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羞耻

羞耻

羞耻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354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中国文学、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4篇、相关期刊284种,包括天风、心理与健康、健康大视野等; 羞耻的相关文献由363位作者贡献,包括钱铭怡、杨玲、王佳鹏等。

羞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4 占比:100.00%

总计:354篇

羞耻—发文趋势图

羞耻

-研究学者

  • 钱铭怡
  • 杨玲
  • 王佳鹏
  • 陈丹青
  • 文亭
  • 王柳生
  • 胡昌方
  • 谢劲松
  • 高学德
  • 高隽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习羽
    • 摘要: 威廉斯认为他同时代的道德哲学家们对道德的理性主义假设是一种谬误,为此,他试图构建一种基于"羞耻"的情感主义伦理学。一方面,威廉斯深入考察了古希腊伦理思想中的羞耻文化,并与现代道德哲学中的"罪责"进行对比,尝试将道德的基础建立在"羞耻"这一人类普遍的道德情感之上。此外,他进一步将"羞耻"推广到公共生活领域,围绕社会正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试图证明"羞耻"亦是公共道德的重要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往往非常复杂,"羞耻"与"罪责"两个概念所涵摄的话语空间并非像威廉斯所强调的那样泾渭分明;而完全排斥理性,羞耻的情感也很难单独成为道德稳固的基础。
    • 张牧人
    • 摘要: 美国学者伊芙·科索夫斯基·塞吉维克在1993—2003年间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开启了西方学界的文学情感研究。结合心理学家西尔文·汤姆金斯的情动理论和迈克尔·弗朗茨·巴奇对自恋的探讨,塞吉维克将羞耻从一种毁灭性的自我体验重构为具有政治生产性的情感。作为一种强烈的具身体验,羞耻不仅有效地质询自我的身份意识,也不断协调着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以羞耻为例,塞吉维克进一步推动了情感研究领域关于“不适的政治性”的探讨,关注人际关系而非社会结构在政治变革中的作用,这也与她所倡导的文学批评从“偏执型阅读”到“修补型阅读”的范式转换一脉相承。
    • 郝娜; 崔丽莹
    • 摘要: 作为两种常见且易混淆的自我意识情绪,内疚和羞耻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存在差异,内疚的影响更为稳定及具有普适性,羞耻的影响更为复杂。两种情绪的影响可从动机机制和调节机制方面进行解释,包括内疚对他人的补偿、修复动机,羞耻对自我的保护、修复动机,以及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对情绪影响的调节作用。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内疚和羞耻诱发与测量方法的有效性,情绪作用发生的内在过程和生理机制,情绪影响的个体和文化差异。
    • 王柳生; 季笑微
    • 摘要: 羞耻是抑郁发展的敏感因素。研究通过两个2-back范式实验考察羞耻情绪对不同抑郁倾向者工作记忆负性认知偏向的影响。实验1采用数字为材料的2-back任务,实验2采用正性与负性词汇为材料的2-back任务。研究发现,羞耻能够影响工作记忆,而且低抑郁倾向羞耻个体呈现负性加工偏向,但是该偏向在高抑郁倾向组消失。研究表明暂时性的羞耻情绪发挥补偿作用,影响抑郁的负性认知偏向。
    • 郑蕊
    • 摘要: 羞耻感作为一种特殊的消极道德情感,对于人之道德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一重要的认识早在古希腊神话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中已有呈现。在古希腊神话中,羞耻感被认为是一种形成正义的能力,而在古希腊伦理学思想中,羞耻感则被理解为是一种不安的体验或感受。羞耻感的产生有四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即“坏事”“评价”“良知唤醒”以及“不安的体验或感受”。其意义在于,当教育者欲通过引发受教育者的羞耻感以进行道德教育时,需要对此四个要素予以关注。而且,教育者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着眼于引发受教育者的羞耻感和对之的恰当认知,将引发羞耻感与个人品性完善结合起来,并采取消极教育的道德教育方式。
    • Bitesize
    • 摘要: 我们都有感情--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与情绪,这取决于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什么是情感和情绪?有时我们会感到悲伤--比如我们爱的人离开了。有时我们会感到快乐--比如我们和朋友一起玩乐。有时我们会感到害怕、愤怒、内疚、孤独、尴尬或担心。重要的是不要为有情感而感到羞耻
    • 摘要: 庚子去,辛丑来,春秋已经轮替,世界还在疫海沉浮。因有风景这边独好的句子,更要晓得记录这个世界的种种罪恶不是文学的使命,文学的使命是描写罪恶出现之时,人所展现的良心良知、大善和大爱;记录这个世界的种种荣光不是文学的任务,文学的任务是表现荣光来临之前,人所经历的疼痛、呻吟、羞耻与挣扎。
    • 李佳炎
    • 摘要: 小说《二月》中的寡母形象文嫂,是那个时代中最为可怜的一种人群的缩影.虽然在生活上她获得了小说男主人公萧涧秋的帮助,但最终还是因为内心的羞耻感而选择了自杀.导致她自杀的羞耻之心有三个向度:外界的流言、对恩人的愧疚、对自己的鄙夷.而这种来自于多个维度的、令人痛不欲生的羞耻感,一直长久地存在于女性的现实生活中间.
    • 苏春艳; 张玉萍; 富晓星; 赵芮; 崔佳; 张有春
    •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老年男同性恋者的情感经验和这部分人群在生命历程中自我认同的社会建构.方法 2011年起,对4地老年男同性恋者进行口述史访谈.结果 在具有时代特色的生命历程中,中国老年男性同性恋者逐渐形成一套带有羞耻感的自我认同话语.这种情感即源于他们在异性婚姻与同性关系之间以及孝道与家庭之间的心灵挣扎,也受制于社会以及他们自己将男男性行为归因于病态的认知和态度.他们通过频繁的"寒碜"表达,建立了自己对同性恋身份的羞耻性认同.结论 我国老年男性同性恋者的自我认同以羞耻为基调,既受其制约、又能利用其作为能动的情感资本.
    • 巴灵芝
    • 摘要: “我”的连心眉曾让“我”感到羞耻。但是,当“我”开始接受它以后,它却像一条道路,开辟了“我”生活的许多其他方面,成为“我”探索自己身份的象征。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连心眉”,一个关于自己到底是谁,属于哪里的生命命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