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整体性治理

整体性治理

整体性治理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91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73066篇;相关期刊506种,包括四川行政学院学报、天津行政学院学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六届农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2015应急管理研讨会、第五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博士生论坛等;整体性治理的相关文献由1163位作者贡献,包括曾凡军、韩兆柱、方堃等。

整体性治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0 占比:1.23%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3066 占比:98.76%

总计:73985篇

整体性治理—发文趋势图

整体性治理

-研究学者

  • 曾凡军
  • 韩兆柱
  • 方堃
  • 韦彬
  • 赵新峰
  • 翁士洪
  • 曾东升
  • 丰云
  • 张玉磊
  • 王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潇; 谭毅
    • 摘要: 整体性治理理论主张对新公共管理过程中的“碎片化”问题进行有机协调与整合。以整体性治理思想为导向,总结高校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发展经验与成效,提出三大服务模式与实践措施,并对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思考与建议。
    • 胡宏伟; 王红波
    • 摘要: 夯实医保体系托底保障功能是社会政策托底的必然要求,从整体性治理视角对我国当前医保体系托底保障功能进行系统评估十分重要。当前,医保托底保障的制度结构由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补充制度组合而成,托底保障总体成效显著,但面临诸多挑战,制度碎片化使得医保托底的区域不均衡问题突出,制度间功能定位不清影响了医疗救助的核心托底地位,不同制度衔接沟通欠流畅制约了托底效果,单一的费用补偿目标使医保托底更倾向于传统补救模式。我国医保体系托底保障功能改进应坚持整体性治理思路,优化制度组合并强化医疗救助核心地位,优化制度衔接和信息共享,搭建沟通平台进而增强不同主体的治理信任,从补救型托底转向发展型托底并平衡医保托底的区域差异。
    • 朱宁
    • 摘要: 协同治理、网络化治理、整体性治理等新型治理范式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考察协同、网络化、整体性等概念的基本含义,结合治理理论的发展,从三大治理概念的主体、内涵、特征、实现机制等维度对协同治理、网络化治理、整体性治理进行概念辨析及比对。
    • 张娟
    • 摘要: 整体性治理符合当今的中国乡村治理变革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整体性治理,有利于推动乡村治理观念以及乡村治理制度的整体创新与改革,也有助于在整体上推动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建设以民生为导向的基层服务设施建设。整体性治理也为乡村社会的转型风险管理、克服乡村社会在转型中产生的碎片化现象、提高乡村政府的风险控制与治理能力提供有效治理途径。
    • 聂伟; 余燕琪
    • 摘要: 整体性治理日渐成为现代城市治理普遍追求的范式。深圳积极探索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整体性治理之路,构建了以青年需求为导向的整体性政策体系;形成了协调联动的整合性工作机制;建立了青年发展型城市指数;为青年提供了无缝隙的整体型服务。经由一系列纵深实践,打造了青年高质量发展“深圳样板”。但囿于注意力竞争、部门主义制约、信息技术应用滞后、利益表达失衡等因素,深圳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也面临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手段和服务供给等方面的碎片化困境。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从碎片化向整体性转变,应当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要义出发分维度优化:以青年需求为导向完善青年发展型城市政策体系;以协作信任为导向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共同体;以多元参与为导向营造共建共治治理格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数据信息平台。
    • 牛朝文; 赵怀宇; 盖宏伟
    • 摘要: 合作协同是现代乡村风险治理的核心议题,以整体性治理为切入点实施应急协调控制是破解乡村风险治理碎片化的要义。目前,推进乡村风险整体性治理,仍存在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在治理主体方面,存在着治理主体多元下的协商合作、利益整合及集体行动困境;在治理方式上,面临着国家运动式“入场”下应对策略的持续性衰弱及规则失效、乡村自治式“在场”下因应策略的资源瓶颈以及多元理性主体博弈下的公共性流失;在治理能力上,需要应对制度、技术和话语困境的挑战。实现乡村风险整体性治理,需要以完善风险治理体系为根本点,将提升风险治理能力为着力点,将规范化建设作为关键点,最终推动乡村风险治理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实现现代乡村的善治。
    • 郑泽宇; 陈德敏
    • 摘要: 农村环境治理是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以行政型治理、市场型治理与社区型治理三种模式共融交织为发展态势,在实践中,这种多元的治理模式缺少协调性与统一性的治理逻辑,呈现出政策支持不足、资源禀赋不足、社会资本整合不足与价值目标异化等碎片化问题。为此,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注重协同、整合与信任机制建设的治理思路,调度当前农村环境治理模式中的有益要素,整合农村环境治理的政策目标,优化科层主体的组织功能与促进公众参与,进而降低治理协商成本、提升科层治理效率、加强农村社群信任与推动治理的公私合作,是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模式革新的理想进路。具体来说未来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在目标维度上,建立价值协同机制与诱导动员机制,凝聚农村主体价值目标;在组织维度上,优化政策供给靶向,推动跨界联动式治理;在市场维度上,健全农村环境治理市场体系,通过市场杠杆来配置农村环境要素与资源;在社会维度上,整合农村新型社会资本,培育农村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
    • 张瑞利; 祝建华
    • 摘要: 伴随席卷而来的银发浪潮,以健康为焦点的跨部门合作治理理念逐步受到重视。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照护服务市场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失能老人照护服务需求复合性特点和照护服务碎片化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该领域的常态化问题。以整体性治理为核心理念对失能老人照护制度进行改革,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路径。因此,应确立持续照料的战略目标与服务体系,构建照护服务的整体性治理网络与平台,提升多元主体的服务供给与治理能力,探索服务支付方式改革与整合衔接,不断提升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的整体性治理效果。
    • 曾凡军; 陈兰芳
    • 摘要: 产业兴旺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乡村产业治理面临“碎片化”现状,由于存在治理主体构成单一、制度体系设计不善、组织功能作用不强、信息技术壁垒突出、城乡要素流动不畅等疑难,如何推动乡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使产业振兴治理成效得以提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应从治理主体、制度体系、组织功能、信息技术和资源要素等五个层面构建乡村产业振兴整体性治理策略,优化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路径。
    • 王前; 熊银
    • 摘要: 以耕地“非粮化”面积达90%以上的Z市J区Y镇为案例,研究了政策碎片化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及其治理对策。研究发现,“单兵突进”的征地拆迁政策、“效力渐弱”的种粮补贴政策和“前后矛盾”的地方产业政策都是影响耕地“非粮化”的重要因素。建议从整体性视域出发,采取构建整体性政府行政机制以恢复农田系统、补贴政策由“种粮”向“收粮”转变、强化系统治理以统筹产业发展与耕地保护等治理对策,以有效解决耕地“非粮化”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