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丸剂
中药丸剂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80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化学工业、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86007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农村财务会计、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健康生活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6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专业委员会2009中药与资源保护及健康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等;中药丸剂的相关文献由861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定清、宋爱民、夏修菲等。
中药丸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6007篇
占比:99.95%
总计:186096篇
中药丸剂
-研究学者
- 徐定清
- 宋爱民
- 夏修菲
- 贠钦亮
- 邹明瑞
- 唐超
- 宋敏
- 张宁
- 彭岚
- 陈恒树
- 陈天朝
- 丁楚良
- 傅崇辉
- 杨永江
- 柴广霞
- 焦桂花
- 罗春兰
- 郑为民
- 柯少彬
- 胡静荣
- 郭前进
- 不公告发明人
- 史彩华
- 康冰亚
- 张丰帆
- 张丰祥
- 张勋华
- 张娅莉
- 张艳
- 朱国辉
- 李培兴
- 李洪湘
- 李青
- 杨德庆
- 梁高远
- 滕红根
- 王华柱
- 胡梁谱
- 谢成松
- 金选童
- 陈慧泼
- 陈玉
- 陈靖茂
- 顾鹏
- 马阿根
- 习文忠
- 储勤旺
- 冯首峰
- 张长青
- 徐忠廷
-
-
刘红玉;
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
-
摘要:
中药丸剂生产的干燥方式可分为两大类——静态干燥和动态干燥。随着国家对中药质量提升工程的部署及中药干燥新设备、新技术的升级换代,中药丸剂的干燥方式正朝着节能、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在本文中,笔者结合长期的生产实践,对几种常见的干燥方式,分别从其工作原理、优缺点及适应性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对中药丸剂的干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崔月曦;
高允;
魏蒙;
朱阳春;
谢周涛
-
-
摘要:
目的:分析中药丸剂个体化加工过程中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同行借鉴.方法:结合作者自身工作经验、参考有关文献,分析中药丸剂个体化加工前处理、干燥、粉碎、制软材、制丸及成品干燥等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合理可行的应对策略.结果:中药丸剂加工各个环节均可不同程度影响成品质量.结论:从业人员应多学习、多实践,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同时加强质量监测,保证成品质量.
-
-
王玲;
李淞明;
詹常森
-
-
摘要:
目的 考察制丸成型过程中出条嘴长度及出条嘴和制丸刀刀槽匹配度对制丸的影响,探讨全自动制丸机制备中药丸剂出现丸条断裂、丸药圆整度较差等问题的共性解决方案.方法 采用模型药,以断裂拉伸率、圆整度、重量差异为指标结合感官评价丸药质量,研究出适宜制丸的参数,并用6个不同的处方制剂进行制丸参数验证.结果 出条嘴长度为30 mm、制丸刀刀槽大于出条嘴内径0.1mm时,可制备表面光滑,不断裂的丸条和圆整度好,重量差异合格的丸药,且该制丸参数也适用于其他中药丸剂的制备.结论 控制出条嘴长度及与制丸刀刀槽的匹配度可有效改善中药丸剂的成型性.
-
-
-
-
贾永艳;
徐翠珊;
祝侠丽;
田效志;
朱志军
-
-
摘要: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课程思政,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改革目标,是各学科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中药药剂学 — 中药丸剂章节为例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为中药药剂学融合课程思政提供示范作用.
-
-
-
张姚飞;
龙永
-
-
摘要:
针对中药丸剂干燥工艺、设备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介绍了中药丸剂的干燥过程,探讨了中药丸剂工艺,内容有:温度因素,微生物防控,持料方式.此外还介绍了几种刚干燥技术和设备,如热泵干燥,组合干燥,高压电场干燥.希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能够为中药丸剂干燥工艺、设备应用提供一定帮助.
