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编程
结对编程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教育、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9523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重庆与世界(学术版)、时代教育、实验技术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四届中国软件工程大会、全国第19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08)等;结对编程的相关文献由13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竹松、窦万峰、李振坤等。
结对编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9523篇
占比:99.60%
总计:19602篇
结对编程
-研究学者
- 刘竹松
- 窦万峰
- 李振坤
- 王文彦
- 史玉梅
- 赖涵
- 侯海科
- 叶文珺
- 叶景楼
- 吕钊
- 唐宝燕
- 奚修学
- 底晓强
- 张安勤
- 张艺超
- 张超
- 彭源
- 李莹
- 李锦青
- 沈泳龙
- 王占锋
- 田源
- 田秀霞
- 白晓东
- 聂华北
- 许冀伟
- 谢国波
- 陈娜
- 陈平华
- 高亚
- fair
- 丁志云
- 严悍
- 任刚
- 倪明涛
- 关涌涛
- 刘业政
- 刘峰
- 刘敏
- 刘晓璐
- 刘权
- 刘芝怡
- 刘龙庚
- 利锦川
- 印晶
- 史玲华
- 吉根林
- 向华
- 吕兰兰
- 吴开诚
-
-
谢仁忆
-
-
摘要:
以结对编程中学生产生的自然对话为语料库,结合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对学生的评价话语进行了话语分析,为编程教学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和参考。研究发现:学生会使用课堂评价话语来表明个人对编程结果、编程过程、小组合作成员等所采取的态度,话语评价也会对学生的编程学习产生影响,总体呈积极态势。
-
-
刘敏;
汪琼
-
-
摘要:
近年来,在中小学开展编程教育已成趋势。结对编程作为敏捷软件开发的方法,被引入中小学编程教学,但其价值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鉴于此,文章通过综述国外研究文献中对结对编程教学实践的研究发现,阐明了结对编程对于培养学生编程自信、帮助学生快速适应编程文化的独特优势,并总结了配对原则等结对编程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论证了“结对编程是中小学编程教育的首选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推动结对编程在中小学编程教育的实践应用与推广。
-
-
谭金波;
吴思思;
吴磊;
李艺
-
-
摘要:
“专家—新手”结对编程是一种常见的协作学习模式,其应用效果在以往的实证研究中存在差异性。为了探究该模式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研究采用混合方法对结对编程同伴的互动话语进行了细粒度的分析。通过滞后序列分析,发现讲解、提示、询问、回应等典型行为是专家传递知识、新手建构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聚类及滞后序列分析,提炼了讲授型、答疑型、引导型、探究型四种同伴互动模式。其中,引导型和探究型模式具有专家与新手双向知识转移的特点,对编程学习的积极价值较强;讲授型和答疑型模式具有专家向新手转移知识的特点,对编程学习的积极价值较弱。通过学生的反思日志,发现引导型和探究型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两种互动模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干预形成引导型和探究型两种模式来优化同伴互动过程,开展更加高效的结对编程活动。
-
-
王立洋
-
-
摘要:
结对编程过程中发生的活动是影响结对编程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已有的研究多聚焦于学生在编程过程中出现某一活动,而系统的分析学生结对编程活动及其特点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从协作问题解决视角出发回顾相关文献,制定了结对编程活动编码表,使用认知网络分析工具对Scratch初学者的结对编程活动进行了探究,发现不同协作程度的小组在结对编程中不同的活动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总结了一些教育启示,可为结对编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
-
李照;
王丽丽;
孙静
-
-
摘要:
在低年段结对编程的课堂上,将生活中的事件用语言还原出来,用流程图画出来,用程序表达出来,让思维可见。以“教室寻宝”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在编程教学中实施结对学习方式和学生思维可见的方法。
-
-
-
-
-
-
蔡荣华;
喻梓桦
-
-
摘要:
计算思维定义及特征的多样化,增大了计算思维培养及评价研究的难度.因此有学者从计算思维构成要素角度出发,界定了能广泛推广到其他学科中的计算思维能力模型.该能力模型将计算思维主要构成要素界定为:分解、抽象、算法、调试、迭代及泛化.为了探究在此能力模型下对计算思维的培养,文章引用结对编程下结对学习方式去培养学习者的计算思维,并构建了相应的结对学习模型,最后列举了一个《C程序设计》中的经典案例阐释所构建的结对学习模型.此结对模型不仅可以用于程序设计教学,对于其他学科也具有一定的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