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延异

延异

延异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50篇,主要集中在语言学、中国文学、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5篇、专利文献15篇;相关期刊193种,包括现代哲学、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法国研究等; 延异的相关文献由25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虎、张传彪、董迎春等。

延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5 占比:94.00%

专利文献>

论文:15 占比:6.00%

总计:250篇

延异—发文趋势图

延异

-研究学者

  • 张虎
  • 张传彪
  • 董迎春
  • 方向红
  • 李为学
  • 胡江霞
  • 董俊
  • 余乃忠
  • 冉萌
  • 刘军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任晏言
    • 摘要: 意义是语言哲学和翻译研究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意义观决定翻译观。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意义观以“去中心化”和“延异”为中心,消解了结构与意义的稳定性,认为意义不存在终极本质。在这种意义观的关照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关系被解构,文本的意义在差异游戏中延绵不绝,翻译成为增补原文意义的有效方式。解构意义观给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想资源,使其呈现出开放性和多元性特征。
    • 陈明宽; 司惠文
    • 摘要: 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是从德里达延异思想中衍生出的一种理论体系。德里达的延异概念是对所有生成过程的描述,他认为,在所有的生成过程中都不会有中心和起源,生成意味着生成的延迟和差异,也即延异。斯蒂格勒则认为,德里达的延异概念是对一般生命的生成过程的描述,并且在延异本身中有一种断裂。这种断裂开启了延异延异:它一方面标志着技术踪迹的出现,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人类的起源。人类因而是依赖于技术这种外在化的踪迹而进化的后种系生成的特殊生命。斯蒂格勒将德里达的延异概念狭义化了,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研究技术踪迹的延异的人类学。这一视角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
    • 张炜炜
    • 摘要: 德里达的语言存在论以延异为核心,以解构为特征,以反对传统形而上学为目的。“延异”(différance)的语词意义为延缓化和间距化,来自德里达对索绪尔语言学和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延异”在“差异”之先,“差异”是“延异”的效应,“差异”必须以“延异”为前提才能发挥作用,成为符号的来源。德里达并没有停留在对符号的语词解释上,而是进一步将“延异”引入哲学本体论的分析中。“延异”不仅解构了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也反映了德里达语言哲学对传统存在论的解构,“印迹”——“延异”的理论模式说明了传统的“本质”并不在场,本质的印迹不断去涂抹掉自身,所以它既非在场也非不在场。德里达的语言存在论在当代哲学的发展中展现了其自身的理论张力,开拓了哲学及语言学研究的新视野。
    • 董俊; 方向红
    • 摘要: 在礼物问题之争中,马里翁批评德里达将礼物限制在在场导致了礼物的疑难,德里达则怀疑马里翁无法完全悬搁礼物的环节、不能将礼物从在场中解放出来.以此争论为视域,深入他们各自的理论构造,可以发现:德里达的真正疑难在于以在场形而上学的话语规定延异着的礼物,从而导向了不可能的先验礼物这一与解构相悖的概念;马里翁的问题则在于将礼物环节的缺失作为悬搁的要求,因而否定性地运用了经济的形而上学.
    • 李明芮; 熊飞宇
    • 摘要: "延异"与"道"分别是德里达与老子思想中的核心语词.两者都拒斥绝对的、封闭的中心,具体体现为对语言的反思以及对二元对立的消解.然而,"延异"的目的在于向西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发出挑战,而"道"作为世间万物之本原,既揭示了事物的产生及其变化规律,也以无限敞开的状态为未来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提供了答案.
    • 张炜炜
    • 摘要: 德里达的语言存在论以延异为核心,以解构为特征,以反对传统形而上学为目的."延异"(différance)的语词意义为延缓化和间距化,来自德里达对索绪尔语言学和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延异"在"差异"之先,"差异"是"延异"的效应,"差异"必须以"延异"为前提才能发挥作用,成为符号的来源.德里达并没有停留在对符号的语词解释上,而是进一步将"延异"引入哲学本体论的分析中."延异"不仅解构了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也反映了德里达语言哲学对传统存在论的解构,"印迹"——"延异"的理论模式说明了传统的"本质"并不在场,本质的印迹不断去涂抹掉自身,所以它既非在场也非不在场.德里达的语言存在论在当代哲学的发展中展现了其自身的理论张力,开拓了哲学及语言学研究的新视野.
    • 董俊; 方向红
    • 摘要: 在礼物问题之争中,马里翁批评德里达将礼物限制在在场导致了礼物的疑难,德里达则怀疑马里翁无法完全悬搁礼物的环节、不能将礼物从在场中解放出来。以此争论为视域,深入他们各自的理论构造,可以发现:德里达的真正疑难在于以在场形而上学的话语规定延异着的礼物,从而导向了不可能的先验礼物这一与解构相悖的概念;马里翁的问题则在于将礼物环节的缺失作为悬搁的要求,因而否定性地运用了经济的形而上学。
    • 曹若男
    • 摘要: 莎士比亚戏剧中饱满的人物形象是文学评论家们反复研究的主题.基于解构主义视角,借用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延异观来探索莎剧人物关系中的变化张力和他性叙写,是走入莎翁戏剧的另一种方式.延异的客体身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人物关系在往复迂回中的胶着与撕裂,而远距生成的力量则为读者开放了体味人物关系的差异态度和诗性居所,文本的细读方式成为对一切已知的批判和挑战.
    • 田熠
    • 摘要: 文章立足于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从形式主义的立场出发,解构艺术的组成部分。通过解构主义思想中"延异"与"增补"的概念,分析日本艺术家森村泰昌的三件作品——《肖像(梵高)》《被光所蒙蔽》《宫娥》中关于心理学、哲学和媒介表现的多样化三个方面在表现形式与意义上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最终达到消解形式主义的目的。
    • 赵宪章
    • 摘要: 《清华大学学报》2021年2期,24000字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可以延异为书写的艺术。文学被延异为书艺之后,意味着同一篇文本的反转和变体——阅读想象被书迹观看取而代之,语言艺术转体而成为图像艺术。初步研究发现,在这一魔幻般的艺术转体中,“书像观看”替代“宁像识读”是其总体表征,实质是不可见的文学语象经由字像而转体为可见的书像,“象一像”流转是其内在机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