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松褐天牛

松褐天牛

松褐天牛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609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保护、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23450篇;相关期刊150种,包括中国生物防治学报、生物灾害科学、现代园艺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害虫天敌的大量繁殖与商品化国际研讨会、首届全国害虫物理防治技术专题学术讨论会、2009’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暨生物农药技术研讨会等;松褐天牛的相关文献由118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忠岐、王小艺、涂业苟等。

松褐天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2 占比:2.22%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3450 占比:97.74%

总计:23993篇

松褐天牛—发文趋势图

松褐天牛

-研究学者

  • 杨忠岐
  • 王小艺
  • 涂业苟
  • 温小遂
  • 唐艳龙
  • 喻爱林
  • 金明霞
  • 阙生全
  • 张彦龙
  • 熊彩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金鞠; 古剑; 赵金文; 吴家新; 王峰; 汤丹; 吴寅; 吴建军
    • 摘要: 为探明不同海拔地区松褐天牛发生规律,给松材线虫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2019~2020年通过在不同海拔设立试验点,对松褐天牛发生规律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拔500~800 m松褐天牛数量最多,在海拔800 m以上松褐天牛数量最少。整株样木中,除伐桩外,其他部位均有松褐天牛,松褐天牛在被害树上的数量分布为树干中段>下段>上段>侧枝。因此,在5~7月开展松褐天牛防治,对控制松褐天牛虫口密度是一个关键期。
    • 王义勋; 冯春莲; 徐小文; 朱明武; 付春翼; 周席华
    • 摘要: 为了评价42%威百亩水剂对松材线虫疫木的熏蒸效果,采用室内试验和林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施药量、不同温度和不同处理时间对威百亩熏蒸防治松材线虫病的作用效果。室内熏蒸试验结果表明:42%威百亩水剂对松褐天牛幼虫的致死率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和熏蒸时间延长而增加,在0.25 L·m^(-3)时7 d的死亡率达93.3%,在1.0 L·m^(-3)时5 d的死亡率达100%;相同药剂浓度下,温度越高对松褐天牛幼虫的致死率越高,在5°C时10 d的死亡率为96.0%;在10°C时10 d的死亡率高达100%。林间熏蒸试验结果表明:42%威百亩水剂对松材线虫疫木里的天牛幼虫和松材线虫都表现出良好的熏杀作用,在0.5 L·m^(-3)剂量30 d和0.75 L·m^(-3)剂量15 d天牛幼虫死亡率达100%,且30 d疫木内松材线虫死亡率为100%;熏杀效果显著优于常用磷化铝。
    • 冯莹; 胡淑仪; 毛亦杨; 马涛
    • 摘要: 本文在概述了松褐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的基础上,重点从物理防治、诱捕器配套引诱剂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几个方面系统分析和总结了松褐天牛的防治方法,以期为有效控制松褐天牛危害,尽可能地减少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病提供切实有效的防治方案,为今后松褐天牛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郑光楠; 高一平; 韦建松; 杨秀好; 韦曼丽; 郑霞林
    • 摘要: 为比较松褐天牛越冬代与非越冬代出木成虫体型差异,提高对松褐天牛不同世代成虫生物学特性的认识,以期为松褐天牛一年发生2代至多代地区的种群管理提供参考。在松褐天牛一年发生2代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尾松林间,设置诱木和收集受害木的方式,研究松褐天牛越冬代和第1代出木成虫的出木期、体重及体长的关系。结果显示:(1)松褐天牛越冬代成虫出木期116 d,第1代出木期47 d,越冬代出木期较第1代长。(2)越冬代雌雄虫体重分别为(0.2904±0.1060)g和(0.2751±0.1363)g,体长分别为(2.066±0.030)cm和(1.973±0.326)cm;第1代雌雄虫体重分别为(0.3080±0.0072)g和(0.2784±0.0086)g,体长分别为(2.101±0.173)cm和(1.964±0.208)cm。结果表明:松褐天牛越冬代与非越冬代的同性别成虫在出木首日体重和体长均无显著差异;非越冬代雌虫的体重和体长、越冬代雄虫的体重均与出木次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 高尚坤; 马深成; 杨化伟; 杨庆贺; 周成刚; 乔鲁芹
    • 摘要: [目的]通过系统解析松褐天牛在黑松和赤松内的蛀道结构,了解其蛀食特征,为完善松褐天牛隐蔽生活过程中的生物生态学习性和科学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和注射药物防治松褐天牛提供依据。[方法]于松褐天牛越冬期,人工解剖了松褐天牛危害的黑松和赤松木段,获得其完整蛀道。分别测量了蛀道长度、蛀屑堵塞长度、侵入孔内径、蛹室内径、蛀屑含水率、侵入孔与羽化孔的相对方位等蛀食特征,并分析了松褐天牛幼虫大小与寄主树种和蛀食特征的关系。[结果]松褐天牛在黑松和赤松中的蛀道均为“U”形,类型单一,蛀道间互不串通,在侵入孔端部存在蛀屑堵塞,多数羽化孔在侵入孔上方;松褐天牛的蛀食特征与个体大小和寄主树种的相关性均较小。[结论]松褐天牛在木质部隐蔽蛀食的特性比较规律,受寄主树种种类影响较小,蛀道结构均呈“U”形,蛀道的部分被蛀屑-粪便混合物堵塞。
