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管氏肿腿蜂

管氏肿腿蜂

管氏肿腿蜂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3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保护、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5582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中国生物防治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首届中国核桃大会、2008年全国植物园学术年会、2002年环境植物保护及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讨会等;管氏肿腿蜂的相关文献由437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国星、唐艳龙、秦小萍等。

管氏肿腿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 占比:0.47%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5582 占比:99.52%

总计:35755篇

管氏肿腿蜂—发文趋势图

管氏肿腿蜂

-研究学者

  • 吴国星
  • 唐艳龙
  • 秦小萍
  • 何霞红
  • 徐志强
  • 李莉
  • 杨忠岐
  • 杨文波
  • 高熹
  • 刘云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庄桂苓; 郭晓萌; 孟玲; 李保平
    • 摘要: 【目的】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us母蜂可合作寄生寄主,但在产卵前需不断蛰刺释放毒液以麻醉寄主。已明确合作可有效制服和寄生体型较大的寄主,但迄今对由此而付出的适合度代价尚不明确。【方法】用管氏肿腿蜂S.guani和替代寄主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蛹为材料,在两头已交配雌蜂(母蜂)分别合作0.5,1.5和2.5 d后保留其中一头(称“受益蜂”)继续后续寄生过程,将另一头雌蜂(“利他蜂”)移至一头新寄主上完成寄生过程,观测比较两类雌蜂的存活、产卵量和子代蜂群发育表现。【结果】无论合作时间长短,管氏肿腿蜂利他蜂的死亡风险(瞬时死亡概率)比受益蜂高5.4倍。合作0.5 d的利他蜂与受益蜂的产卵前期没有显著差异,但合作1.5 d的利他蜂产卵前期比受益蜂的缩短14.1%,合作2.5 d的利他蜂产卵前期比受益蜂的缩短28.6%。利他蜂与受益蜂在产卵量、子代出蜂数及子代蜂性比(雄性比)上没有差异。无论合作时间长短,利他蜂的子代卵历期比受益蜂的长6.8%,利他蜂的子代幼虫历期比受益蜂的长8.4%。利他蜂与受益蜂的子代雌成虫体重在合作0.5 d和1.5 d下没有差异,但在合作2.5 d下的利他蜂子代雌蜂体重比受益蜂的减小25.4%。【结论】本研究明确了管氏肿腿蜂母蜂在产卵前的合作尤其是较长时间合作需付出生存和某些子代发育特征的适合度相关代价。
    • 郑雅楠; 张彦龙; 时勇; 范立淳; 李洋
    • 摘要: 目前,已有多个研究证明肿腿蜂可有效防治天牛类蛀干类害虫,但还未见利用肿腿蜂防治云杉花墨天牛试验。为了验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防治效果,尽快筛选出控制云杉花墨天牛的有效肿腿蜂种类,本文在室内将云杉花墨天牛幼虫接入红松木段来模拟天牛生长的自然条件,设置了不同的益害比(4:1、2:1、1:1和1:2)来释放肿腿蜂,测定了3种肿腿蜂(管氏肿腿蜂、松褐天牛肿腿蜂和白蜡吉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寄生效果。