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0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内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538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科技信息、医药与保健、医药与保健:下旬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全国伤害预防与控制学术会议等;溶血性黄疸的相关文献由13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永、高晓山、刘书艳等。

溶血性黄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1.7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538 占比:98.27%

总计:4618篇

溶血性黄疸—发文趋势图

溶血性黄疸

-研究学者

  • 陈永
  • 高晓山
  • 刘书艳
  • 刘海燕
  • 吴曙粤
  • 吴楠
  • 孙剑利
  • 孙启东
  • 李蕾
  • 杨彩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鲜樟
    • 摘要: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种说法,“你最近皮肤变黄了,是不是肝出问题了哟?”真是这样吗?胆道受阻也会导致黄疸其实,引起我们皮肤发黄的原因不仅仅是肝病。在医学上,由疾病引起的皮肤发黄或眼睛变黄,我们称之为黄疸。在成年人中,常见的黄疸包括3种类型:第一是我们大众熟悉的肝细胞性黄疸,就是因为肝细胞受损所致;第二是因为胆管受阻导致的梗阻性黄疸;第三是红细胞被破坏导致的溶血性黄疸。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黄疸都是因为肝生病了。
    • 师淑锋; 陈新亚; 李晶
    •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治疗中采用不同方案的价值.方法:纳入90例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患者研究(2018年4月~2021年4月),按双盲法分为对照组(采用人免疫球蛋白静注治疗)和观察组(采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各45例,统计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生长发育情况、不良反应率.结果: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95.56%)高于对照组(82.22%),组间对比P0.05.结论: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联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在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治疗中效果确切,可促进其生长发育,亦可改善胆红素指标,提高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
    • 肖鹏; 冉俊宁; 江劲波
    • 摘要: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治疗溶血性黄疸的作用机制。方法:在TCMSP数据库筛选茵陈蒿汤活性成分,利用Pub Chem数据库收集活性成分2D结构图并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相关靶点,在Gene Cards数据库预测溶血性黄疸靶点,二者靶点构建韦恩图得到共同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Cytoscape软件构建共同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并得到Degree值。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并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靶点-通路网络图。结果:本研究收集到茵陈蒿汤活性成分41个,活性成分相关靶点1511个,溶血性黄疸靶点312个,共同靶点37个,以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等相互作用最明显,共同靶点以多种方式参与调控炎症反应、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STAT3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的正调控等120个生物过程,并参与调节Toll样受体、TNF、细胞凋亡等53个信号通路。结论:茵陈蒿汤可能通过调控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机制发挥治疗溶血性黄疸的作用。
    • 陈霞
    • 摘要: 目的:分析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中经皮胆红素检测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0年2月接受的58例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案例作为对象,实施经皮胆红素的检测,对比不同时间段的检测结果,总结检测的优势.结果:对入院前的TcB和TsB指标测定,两组的数据对比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依据单位之间的换算准则,将数值换位μmol/L,而后将2组数据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检验,说明两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入院治疗大约8-10h后测量TcB和TsB结果平均数值换算标准得知,1 mg/dL=17.1μmol/L,提示证明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案例实施经皮胆红素检测,整体上有重要的作用,说明了该检测方式优势突出.
    • 李雪峰; 陈涌泉
    • 摘要: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检测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高胆红素血症的产生原因将患儿分为感染性高胆红素血症组(28例)、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组(35例)和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组(32例).采集患儿静脉进行PCT、CRP和胆红素3项检测,分析不同类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PCT、CRP和胆红素3项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结果 感染性高胆红素血症组和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组患儿黄疸发生时间早于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组,感染性高胆红素血症组患儿PCT、CRP分别为(7.01±6.24)μg/L、(25.76±15.38)mg/L,均明显高于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组(1.12±0.96)μg/L、(8.21±5.35)mg/L,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组(0.38±0.25)μg/L、(5.05±3.26)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性高胆红素血症组患儿TBIL水平为(230.45±45.08)μmol/L,低于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组(265.62±41.36)μmol/L,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组(273.95±60.3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PCT和CRP分别取0.75 μg/L和9.24 mg/L时,具有最大的新生儿病理性高胆红素血症和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鉴别诊断效能;当PCT和CRP分别取1.90 μg/L和14.62 mg/L时,具有最大的新生儿感染性高胆红素血症和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鉴别诊断效能.结论 PCT和CRP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PCT对新生儿感染性高胆红素血症的鉴别诊断更具有优越性.
    • 黄佳琦; 翁家俊; 洪婷; 徐一博
    • 摘要: 目的:研究新生儿瓜前退黄散对溶血性黄疸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为临床使用该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以乙酰苯肼(Acetylphenylhydrazine,APH)灌胃诱导大鼠,复制溶血性黄疸模型大鼠,鼻饲予以瓜前退黄散,并观察给药后大鼠的一般行为学与生物学状态,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和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含量。结果:模型组各指标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的ALT、AST与空白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低剂量组的AST与空白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瓜前退黄散可降低APH所致的血清肝功能损害,降低黄疸水平。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中选择的3种剂量瓜前退黄散均能有效治疗溶血性黄疸。结论:新生儿瓜前退黄散对溶血性黄疸模型大鼠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退黄机制可能为与改善血清中TBIL、DBIL、IBIL、AST、ALT、TBA的水平有关,减轻肝脏损伤,为临床使用该放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提供了科学依据。
    • 朱凯; 李晓明
    • 摘要: 为探讨溶血性黄疸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学特征,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经耳缘静脉注射1%盐酸苯肼,复制家兔溶血性黄疸的病理模型,检测其血常规、尿常规、血清胆红素含量,观察临床表现和肝、肾的病理变化。结果:在第3次注射盐酸苯肼后,试验兔出现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症状,外周血液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明显下降,有核红细胞增多,血清胆红素含量明显升高;尿胆红素、尿胆原和潜血阳性;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变性、坏死。结论:静脉注射盐酸苯肼可引起家兔溶血性黄疸、贫血和血液性缺氧。
    • 孙剑利
    • 摘要: 新生猪溶血病也叫做仔猪溶血性黄疸,是一种免疫性疾病,是由于种猪血型不合进行配种而导致。通常是个别窝的仔猪中会发生该病,新生仔猪在吮食初乳不久就会导致大量红细胞发生溶解。主要特征是黄疸、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即尿液呈透明红色,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严重损害经济效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