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专利文献1294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牡丹江大学学报、长江丛刊、语文建设等;
《美丽新世界》的相关文献由11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英杰、王晓颖、王聪等。
《美丽新世界》
-研究学者
- 刘英杰
- 王晓颖
- 王聪
- 全珍瑶
- 向思怡
- 吴修申
- 张秋子
- 止庵
- 殷融
- 王一平
- 王佳欢
- 申爽
- 窦嘉雯
- 罗璐
- 赵宇红
- 马元昇
- 马双
- 黎鲲
- Aporia
- Aude
- Rambaud
- 万庆龄
- 乔倩(翻译)5
- 付晓东
- 余晓军
- 兰波万
- 刘慈欣
- 刘晓芬
- 刘柠
- 刘欢
- 刘耀如
- 史明
- 叶惠旎
- 唐师曾
- 孙法理(译)
- 孙艾琳
- 宋寒冰
- 尼尔·波兹曼
- 岳海
- 常青画廊(图)
- 张岩峰1
- 张鋆芸
- 徐姝静
- 徐学
- 徐铭亮1
- 戴尔芬·乌迪埃特(撰文)34
- 文缘
- 晁辛宁
- 朱丽明
- 朱望
-
-
申爽
-
-
摘要: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柏拉图提出的"乌托邦"又或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人人享乐,是一个大同社会。阿道司·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似乎正是这样的一片乐土,人们没有忧愁,快乐地享受着科技所带来的一切便利。然而,在看似平静的文字中,赫胥黎将这所谓的"乌托邦"对人类精神与情感的束缚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拷问,很多学者因此将《美丽新世界》视为一部"社会文学"。可是,以《美丽新世界》为代表的"反乌托邦文学"却又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文学。反乌托邦文学的主要人物角色是此类作品情感与意义的突破口,他们的"幸福"与"困惑"以及对于人性完整的守护使越来越多的读者意识到作品中的"乌托邦"给人类价值观念带来的失衡。因此,反乌托邦文学也应该是一门"个人的文学"。本文借助荣格心理学理论为依托,探索《美丽新世界》中三位重要角色的人性和"美丽新世界"的体制间的摩擦对抗,并借此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赫胥黎对人类的希望:永远保持独立自由的思想、信仰与对真实幸福的追求。
-
-
王莉
-
-
摘要:
不满足于已知世界,孜孜以求地探索未知世界,这似乎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更是人类的可贵品质一从远古时代至今,人类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始终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充满解锁未知世界的巨大热情并持续行动。我们叩问着,探究着,求索着,解开一个又一个谜题,打开一个又一个更广阔的美丽新世界。
-
-
刘耀如
-
-
摘要:
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作品之一,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本部作品通过引用广博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知识,构建出一个“文明”的“福特纪元”。在“文明社会”中,生物基因技术得到空前发展,人类尚在胚胎之时就已在试管中被划分好了阶级,注定未来从事劳心或劳力、统治或被统治的活动。
-
-
许多年
-
-
摘要:
很难把崔健单纯定义为“摇滚歌手”:他是自由音乐人,也是剧变记录者。他的歌词,开创并标示了汉语新高度;他的写作,直击中国社会文化的命门死穴。如今的崔健大概会困惑,“美丽新世界”太浅薄,所以他无用武之地。不过,他看尽眼前楚剑吴钩,从来平生未低头。
-
-
申爽
-
-
摘要: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描写了一个工业高度发达且物质生活十分富裕的未来世界。表面看来新世界安定富足,然而它扼杀个性与自由,是个不折不扣的"反乌托邦"。故事中,赫胥黎刻画了服从社会、质疑社会与积极反抗社会的几类人,他们的命运在这个极权统治的社会中交织碰撞。本文将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切入点,以心理学为视角,对《美丽新世界》中的两位重要角色进行行为分析与人格解剖,以此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缘何想要逃离这个"完美的"世界。
-
-
殷融
-
-
摘要:
“乌托邦”这个词语意为理想中的完美社会,出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的同名著作,它寄托了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但近代以来,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后果改变了人们对未来的幻想,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人类社会,抨击现实、优虑未来的"反乌托邦"文学应运而生。百年以来,涌现出《我们》《美丽新世界》《1984》《使女的故事》《失去一切的人》《华氏451度》等一系列具有极强讽刺性的名作,其中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则是历史上第一部秉持心理学科学观的反乌托邦科幻小说。
-
-
董佳琪
-
-
摘要:
本文列举《美丽新世界》中的13个概念隐喻,其中4个关乎世界国中的个体,5个关乎世界国统治,4个关乎约翰.分析这些概念隐喻,揭示世界国的性质——去人性化和极权,也证明了概念隐喻有助于主题表达.
-
-
徐姝静;
史明
-
-
摘要:
从风口时遍地VR,到如今跌下神坛陷入低谷,行业未来的发展应该走向何方?北京兰亭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孙文博的答案是:VR上云!1932年,阿道司·赫胥黎在其小说《美丽新世界》中首次提到了虚拟现实的概念。开启了虚拟现实从虚幻走向实践的道路。1990年,美国VPL Rese ARch公司的创始人拉尼尔创造了VR(Virtual Reality)一词。2014年,脸书斥资20亿美元收购了VR初创企业Oculus VR。自此,国内的淘金者和资本开始纷纷进入VR,风口正式来临。6年过去,从风口浪尖到风平浪静,VR产业逐渐走向规制。
-
-
王聪
-
-
摘要: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中大量运用反讽的叙事技巧,打造了独特的表述风格.一方面对音乐创作技法上"对位"法的挪用,借文段排列的参差实现了类似交响乐的声部共振,凸显讽刺情绪.另一方面采用现代电影剪辑技巧"蒙太奇",将多个场景打乱重组,生成反讽意义.这些叙事技巧不仅打破了我们顺畅的直接阅读习惯,营造了奇特的阅读体验,而且由讽入思,指引我们发掘作者的反讽书写意在传达的荒诞情绪与警示态度.
-
-
殷融
-
-
摘要:
在《美丽新世界》中,未来的“世界国”以工业流水线的批量化和同质化为原则,将所有人类打造为五种固定类型。这样的场景令人十分不适,但很少有人会想到,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2020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