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筛选指标

筛选指标

筛选指标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67986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棉花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七届全国干果生产与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第14届全国农业生态学研讨会等;筛选指标的相关文献由445位作者贡献,包括曾亚文、普晓英、杜娟等。

筛选指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7986 占比:99.83%

总计:68103篇

筛选指标—发文趋势图

筛选指标

-研究学者

  • 曾亚文
  • 普晓英
  • 杜娟
  • 杨树明
  • 刘鹏
  • 张军
  • 张彦丽
  • 李华山
  • 李喜焕
  • 杨龙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文静; 刘明; 赵鹏; 张强强; 吴德祥; 郭鹏宇; 朱晓亚; 靳容; 张爱君; 唐忠厚
    • 摘要: 【目的】建立甘薯品种(系)耐低氮能力评价体系,筛选耐低氮基因型甘薯材料和评价不同氮效率类型,为研究耐低氮甘薯生理机制和挖掘氮高效基因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培试验,以来自国内外不同薯区的126份甘薯品种(系)为材料,低氮胁迫(0 mmol·L^(-1)纯氮)和正常施氮(14 mmol·L^(-1)纯氮)处理下,收集126个品种(系)地上干重、地上干物质增加量、地下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根冠比、蔓长、根长、叶数、叶绿素相对含量(CCI)、氮积累量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11个性状表征值,计算各指标耐低氮胁迫指数。利用综合隶属函数法,进行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各甘薯品种耐低氮能力和氮效率类型。【结果】1)低氮水平条件下,不同供试甘薯品种(系)的地上干重、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根长、蔓长、叶数、CCI、氮素积累量的均值低于正常氮处理,根冠比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均值高于正常氮处理;2)不同品种(系)的地上干重、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根冠比、根长、蔓长、叶数、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变异系数高于正常氮处理,且其增幅排序为地上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地下干物质增加量>叶数>地上干重>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氮积累量>根长>根冠比>蔓长;3)对11个指标的耐低氮胁迫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3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2.67%,计算综合评价值Y;4)地上干重、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叶数、蔓长、根长、根冠比、氮积累量、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耐低氮胁迫指数与Y值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氮积累量和地上干重5项耐低氮胁迫指数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86、0.81、0.79和0.73;5)建立Y值回归方程,选定耐低氮能力评价的8个指标,并进行系统聚类,划分甘薯基因型为耐低氮型、中间型、不耐低氮型3类;并对3种耐低氮甘薯类型的农艺性状和氮效率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论】地上干重、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根长、蔓长、叶数、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作为甘薯耐低氮能力评价的指标;13104-2/紫薯1号、宜宾红心薯、浙紫薯2号、渝紫3号、渝紫6号、漯紫1号和渝紫香10号7个为耐低氮型甘薯品种;耐低氮型品种的各性状表现好于中间型和不耐低氮型,其中,地上干重、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蔓长和氮积累量差异显著。
    • 陈霞; 邵童; 朱展鹏; 郭胜; 徐粉林; 梁端壮; 张怡芸; 顾瑞霞
    • 摘要: 酸面团作为传统的面食发酵剂,按其培养方式、生产工艺和最终的产品形式不同可以归分为四大类。酸面团是一种复杂的微生态体系,乳酸菌是酸面团中的主要微生物之一,其发酵代谢产生的有机酸、胞外多糖、酶和细菌素等物质,可以显著改善发酵面制品的风味和口感,提升其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并延长产品的货架期。但由于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气候差异、酸面团使用的谷物品种不同以及制作方式不同,使得乳酸菌的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优良乳酸菌的筛选应综合考虑其有机酸产量、胞外多糖产量、抑菌能力、酶活性等因素,才能为不同产品和风味的专用酸面团提供保障。
    • 何昕孺; 王玉静; 李妍颖; 张波; 黄婷; 尹跃; 段淋渊; 秦垦; 戴国礼