同时利用以上3种肿腿蜂中全国应用最广泛的管氏肿腿蜂对该天牛开展了野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相同益害比的三种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寄生率差异不显著;当三种肿腿蜂的益害比为4:1时,云杉花墨天牛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其中管氏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95.65%,松褐天牛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71.43%,白蜡吉丁肿腿蜂对云杉花墨天牛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为61.90%;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的益害比为2:1时,云杉花墨天牛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平均为39.20%。根据结果可知管氏肿腿蜂是三种肿腿蜂中防治效果较好的蜂种,可尝试用于野外防治实践;建议在野外释放以益害比为2:1为佳,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 李莉; 徐丽丽; 解春霞; 郑华英; 刘云鹏
    • 摘要: 为明确管氏肿腿蜂和花绒寄甲联用防治天牛的互作机制,该研究在室内限制天敌与寄主逃逸的条件下,对管氏肿腿蜂、花绒寄甲单独接种以及混合接种对天牛麻痹、寄生和致死效果进行试验观察。结果如下:单独接种管氏肿腿蜂的寄生率为(81.11±6.94)%、产卵率为(90.00±3.33)%、子代蜂数量为(68.75±8.37)头;单独接种花绒寄甲的寄生率为(90.00±8.82)%、羽化率为(94.27±1.25)%;混合接种(3头肿腿蜂+5头花绒寄甲)的天敌寄生率为(65.76±6.70)%,肿腿蜂的产卵率为(73.33±6.67)%、子代蜂数量为(45.40±7.52)头,花绒寄甲羽化率为(62.50±2.50)%;混合接种(6头肿腿蜂+10头花绒寄甲)的天敌寄生成功率为(55.55±20.97)%,肿腿蜂的产卵率为(66.67±8.34)%、子代蜂数量为(38.20±12.68)头,花绒寄甲羽化率为(50.00±5.00)%。管氏肿腿蜂与花绒寄甲混合接种,可以更快麻痹寄主;当生存空间和食物充足时,混合接种不影响寄生效果;当天敌数量达过饱和状态,花绒寄甲与管氏肿腿蜂之间出现竞争,且管氏肿腿蜂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总体的寄生成功率虽下降,但不影响天敌对寄主的致死效果;混合接种会导致管氏肿腿蜂的下一代数量显著下降,花绒寄甲的羽化率下降,下一代的天敌数量减少。因此,建议联合释放2种天敌时避免花绒寄甲在肿腿蜂之前释放,并注意释放密度不宜过大,避免在同一植株上释放2种天敌昆虫。
    • 李丽芳; 吴朝妍; 韩开健; 吴国星; 朱家颖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克隆表达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毒液丝氨酸蛋白酶同源物(serine protease homologue,SPH)基因SgSPH,探索其编码的毒液蛋白对寄主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RT-PCR技术克隆管氏肿腿蜂毒液SgSPH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基因序列结构特征;采用q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卵、低龄幼虫、高龄幼虫、老熟幼虫、吐丝幼虫、黄茧蛹、黑茧蛹和羽化后1-5 d成虫)和雌成虫不同组织(头部、胸部、去除毒液器官的腹部和毒液器官)中的相对表达量;利用载体pSUMO-Mut对该基因进行原核表达,用镍亲和层析柱纯化表达的重组蛋白,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获得的重组蛋白进行鉴定;用酶活性测定方法,分析SgSPH重组蛋白对寄主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蛹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克隆获得管氏肿腿蜂毒液SgSPH基因(GenBank登录号:MT920663)的ORF,长798 bp,编码265个氨基酸,其中第1-20位氨基酸为信号肽,理论分子量为30.53 kD,等电点为9.59.多序列比对分析表明,SgSPH与其他寄生蜂毒液丝氨酸蛋白酶和SPH具有较低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9%~17%),且缺乏保守的催化三联体.qPCR分析表明,SgSPH基因在管氏肿腿蜂成虫阶段和毒液器官中高表达.SDS-PAGE电泳和Western-blot检测发现,成功表达SgSPH重组蛋白,并纯化得到了高纯度SgSPH重组蛋白.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SgSPH能抑制寄主黄粉虫蛹血淋巴的酚氧化酶活性.[结论]结果提示管氏肿腿蜂毒液SgSPH具有干扰寄主酚氧化酶级联反应的功能.
