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虚拟社会
网络虚拟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83133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行政与法、理论导刊、人民论坛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第七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中国检察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十三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等;网络虚拟社会的相关文献由14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元、朱德琼、黄河等。
网络虚拟社会—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83133篇
占比:99.96%
总计:383271篇
网络虚拟社会
-研究学者
- 张元
- 朱德琼
- 黄河
- 孙大伟
- 王雄飞
- 章莉坚
- 刘武俊
- 安选选
- 张凯
- 徐建
- 曾令辉
- 武南
- 汪雯
- 王长杰
- 王雪
- 赵子林
- 赵茜
- 郑常青
- 郭敬原
- 黄梅
- 严丹
- 中共湖北老河口市委组织部课题组
- 乐菡
- 任晓刚
- 伍阿陆
- 侯菲菲
- 刘左元
- 刘新凯
- 刘菲
- 刘雅静
- 刘飚
- 华欣
- 吴丹
- 吴华彪
- 吴明华
- 吴晓璐
- 周天瑛
- 周天瑛2
- 周帆
- 唐亮
- 孙丽丽
- 孙宝文
- 孙晓林
- 孙煜泽2
- 孙长柱
- 孟卧杰
- 安立奎
- 尹发跃
- 尹琦
- 崔鹏
-
-
华欣;
吴晓璐
-
-
摘要:
网络迅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加深,也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虚拟社会。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虚拟社会中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路径。
-
-
赵子林;
黄梅
-
-
摘要:
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范式应该注重从抽象话语向具体话语、从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从政治性话语向大众化话语、从宏大叙事向个体命运等四个向度进行转换,以更好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解释力,增强网络虚拟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
-
赵子林;
黄梅
-
-
摘要:
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范式应该注重从抽象话语向具体话语、从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从政治性话语向大众化话语、从宏大叙事向个体命运等四个向度进行转换,以更好地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解释力,增强网络虚拟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
-
田燕;
张新刚;
孙晓林
-
-
摘要:
网络虚拟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着网络媒体误导、网络欺诈、网络文化冲击等严峻的现实挑战.针对以上挑战,借助计算机前沿技术,构筑安全稳定文明纯净的互联网基础架构,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媒体营造优良的网络文化,增强与互联网前沿技术相匹配的道德约束和法制建设,通过技术与人的有机结合,根治网络虚拟社会的根本问题,使网络成为助力社会和人发展的有力工具和最好支持.
-
-
-
曾令辉;
邓晓意;
盛元
-
-
摘要:
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网络虚拟社会各种社会思潮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网络空间思想共识,无疑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起着关键作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主要是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了完成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主要包括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信息获取方法、咨询与引导方法、思想内化方法和评估调查与观察方法等.
-
-
-
郭敬原;
汪雯
-
-
摘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文化席卷全球,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建立起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网络已然转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虚拟社区的发展应用,不仅为传统文化带来极大冲击,还使网络文化研究面临新的考验。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虚拟社区的内涵及其文化特征,接着探讨了网络虚拟社区的文化形态,包括网络虚拟社区成员的社区传播活动形态和网络虚拟社区成员的文化心态。
-
-
王长杰
-
-
摘要:
网络虚拟社会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一体化整合进程.目前,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科学性的管理模式.通过从网络技术、行业自律和网络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成因.在调研现有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适应虚拟社会的管理的新要求从健全治理管理体系、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处置策略等多维度探讨了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路径.
-
-
王长杰
-
-
摘要:
网络虚拟社会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一体化整合进程。目前,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科学性的管理模式。通过从网络技术、行业自律和网络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成因。在调研现有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适应虚拟社会的管理的新要求从健全治理管理体系、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处置策略等多维度探讨了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路径。
-
-
陈东冬
- 《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
| 2014年
-
摘要:
互联网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输出的重要技术平台和工具.网络虚拟社会发展给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新挑战:网络空间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新阵地;网络渗透是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的新模式;网络问政是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新考验;网络谣言是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的新隐患.网络虚拟社会发展为维护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提出了新课题,加大了意识形态的引导难度.要从理论保障、政治保障、社会保障、文化保障、法律保障和技术保障方面,构筑网络虚拟社会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路径.
-
-
-
刘雅静
-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
| 2011年
-
摘要:
网络虚拟社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信息技术时代由数字与通信技术搭建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会形式.如何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的迅速发展,大胆创新社会管理理念,积极探索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切实提高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管理的迫切课题.通过介绍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原则,提出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具体策略,包括加强引导,全力构建虚拟社会自律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加快虚拟社会管理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技术研发,加大虚拟社会高科技化管理力度,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建立网络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加强网络立法,为虚拟社会管理提供法律支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