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花绒寄甲

花绒寄甲

花绒寄甲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246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保护、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81674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中国生物防治学报、中国植保导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4年全国桉树研讨会、害虫天敌的大量繁殖与商品化国际研讨会等;花绒寄甲的相关文献由58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忠岐、王小艺、张翌楠等。

花绒寄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3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1674 占比:99.76%

总计:81869篇

花绒寄甲—发文趋势图

花绒寄甲

-研究学者

  • 杨忠岐
  • 王小艺
  • 张翌楠
  • 王健
  • 司徒春南
  • 付甫永
  • 唐艳龙
  • 李孟楼
  • 张彦龙
  • 刘云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惠学娟; 黄谊青; 逄格翠; 曲志霞; 高广增; 高尚坤
    • 摘要: 花绒寄甲是天牛类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昆虫,在多种天牛类害虫的防控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花绒寄甲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育技术、防治天牛类害虫的应用技术与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以花绒寄甲为代表的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 王春梅; 史忠志; 吴海云
    • 摘要: 为给宝鸡市防治日趋严重的天牛危害提供参考和依据,在受害严重的扶风县、陈仓区、眉县选择受害重度和中度的9个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释放花绒寄甲生物防治试验,结果为释放花绒寄甲后9个样地的天牛危害程度都下降为轻度,原来受害严重的4个样地平均株虫口减退率为58.9%,原来受害程度中度的5个样地平均株虫口减退率为52.4%,释放花绒寄甲可以有效控制天牛虫口密度和危害程度。该方法可在宝鸡市大面积推广。
    • 殷春; 马海丽; 秦占义; 雷宏全; 常娟; 沈晓沛; 马文杰; 张翌楠
    • 摘要: 在黄斑星天牛危害的林间投放花绒寄甲卵卡和成虫进行黄斑星天牛防治试验,通过开展花绒寄甲寄生率调查研究防治效果,通过花绒寄甲越冬情况调查,判断花绒寄甲能否在敦煌越冬。结果表明:投放花绒寄甲可有效防治黄斑星天牛危害,花绒寄甲的寄生率为7.88%,黄斑星天牛的虫口减退率为79.35%;越冬调查时发现花绒寄甲成虫和蛹共计3头,表明花绒寄甲可以在敦煌地区越冬。
    • 李莉; 徐丽丽; 解春霞; 郑华英; 刘云鹏
    • 摘要: 为明确管氏肿腿蜂和花绒寄甲联用防治天牛的互作机制,该研究在室内限制天敌与寄主逃逸的条件下,对管氏肿腿蜂、花绒寄甲单独接种以及混合接种对天牛麻痹、寄生和致死效果进行试验观察。结果如下:单独接种管氏肿腿蜂的寄生率为(81.11±6.94)%、产卵率为(90.00±3.33)%、子代蜂数量为(68.75±8.37)头;单独接种花绒寄甲的寄生率为(90.00±8.82)%、羽化率为(94.27±1.25)%;混合接种(3头肿腿蜂+5头花绒寄甲)的天敌寄生率为(65.76±6.70)%,肿腿蜂的产卵率为(73.33±6.67)%、子代蜂数量为(45.40±7.52)头,花绒寄甲羽化率为(62.50±2.50)%;混合接种(6头肿腿蜂+10头花绒寄甲)的天敌寄生成功率为(55.55±20.97)%,肿腿蜂的产卵率为(66.67±8.34)%、子代蜂数量为(38.20±12.68)头,花绒寄甲羽化率为(50.00±5.00)%。管氏肿腿蜂与花绒寄甲混合接种,可以更快麻痹寄主;当生存空间和食物充足时,混合接种不影响寄生效果;当天敌数量达过饱和状态,花绒寄甲与管氏肿腿蜂之间出现竞争,且管氏肿腿蜂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总体的寄生成功率虽下降,但不影响天敌对寄主的致死效果;混合接种会导致管氏肿腿蜂的下一代数量显著下降,花绒寄甲的羽化率下降,下一代的天敌数量减少。因此,建议联合释放2种天敌时避免花绒寄甲在肿腿蜂之前释放,并注意释放密度不宜过大,避免在同一植株上释放2种天敌昆虫。
    • 殷春; 马海丽; 雷红全; 秦占义
    • 摘要: 黄斑星天牛在敦煌地区发生已17年,面积约14500亩。近年来,敦煌市采取以拔点除源、截干更新技术和杨树萌条嫁接抗虫杨技术为主的物理防治措施,以树冠喷药和树干注药技术为主的化学防治措施,以投放花绒寄甲为主的生物防治措施等,开展了黄斑星天牛综合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防控成效。
    • 郑雅楠; 王珏; 王伟韬; 李洋; 范立淳; 时勇; 张彦龙