    • 刘云; 张玉娇; 付翠翠; 苏曰波; 任垒; 汪玉静
    • 摘要: 以3种不同保存方式下的双条杉天牛幼虫(表皮层幼虫裸虫,木质部幼虫裸虫及诱木中保存幼虫)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比不同处理寄主保存率、寄生成功率、单管平均雌蜂量,研究不同保存方式下的双条杉天牛幼虫对管氏肿腿蜂的繁育效果,找出双条杉天牛幼虫最佳剥取时期和存放方式.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3个处理寄主保存率逐渐下降,其中木质部幼虫裸虫下降速率最慢,330 d时天牛幼虫存活率仍为66.33%;同时综合对比寄生成功率、单管平均雌蜂量,木质部裸虫保存270~330 d对管氏肿腿蜂繁育的总体效果最佳.
    • 张玉娇; 刘云; 付翠翠; 任垒; 苏曰波; 孙小健
    • 摘要: 该文比较并探讨了室内人工控温、劈剥自然界饵木以及裸虫批量低温保存等3种方式批量获取双条杉天牛对规模化繁育管氏肿腿蜂的影响。结果表明,繁蜂时天牛单头重无显著差异。双条杉天牛幼虫裸虫保存330天繁蜂后,寄生成功率最优;劈剥自然界饵木获取双条杉天牛幼虫批量繁蜂后,平均单管雌蜂量、子代蜂平均千头重、雌雄性比最优;人工干预诱木提前获取幼虫批量繁蜂后,平均单管出蜂量最好。
    • 唐艳龙; 王丽娜; 赵兰; 陈开琴; 康奎
    • 摘要: [目的]为了研究核桃长足象的无公害防治技术.[方法]在室内条件下(温度为25°C,湿度为70%,光周期为短光照L:D=8:16,光照强度为3000 lx)研究管氏肿腿蜂和白蜡吉丁肿腿蜂对核桃长足象的寄生作用.[结果]2种肿腿蜂均能有效寄生核桃长足象,寄生率略有差异,在补充营养过程中,2种肿腿蜂将多数核桃长足象幼虫致死,致死率高于寄生率.白蜡吉丁肿腿蜂寄生核桃长足象幼虫的产卵前期,其子代卵期、幼虫期、蛹期均略长于管氏肿腿蜂,但无显著差异.白蜡吉丁肿腿蜂寄生核桃长足象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长于管氏肿腿蜂,白蜡吉丁肿腿蜂完成一代需要33.67 d,后者为31.7 d.其子代数量差异不大,均为6头左右,其中管氏肿腿蜂雄性比例略低于白蜡吉丁肿腿蜂.[意义]试验结果为核桃长足象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 周冰颖; 雷海霞
    • 摘要: 肿腿蜂是一类林木钻蛀性害虫(吉丁虫、天牛等)的重要外寄生天敌,为加速其在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推广,从生物习性、寄生行为、抚育行为方面综述了我国肿腿蜂研究现状,阐述了其在我国的应用,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 刘云; 张玉娇; 付翠翠; 刘在哲; 孙小健
    • 摘要: 分析了双条杉天牛幼虫、双条杉天牛蛹、家茸天牛幼虫、桃红颈天牛幼虫作管氏肿腿蜂替代寄主的可行性,其中条杉天牛幼虫、双条杉天牛蛹、家茸天牛幼虫均能成功的繁育出管氏肿腿蜂,但在寄生成功率和单管出蜂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温度25°C、相对湿度30% ~60% 繁育条件下,双条杉天牛幼虫作寄主寄生成功率最高为100%,其次为家茸天牛幼虫作寄主寄生成功率为90%.平均单管出蜂量方面每头双条杉天牛幼虫平均繁育出蜂131头,每头家茸天牛幼虫平均繁育出蜂80头.综合天牛幼虫获取时间和出蜂量,双条杉天牛幼虫和家茸天牛均可成为替代寄主.
    • 张玉娇; 刘云; 付翠翠; 任垒; 苏曰波; 孙小健
    • 摘要: 该文比较并探讨了室内人工控温、劈剥自然界饵木以及裸虫批量低温保存等3种方式批量获取双条杉天牛对规模化繁育管氏肿腿蜂的影响.结果表明,繁蜂时天牛单头重无显著差异.双条杉天牛幼虫裸虫保存330天繁蜂后,寄生成功率最优;劈剥自然界饵木获取双条杉天牛幼虫批量繁蜂后,平均单管雌蜂量、子代蜂平均千头重、雌雄性比最优;人工干预诱木提前获取幼虫批量繁蜂后,平均单管出蜂量最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