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给予

给予

给予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3年内共计545篇,主要集中在汉语、教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6篇、专利文献399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成才之路、商场现代化、读与写(教育教学刊)等; 给予的相关文献由945位作者贡献,包括冈崎有道、前田佳己、堀光彦等。

给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6 占比:26.79%

专利文献>

论文:399 占比:73.21%

总计:545篇

给予—发文趋势图

给予

-研究学者

  • 冈崎有道
  • 前田佳己
  • 堀光彦
  • 大久保胜之
  • 杉山治夫
  • 浅利大介
  • 朴钟宇
  • 赵朦朦
  • 宍户卓矢
  • 周振宇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摘要: 当你与别人分享你的喜悦时,你并没有帮任何人创造出一个监狱,你只是给予,你甚至不期望对方的感情,因为你的给予并不是想要得到任何东西,甚至连感激都不想得到。你之所以给予是因为你太充满了,所以你必须将它给出去。
    • 董俊; 方向红
    • 摘要: 在礼物问题之争中,马里翁批评德里达将礼物限制在在场导致了礼物的疑难,德里达则怀疑马里翁无法完全悬搁礼物的环节、不能将礼物从在场中解放出来.以此争论为视域,深入他们各自的理论构造,可以发现:德里达的真正疑难在于以在场形而上学的话语规定延异着的礼物,从而导向了不可能的先验礼物这一与解构相悖的概念;马里翁的问题则在于将礼物环节的缺失作为悬搁的要求,因而否定性地运用了经济的形而上学.
    • 董俊; 方向红
    • 摘要: 在礼物问题之争中,马里翁批评德里达将礼物限制在在场导致了礼物的疑难,德里达则怀疑马里翁无法完全悬搁礼物的环节、不能将礼物从在场中解放出来。以此争论为视域,深入他们各自的理论构造,可以发现:德里达的真正疑难在于以在场形而上学的话语规定延异着的礼物,从而导向了不可能的先验礼物这一与解构相悖的概念;马里翁的问题则在于将礼物环节的缺失作为悬搁的要求,因而否定性地运用了经济的形而上学。
    • 要晓丽
    • 摘要: 生命的成长就像是树的年轮,从一个核心的原点开始逐渐向外延展。孩子的成长也是这样,父母给予每个孩子以生命之源,同时也要次第给予正向的引导,让孩子充满对世界的关爱。次第是一个词语,指依次,按照顺序或以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战国策》:"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次第,今有所求,此我将奚听乎?"即"你曾经教导我要按照功劳大小来安排官职等级,如今你又有所请求,这将让我听从哪一种意见呢?"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个父母也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次第,也就是有顺序地给予孩子不同的东西。
    • 孙建婷
    •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行业变得压力越来越大,每天面对年幼无知的孩子,特别有时候面对一些暂时相对落后的孩子,如何评价他们,对学生来讲特别重要,自己就这一点谈自己的一点感触,向阳处看教育评价.
    • Bill Murphy Jr.; 马励(译)
    • 摘要: 如此给建议的人情商很低给明智建议的关键是大量提问。事实上,如果你是一个寻求建议的人,甚至可以通过建议给予者所问问题的数量来判断你所得到建议的质量我从丹尼尔·格罗斯那里借用了“建议给予者”这个词,他的一篇关于商业建议的文章让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正如格罗斯指出的,建议给予者通常希望能够提供帮助,但他们也希望能够高效行事。
    • 姜鹏
    • 摘要: 很多时候,家长们认为自己现在努力地挣钱,给孩子留下更多物质的、有形的财富,就可以保证孩子和后代们的生活质量。但实际上,这些东西恐怕都不是真正重要的。当下社会中我们时常能遇到一些非常焦虑的父母,他们总想着如何尽可能多地给孩子留一些东西,焦虑如何才能更多地给予他们一些财富。可是作为家长,作为父母,到底应该给孩子留一些什么?到底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史书《资治通鉴》当中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触龙说赵太后",或许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
    • 董俊; 方向红
    • 摘要: 在礼物问题之争中,马里翁批评德里达将礼物限制在在场导致了礼物的疑难,德里达则怀疑马里翁无法完全悬搁礼物的环节、不能将礼物从在场中解放出来.以此争论为视域,深入他们各自的理论构造,可以发现:德里达的真正疑难在于以在场形而上学的话语规定延异着的礼物,从而导向了不可能的先验礼物这一与解构相悖的概念;马里翁的问题则在于将礼物环节的缺失作为悬搁的要求,因而否定性地运用了经济的形而上学.
    • 陈嘉明
    • 摘要: 陈波《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的核心主张是,有可能塑述一种不使用“事实”概念又坚持传统符合论核心洞见的新符合论.这是一篇具有原创性思考的论文.本文质疑的是,在符合论中能否去掉“事实”概念?事物或对象是某个殊相(个体),而事实则是殊相加属性或关系.如果去掉“事实”概念,那么认识活动中的许多情况就难以得到说明.认识到事实的同一性难以像个体的同一性那样被辨认,以及命题如何与事实“符合”难以说清楚等,并不必然导致在符合论中取消“事实”概念的结论.此外,在摒除了“事实”概念之后,认识如何与对象直接相符,《新符合论》需要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特别是需要面对介于对象与认识之间的、造成困难的表象或感觉给予的问题,而不能停留在给出几个形而上学、认识论、语言哲学的假定,以及关于“真”的定义说明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