身体健康,也造成其在晚年时对经济、医疗和社会福利有较高的依赖。政府虽然早就注意到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且提供多项措施企图解决教育资源的不足,但效果不彰,迄今仍未有效地改善偏远地区原住民生的教育水平,作者认为其实原住民的问题不仅是在教育,还在于其过去所经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剥削。政府如果真的想要解决原住民的问题,就必须具有整体发展的考虑,特别是永续发展。以原住民族委员会在2010年所公布的2010年原住民经济状况调查以及2009年花莲县老人生活状况与福利需求调查报告的实证数据说明以上论述,并提出政策上的建议。
-
-
范丽娟
- 《第四届国际教育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居住在偏远地区的老人,特别是原住民老人属于多重不利的一群。造成此多重的不力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结构性因素,是因为制度的不公平性将原住民老人排除于其他族群所拥有的经济机会、医疗资源和社会福利服务之外,使得其无法具有和其他人同样的发展机会,此即是社会排除。近年来更有学者将时间的元素加入此多重不利的考虑,提出由于原住民之前所享有的教育资源较差,使得其无法拥有和其他族群同样的竞争性。许多原住民学生国中中辍学去当学徒,且有大部分的学生是进到专科学校就读,而非大学就读,使得其平均教育水平远低于其他族群。此等教育的局限不仅限制其在成年期可能拥有的职业生涯,也会进一步影响其在老年期退休福利的拥有。更甚的是此等教育局限,使得让其在成年期只能从事劳力密集的工作、农事工或是短雇工,不仅影响其身体健康,也造成其在晚年时对经济、医疗和社会福利有较高的依赖。政府虽然早就注意到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且提供多项措施企图解决教育资源的不足,但效果不彰,迄今仍未有效地改善偏远地区原住民生的教育水平,作者认为其实原住民的问题不仅是在教育,还在于其过去所经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剥削。政府如果真的想要解决原住民的问题,就必须具有整体发展的考虑,特别是永续发展。以原住民族委员会在2010年所公布的2010年原住民经济状况调查以及2009年花莲县老人生活状况与福利需求调查报告的实证数据说明以上论述,并提出政策上的建议。
-
-
范丽娟
- 《第四届国际教育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居住在偏远地区的老人,特别是原住民老人属于多重不利的一群。造成此多重的不力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结构性因素,是因为制度的不公平性将原住民老人排除于其他族群所拥有的经济机会、医疗资源和社会福利服务之外,使得其无法具有和其他人同样的发展机会,此即是社会排除。近年来更有学者将时间的元素加入此多重不利的考虑,提出由于原住民之前所享有的教育资源较差,使得其无法拥有和其他族群同样的竞争性。许多原住民学生国中中辍学去当学徒,且有大部分的学生是进到专科学校就读,而非大学就读,使得其平均教育水平远低于其他族群。此等教育的局限不仅限制其在成年期可能拥有的职业生涯,也会进一步影响其在老年期退休福利的拥有。更甚的是此等教育局限,使得让其在成年期只能从事劳力密集的工作、农事工或是短雇工,不仅影响其身体健康,也造成其在晚年时对经济、医疗和社会福利有较高的依赖。政府虽然早就注意到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且提供多项措施企图解决教育资源的不足,但效果不彰,迄今仍未有效地改善偏远地区原住民生的教育水平,作者认为其实原住民的问题不仅是在教育,还在于其过去所经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剥削。政府如果真的想要解决原住民的问题,就必须具有整体发展的考虑,特别是永续发展。以原住民族委员会在2010年所公布的2010年原住民经济状况调查以及2009年花莲县老人生活状况与福利需求调查报告的实证数据说明以上论述,并提出政策上的建议。
-
-
范丽娟
- 《第四届国际教育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居住在偏远地区的老人,特别是原住民老人属于多重不利的一群。造成此多重的不力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结构性因素,是因为制度的不公平性将原住民老人排除于其他族群所拥有的经济机会、医疗资源和社会福利服务之外,使得其无法具有和其他人同样的发展机会,此即是社会排除。近年来更有学者将时间的元素加入此多重不利的考虑,提出由于原住民之前所享有的教育资源较差,使得其无法拥有和其他族群同样的竞争性。许多原住民学生国中中辍学去当学徒,且有大部分的学生是进到专科学校就读,而非大学就读,使得其平均教育水平远低于其他族群。此等教育的局限不仅限制其在成年期可能拥有的职业生涯,也会进一步影响其在老年期退休福利的拥有。更甚的是此等教育局限,使得让其在成年期只能从事劳力密集的工作、农事工或是短雇工,不仅影响其身体健康,也造成其在晚年时对经济、医疗和社会福利有较高的依赖。政府虽然早就注意到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且提供多项措施企图解决教育资源的不足,但效果不彰,迄今仍未有效地改善偏远地区原住民生的教育水平,作者认为其实原住民的问题不仅是在教育,还在于其过去所经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剥削。政府如果真的想要解决原住民的问题,就必须具有整体发展的考虑,特别是永续发展。以原住民族委员会在2010年所公布的2010年原住民经济状况调查以及2009年花莲县老人生活状况与福利需求调查报告的实证数据说明以上论述,并提出政策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