    • 摘要: 通过对枸杞种质的光合特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高光效种质,为枸杞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大田试验,连续2 a对76份枸杞种质材料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片物理性状指标进行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枸杞种质的光合特性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合理的高光效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枸杞种质间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叶面积、叶鲜质量、叶干质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气孔导度、叶鲜质量、叶干质量、比叶重、叶面积的变异系数大,为46.3%~57.6%,胞间CO_(2)浓度、水分利用率的变异系数小,在10.9%~27.4%。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到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88%,具有代表性,筛选出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叶面积、叶鲜质量、比叶重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权重值依次为蒸腾速率>比叶重>叶鲜质量>气孔导度>叶面积>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通过聚类分析将76份材料划分为3种类型,低光效型6个,中等光效型51个,高光效型19个。利用判别分析对聚类结果重新进行分类,只有1个材料被误判,总误判率为1.32%,判对的概率为98.68%,分类结果可靠,可为后续新品种选育提供材料。
    • 赵瑞; 张旭辉; 张程炀; 郭泾磊; 汪妤; 李红霞
    • 摘要: [目的]建立小麦成株期氮效率评价方法,挖掘和筛选氮高效种质资源,为小麦氮效率的生理机制研究和氮高效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基础.[方法]2018—2020年,以108份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4个氮肥处理水平(0、180、240和360 kg·hm-2),调查不同氮水平下小麦株高、穗长、旗叶长、旗叶宽、茎粗、可育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粒长、粒宽和单穗产量11个农艺及产量性状,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法对小麦品种进行耐氮性评价和基因型差异分类.[结果]连续2年的数据结果显示,在低氮胁迫下,株高、穗长、旗叶长、旗叶宽、茎粗、可育小穗数、穗粒数和单穗产量8个性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旗叶长对氮胁迫的敏感程度最大.主成分分析提取4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39.766%、16.661%、9.361%和9.275%,累积贡献率达75.064%.以耐低氮性综合评价D值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小麦品种划分为强耐低氮型、耐低氮型、中间型、较敏感型和敏感型5类.筛选出耐低氮型小麦品种5份,温麦19、西农529、石4185、陇麦212和丰抗2,强耐低氮型小麦品种2份,中麦875和西农158.与低氮胁迫不同,高氮胁迫仅抑制茎粗、千粒重、粒长、粒宽和单穗产量5个性状,株高、穗长、旗叶长、旗叶宽、可育小穗数和穗粒数6个性状值随施氮量上升而增加.4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31.348%、20.387%、12.452%和9.850%,累积贡献率达74.037%.依据耐高氮性综合评价D值,将供试小麦品种划分为耐高氮型、中间型、高氮较敏感型和高氮敏感型4类.鉴定出耐高氮型小麦品种9份,包括兰考矮早8、良星99、农大179、豫农9901、兰考926和郑农46等.基于籽粒产量和氮综合评价D值,将108份小麦品种划分为4种氮效率类型,双高效型(西农158和陇麦212等)、低氮高效型(西农585和石4185等)、高氮高效型(长丰1号和中种麦10号等)和双低效型(金丰7183和泛麦5号等).[结论]供氮水平对小麦产量相关性状指标有显著影响,基于小麦种质间氮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差异,结合3种分析方法,可以准确评价小麦种质资源成株期氮效率状况.
    • 钱银飞; 邱才飞; 姚易根; 裴润根; 刘根如; 杨文孙; 彭春瑞
    • 摘要: [目的]筛选出适宜"油-稻-稻"三熟制的氮高效早稻品种的简易判断方法.[方法]利用田间小区试验,选用生育期适宜"油-稻-稻"三熟制的15个早稻品种,进行施氮(N1)和不施氮(N0)处理.研究不同早稻品种的氮素表观吸收率(REN),并以欧式距离长短进行聚类,分成3种氮效率类型,并逆向溯源出3种氮效率类型品种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形成、茎蘖成穗、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的表现特征.从而总结分析出氮高效早稻品种的一些简易判断的特征.[结果]15个早稻品种按REN不同分成高、中、低3种类型,不同氮效率品种存在显著差异.N1处理下成熟期早稻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值和变异系数基本表现大于N0处理.因此,以N1处理下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表现作为不同氮效率品种的鉴别标准.N1处理下,氮高效品种比其他2种类型的品种产量高、穗数多、成熟期剑叶SPAD值高、千粒质量大、高峰苗期3叶以上高效分蘖比例大、成穗率高、氮素积累量、吸氮量和氮收获指数均较高.[结论]在正常施氮水平下,成熟期剑叶高SPAD值、多穗、高成穗率、高千粒质量、高产量等可以作为简易判断适宜"油-稻-稻"三熟制的氮高效早稻品种的指标.
    • 周大虎; 瞿子扬; 聂丽云; 刘嘉龙; 傅军如; 唐文帮; 贺浩华
    • 摘要: 为充分挖掘水稻氮高效基因资源,提高氮素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对现有的优质水稻核心种质进行氮素效率的筛选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选用优质耐低氮地方品种鹅湖香稻和同等生育期的优质品种外引七号作为试验材料,通过苗期水培和生育期桶栽的方法,严格控制施氮量,并依据苗期和不同生育期的耐低氮评价指标来比较两品种耐低氮特性.结果发现,在苗期水培条件下,低氮胁迫与正常施氮量比较,鹅湖香稻的株高、植株鲜质量、干质量、叶绿素和全氮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同时在生育期桶栽条件下,低氮胁迫与正常施氮量比较,鹅湖香稻叶绿素含量、全氮含量、株高、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均无显著差异,而外引七号低氮条件下多数评价指标均显著低于正常氮条件.利用qRT-PCR检测两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不同生长时期氮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鹅湖香稻在低氮水平下,氮代谢途径中重要基因的表达量并未受到显著抑制,但耐低氮基因TOND1表达量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表明,优质地方品种鹅湖香稻具有耐低氮和氮高效利用特性.