    • 郑光楠; 杨秀好; 董子舒; 韦曼丽; 郑霞林
    • 摘要: 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是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传播的松材线虫病对我国林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研究松褐天牛繁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控制其种群扩散,更有助于深入揭示松树-松褐天牛-松材线虫-微生物4者间的协同进化关系。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松褐天牛繁殖行为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异性定位、交配行为和节律、产卵行为和影响繁殖行为的因素。该虫可通过视觉和嗅觉器官觅偶;除正常交配外,还存在"同性抱对"现象;交配和产卵行为主要发生在夜间;繁殖行为受温度、降雨、寄主、自身个体大小、性比、松材线虫及微生物的影响;不同的交配次数影响雌虫繁殖力和寿命;雌虫制作有效刻槽和空刻槽的调控机理尚不明确。指出了该虫繁殖方面潜在的理论研究方向及基于该虫繁殖行为继续研究的防控技术方向。
    • 黄焕华; 刘春燕; 扈丽丽; 黄咏槐; 黄华毅; 赵丹阳; 陈刘生
    • 摘要: 主要介绍广东省松材线虫病的发生概况和持续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阐述了在松林以至森林生态系统中,着眼于全面攻坚、定点清除、逐步压缩、持续控制,建立以精准监测和检疫御灾为基础,应急控制新发生及关键区位疫点(疫区)疫情,“及时、就地、彻底”除治疫源防灾,适地适树、科学调控树种结构避灾,规范化、标准化持续控制减灾的技术体系,把松材线虫等林业有害生物持续控制在社会接受、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的水平,保护全省245万hm^(2)松林资源和1053万hm^(2)森林资源,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潘友粮; 李红征; 李智兴; 罗致迪; 陈元生; 张诗迈; 刘兴平
    • 摘要: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常遭受多种昆虫的危害,从而构成昆虫的种间关系。本文通过设立标准地,对遭受马尾松毛虫不同程度危害后的马尾松林中松褐天牛种群的变化规律开展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马尾松遭受马尾松毛虫危害的加重,松树死亡率从9.57%上升至22.86%且存在显著差异;含有松褐天牛的松树有虫株率在90.60%~95.83%之间但不存在差异;松褐天牛幼虫的平均虫口密度从20.58头·株^(-1)上升至41.11头·株^(-1),且存在极显著差异;松褐天牛幼虫有70%左右集中分布在中下部和中部且在不同部位间的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但同一部位的幼虫占比在不同受虫灾程度的树体中并不存在差异。这些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对马尾松的危害为松褐天牛的危害创造了条件,从而加重了松褐天牛对马尾松的危害。
    • 阮昌梅
    • 摘要: 以陕西柞水县为例,立足柞水县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背景,简单介绍了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并对柞水县森林病害、虫害防治对策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希望为柞水县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 李俊楠; 朱禹臻; 陈润恺; 付煜; 蔡梦玲; 黄炳荣; 徐云; 吴松青; 张飞萍
    • 摘要: 【目的】松天牛小首螨是新发现的对松褐天牛卵具有寄生和致死作用的微型螨类,研究阐明其生物学特性,为利用该螨防治松褐天牛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通过室内饲养、显微观察和控制性试验,研究松天牛小首螨的行为习性、寄生率、发育历期、繁殖力和寿命等。【结果】松天牛小首螨属携播螨类,成螨附着在松褐天牛成虫胸腹部,在天牛产卵时沿产卵器爬行到刻槽中寄生天牛卵。该螨营两性生殖,雌成螨寄生天牛卵后腹部膨大形成膨腹体,若螨在母体膨腹体内完成发育,成螨自膨腹体胎生,1个膨腹体通常只产1~2头雄螨,其余均为雌螨。雄成螨先自膨腹体爬出并停留在旁,雌成螨自膨腹体爬出后即寻找雄成螨交尾,交尾过程持续3~6 s。松天牛小首螨对松褐天牛卵的平均寄生率为80.85%,被寄生的松褐天牛卵均干瘪、死亡。温度对该螨发育历期、雌成螨寿命和膨腹体大小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其发育历期和雌成螨寿命均显著缩短。该螨在17°C下的平均发育历期为6.9天,在33°C下为2.2天,其发育起点温度为(10.44±0.09)°C,有效积温为(46.28±0.28)d·°C;雌成螨在15°C下的平均寿命为70.3天,在30°C下为10.7天;雌螨膨腹体体积在21°C下为1.54 mm 3,在17°C下为0.72 mm 3。松天牛小首螨在25°C下平均每雌可产71.2头后代,最少14头,最多139头。该螨繁殖力与母体膨腹体大小呈显著正相关,当膨腹体体积小于1.0 mm 3时,平均每雌可产后代32.2头,但当膨腹体体积大于3.0 mm 3时,则平均每雌可产后代110.9头。【结论】松天牛小首螨对松褐天牛卵的寄生和致死率高,发育速度快、繁殖力强、易于人工扩繁和传播扩散,是极具应用潜能的生物防治因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