-
-
黄静仪
-
-
摘要:
随着现代制剂的迅速发展,药丸的比例正在下降,但在中成药中仍占很大比例.到目前为止,许多著名而有效的经典配方都是药丸,在消费者中很受欢迎,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生命力.本文就中药丸剂崩解机理及生产工艺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
-
徐平;
田英
-
-
摘要:
名医李东垣在《用药法象》内提出了“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这一观点,这一著作属于经典的论述中药丸剂的著作,为传统中医药剂型理论的精华,其中也明显的将中药丸剂制剂特征进行阐述.本文的遵循“丸者缓也”的药剂学内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上对于中药丸剂对中医药精髓的发展、传承的影响进行探究,提供给研究中药丸剂的制剂机制以及临床疗效的作用机制等有价值的指导.
-
-
张长青
- 《第四届国际传统医学与养生大会》
| 2015年
-
摘要:
笔者是中医世家嫡系的第六代传人,在精研家传《校正时病论》、《万病验方大全》,系统研究传统中风医学及痹症论述的中医理论,根据祖父先辈发明创造小针刀刺血疗法和一味草药治大病的经验,弘扬国粹,传统医学科学创新,挑战现代医学中风病、痹症难治之症.专攻中风病、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肩周炎、面瘫、脑外术后植物人等疑难杂症,临床有独到的治疗经验.结合数十年临床研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四诊合参,自拟配方,研究发明了一种治疗中风脑梗塞口服药中药丸剂,本发明由黄芪、三七、灯盏细辛、仙鹤草、丹参、蚂蚁、甘草、麦冬、淮山药、炙龟板、娱蛤组成。本方具有活血化癖、涤痰通络、降脂化浊作用,其中蚂蚁中药是一种抗凝物质,能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元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溶栓作用,是最有效的中药,在临床分析认为主要药理作用。
-
-
张文霞;
梅全喜;
钟希文
- 《2016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从葛洪《肘后备急方》丸剂药方的记载情况探讨两晋南北朝时期中药丸剂的发展概况及葛洪对中药丸剂的贡献.rn 方法:从葛洪《肘后备急方》丸剂的药方药物组成、分类、服药法及治疗病症等方面进行文献整理分析.rn 结果:《肘后备急方》共收载中药丸剂128丸,其中以蜜丸最多,70丸,占总丸剂的54.7%;醋丸7丸,煎膏丸6丸,糊丸4丸,蜡丸2丸,酒丸3丸.所制丸剂共使用药物144种,其中植物药107种,动物药17种,矿物药20种,有毒药30种.含有毒性药的丸剂76丸,占59.4%,用药频次最高的为干姜,其次为巴豆、附子、桂、杏仁、大黄、椒.临床应用方面,《肘后备急方》所载丸剂不仅用于缓症,亦可用于急症,且以治疗心痛、伤寒时气温病、疟病、咳嗽、腹水、食饮积聚结、心腹癥坚等内病为主.rn 结论:《肘后备急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药丸剂理论特点,对后世中药丸剂的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
-
-
陈天朝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专业委员会2009中药与资源保护及健康产业发展国际论坛》
| 2009年
-
摘要:
中医药有“丸者缓也”之说,丸剂具缓慢释放、作用持久的特点,适合慢性病、预防保健的需要而销量第一,是优秀的传统剂型之一,在全民保健及社会发展中战略优势突出。因研究滞后,“丸者缓也”的机制仍不明确或不可控,如六味地黄丸的溶出度参数T50从110min-1622min,影响了丸剂临床疗效的稳定性。本文以逍遥丸为模型构建研究思路,以中医药“整体观念”为指导,引入化学计量学方法,以丸剂化学组分的溶出参数为指标,以丸剂物料参数、制备技术参数为因子,均匀设计、回归设计方法安排实验,MATLAB、SPSS软件处理数据,表征溶出与丸剂各参数的函数关系,揭示“丸者缓也”的药剂学基础,优化参数,通过参数验证,获得符合现代制剂要求的丸剂。同时,建立符合丸剂特点的溶出度测定方法,以国际通行方法评价丸剂的质量,达到继承传统优势,创新提高疗效,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