    • 摘要: 云杉花墨天牛是我国中温带地区携带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媒介,研究其生物防治技术对于我国中温带地区松材线虫病的治理有重要意义。目前花绒寄甲是防治我国南方地区松材线虫传播媒介松褐天牛的有效天敌,但还未见用于防治云杉花墨天牛,为探讨该天敌防治云杉花墨天牛的可能性,本研究分别在室内和林间测定了花绒寄甲对云杉花墨天牛的控制效果。在室内利用直接接种的方式将花绒寄甲幼虫接到不同虫态的云杉花墨天牛上,并模拟自然情况,以不同的益害比将该天敌的卵释放在含有云杉花墨天牛的木段上,观察该天敌的最佳寄生时期并明确最佳益害比。在林间全自然条件下设置了不同益害比,将花绒寄甲卵释放到有云杉花墨天牛为害的木段上,观察其自然控制情况。结果发现:室内直接接种试验,花绒寄甲幼虫在云杉花墨天牛蛹上平均寄生数量为3.10头/天牛蛹,平均寄生率为86.00%,平均存活率为57.79%。在幼虫上平均寄生数量为0.54头/天牛幼虫,平均寄生率为30.00%,平均存活率为13.92%。在室内将花绒寄甲卵释放到被云杉花墨天牛侵入的木段上,益害比为10:1时,平均寄生率最高为42.59%,校正死亡率最高为40.71%。在林间将花绒寄甲卵卡释放到木段上时,益害比为4:1时平均寄生率最高为47.68%,与益害比为2:1时(45.51%)差异不显著;当益害比为10:1时天牛平均校正死亡率最高为74.15%,高于益害比为2:1时(43.79%),但差异不显著,且寄甲平均寄生率为33.38%,低于益害比为2:1时。结果证实,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幼虫对云杉花墨天牛蛹的寄生效果优于对天牛幼虫的寄生效果,因此蛹期是最佳防治时期;室内和野外防治试验均显示花绒寄甲可用于云杉花墨天牛防治;在野外利用花绒寄甲卵防治时,选择益害比为2:1时效果和经济性最佳。
    • 温玉洁; 赵文龙; 韩亮; 康念琮; 张翌楠
    • 摘要: 通过设置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卵卡、成虫+卵卡3种不同方式的技术方案,对张掖市利用花绒寄甲生物防治光肩星天牛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花绒寄甲成虫+卵卡的混合释放方式,对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效果最好,寄生率平均为30.05%,防治效果最高达到41.28%,表明花绒寄甲对光肩星天牛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
    • 崔灿
    • 摘要: 以北京市大兴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为背景,对大兴区林业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方法展开试验和应用研究,对防治结果采用持续跟踪并调查统计分析,取得了具有重要应用意义的成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正确释放花绒寄甲后,花绒寄甲防治光肩星天牛的平均防治率可达55.94%,试验的3块地增加无受害虫树木分别为12、11、16株,能够显著降低园林树木的受害程度;采用释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经正确释放后,调查显示周氏啮小蜂总寄生率达到83.2%,平均寄生率达到62.7%,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保护了大兴区生态环境;在采用阻隔法防治春尺蠖时,胶带宽度推荐在15~20cm范围,能够取得很好的阻隔效果;色诱法防治柳蜷叶蜂时,黄绿色色卡诱杀柳蜷叶蜂成虫效果最好,黄色次之;经过多年的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2019年至2021年大兴区减少使用农药近6.47 t,推广生物防治4.762万亩次,物理防治2.1816万亩次。
    • 姜嫄; 张翌楠; 李志强
    • 摘要: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是防治多种蛀干害虫天牛的重要天敌,为了解决人工大量繁育花绒寄甲的技术问题,本文选用大麦虫Zophobas atratus蛹作为繁育花绒寄甲幼虫的替代寄主,利用配置的人工饲料饲喂成虫,在实验室中连续饲养4代花绒寄甲,统计分析所繁育出的每代花绒寄甲成虫的产卵量、产卵前期时长、雌雄性比、成虫体长和体宽、体质量、卵的孵化率以及其后代幼虫的寄生率等,分析人工饲料和替代寄主对室内连续多代繁育的花绒寄甲繁殖生物学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绒寄甲成虫的体长、体宽、体质量随着室内饲养代数的增加而减小;花绒寄甲成虫的产卵前期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而延长,但后一种情况通过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可有效解决。随着室内饲养花绒寄甲代数的增加和人工繁育时间的延长,平均每头花绒寄甲雌虫的产卵量增加;使用替代寄主繁殖4代后出现成虫雌雄性比下降,不符合1:1的情况。室内饲养4代的花绒寄甲卵的孵化率和初孵幼虫的寄生率几乎没有影响。通过对各个繁殖生物学指标的比较发现,饲喂改良人工饲料的花绒寄甲成虫的产卵前期在饲养多代后能明显缩短;利用大麦虫蛹繁育出的花绒寄甲后代雄虫数量明显多于雌虫;相反,利用改良人工饲料与花绒寄甲原始寄主松褐天牛幼虫配合使用,繁育出的第2、3代雌虫数量明显多于雄虫,差异显著。综上所述,利用大麦虫作为替代寄主会导致花绒寄甲后代雌雄性比下降,但可以通过改进饲料配方和利用原寄主饲养,在室内饲养多代后对花绒寄甲繁殖生物学的各项指标影响不大。因此,利用大麦虫和人工饲料等饲养技术综合应用,能够在室内人工规模化繁育花绒寄甲
    • 龚馨玥; 李寿银; 文全民; 周杨; 卢旭; 谈家金; 郝德君
    • 摘要: 为解决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人工繁育技术的关键问题,提高繁殖数量,寻找适宜的替代寄主,研究了与花绒寄甲原始寄主亲缘关系更为接近的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作为替代寄主的可行性和最适接种比例,并比较了其与目前常用的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大麦虫(Zophobas morio)、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等几种寄主繁育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花绒寄甲幼虫可在麻竖毛天牛上完成发育,其最适接种比例为3:1,此时初羽化成虫平均体质量为25.82 mg,平均每头寄主上的花绒寄甲成虫的羽化数为1.54头,繁育出成虫所需时间仅为37.66 d,显著短于其余几种寄主,且寄生率、结茧率及羽化率均显著高于其余寄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