    • 陈凌; 王君杰; 王海岗; 曹晓宁; 刘思辰; 田翔; 秦慧彬; 乔治军
    • 摘要: [目的]探明耐低氮糜子品种的评价方法,筛选耐低氮糜子基因型材料及鉴定指标,为耐低氮品种的选育和耐低氮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来自国内外1 00份糜子品种为材料,在低氮胁迫(0纯氮)和正常施氮(150 kg·hm-2纯氮)处理下,连续2年进行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千粒重、叶面积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氮含量、氮素吸收共11个指标的测定,采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各指标耐低氮胁迫指数,通过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与聚类分析评价各糜子品种的综合耐低氮能力.[结果]供试品种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千粒重、叶面积、氮含量、氮素吸收均存在显著差异;低氮胁迫下,糜子的生长、生物量积累和氮素吸收受到抑制,各性状指标明显下降,变化范围幅度降低,各农艺指标降低幅度排序依次为叶面积>草重>单株粒重>单株穗重>茎粗>主茎节数>穗长>千粒重>株高,不同糜子品种籽粒的氮含量和氮素吸收均降低,降低幅度为氮素吸收>氮含量;低氮胁迫下,不同糜子品种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大于正常施氨水平各指标的变异系数;不同氮水平下,不同糜子籽粒氮素吸收的变异系数高于氮含量的变异系数,且低氮胁迫的氮素吸收的变异系数高于正常施氮处理.对11个指标的耐低氮胁迫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了5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5.83%;株高、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单株叶面积、氮吸收量的耐低氮胁迫指数与耐低氮综合评价值(D)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单株穗重、单株粒重、氮吸收量的相关性较高,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0.812和0.812;根据耐低氮综合评价D值,通过聚类分析将100份糜子品种划分为耐低氮型、中间型和不耐低氮型3种类型.[结论]单株穗重、草重、氮吸收量等指标作为糜子耐低氮能力评价的首选指标;榆糜3号、2058、榆黍1号、雁黍7号4个品种耐低氮能力最强.
    • 石有太; 罗俊杰; 裴怀弟; 张艳萍; 南宏宇; 陈玉梁
    • 摘要: 以抗旱性不同的白棉、 棕棉和绿棉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分亏缺灌溉条件下花铃期棉花生理生化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提高了棉花叶片的POD和CAT酶活性,降低了离体叶片失水速率和叶片相对含水量,使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增多,细胞膜透性增大,叶绿素含量、 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品种间存在差异.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棕色棉BC05-07-18-2抗旱性最强,绿色棉G3-6抗旱性最弱.不灌溉条件下,叶片相对含水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可作为棉花抗旱鉴定的重要指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可作为参考指标.灌水一半条件下,叶片相对电导率和离体叶片失水速率可作为棉花抗旱鉴定的重要指标,CAT活性、 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可作为抗旱鉴定的参考指标.棉花品种的抗旱系数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与细胞膜透性呈显著负相关.
    • 杨柳; 廖芬; Muhammad ANAS; 李强; 彭李顺; 黄东亮; 李杨瑞
    • 摘要: 本研究通过低氮压力选择,筛选出甘蔗氮高效种质,分析影响甘蔗氮高效的重要指标,为甘蔗氮高效育种及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58份甘蔗种质资源为材料,在苗期采用正常供氮(2 mmol/L N)和低氮(0.2 mmol/L N)处理,分析甘蔗植株形态、干重及氮素在各器官中累积分配的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影响甘蔗氮高效利用的重要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对58份种质进行聚类.结果表明,低氮(0.2 mmol/L N)处理可以明显从植物形态区分不同种质的氮利用差异,58份种质低氮条件下的干重范围为0.64~14.75 g/株,氮累积量为5.53~63.00 mg/株,氮利用率范围为115.40~279.30 g/g.对低氮压力下甘蔗干重及氮累积等25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后,提取出4个主要成分,总贡献率为92.35%.通过高、低氮条件下与氮利用效率有关的氮转移系数及基因潜力等19个指标分析后提取出5个主成分,总贡献率为82.21%.影响甘蔗氮高效的重要指标有甘蔗的干重(全株、叶、根)、氮累积量(全株、叶、茎)、氮利用率(全株、叶)、叶的相对氮利用率、茎的基因潜力、茎的相对干物质量和茎的相对氮累积量.经聚类分析后初步将58份甘蔗种质分为氮高效基因型、偏氮高效基因型、偏氮低效基因型和氮低效基因型.
    • 李明; 张龙杰; 吴颖; 王开荣; 陆建良; 叶俭慧; 郑新强; 梁月荣
    • 摘要: 针对叶色紫化茶树品种选育过程缺乏叶色分类和选择技术及其参数的问题,本研究选择了10个叶色紫化程度不同的茶树品系为实验材料,借助感官分类、"彩通"色卡配色系统(PMS)标准色阶比对和色差参数测定,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二步法聚类对色差参数进行分类.结果显示,用二步法聚类分析对色差参数进行分类结果与PMS标准色阶比对结果高度一致,而且色差参数中的明度(L)和饱和度(c)在不同组之间不存在数据交叉出现,适合作为叶色紫化茶树筛选的技术参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