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恶臭污染

恶臭污染

恶臭污染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308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篇、会议论文94篇、专利文献67913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化工环境保护、环境科学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2014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第五届全国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研讨会、第三届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国际研讨会等;恶臭污染的相关文献由66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亘、李伟芳、邹克华等。

恶臭污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94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67913 占比:99.59%

总计:68195篇

恶臭污染—发文趋势图

恶臭污染

-研究学者

  • 王亘
  • 李伟芳
  • 邹克华
  • 耿静
  • 韩萌
  • 翟增秀
  • 王元刚
  • 商细彬
  • 李昌建
  • 王健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代小蓉; 王雷平; 满尊; 王鹏涵; 何宇轩; 肖航
    • 摘要: 为探究猪场曝气池和出水口废水水样的恶臭挥发性物质(Malodorous Volatile Compounds,MVCs)组成和释放特征,本文采用质子转移反应质谱(PTR-MS)检测了养猪废水在实验室模拟存储过程中顶空MVCs组成,检出了含苯芳香烃、胺类、硫化物、酮类、酚类、羧酸和吲哚7类共22种MVCs。两种废水中MVCs浓度较高是氨、硫化氢、丙酮、二甲胺、甲基乙基酮、甲硫醇和丙酸等。通过臭味活度值(OAVi)分析了两种废水的臭气组分相对贡献率,曝气池废水释放的MVCs臭味贡献度较高的是甲硫醇(28.77%)、3-甲基吲哚(19.05%)、对甲苯酚(18.45%)、硫化氢(15.05%)和二甲胺(7.15%);而出水口液样释放的MVCs臭味贡献度较高的是对甲苯酚(47.17%)、甲硫醇(38.26%)和3-甲基吲哚(14.57%)。胺类和羧酸类物质在整个储存过程中的浓度变化较小,硫化物在所有挥发性有机物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在存放过程中浓度变化差异较小。曝气池废水中释放速率最高的MVCs是氨、丙酮和二甲胺,分别为47928、27μg·h^(-1)·m^(-2)和15μg·h^(-1)·m^(-2)。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MVCs组分来源为4类,分别为含碳有机物的厌氧消化、蛋白质分解、粪浆及冲刷水中的颗粒物和动物排泄。
    • 王健壮; 刘英会
    • 摘要: 近年来,人造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污染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选取人造板制造企业干燥尾气排气筒为研究对象,进行采样分析,并对臭气浓度以及物质浓度进行实验室分析,在此基础上,筛选典型恶臭物质。结果表明该企业干燥尾气排气筒臭气浓度较高,典型恶臭物质为异丁醛、萜烯(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2-丙烯醛、乙醇、羰基硫、甲硫醚。加强人造板生产过程对异丁醛等恶臭物质的治理可以有效地减轻恶臭污染所带来的对周围的不利影响。
    • 刘彦君; 陈竞尧; 杨惠媛; 王建兵; 邹克华
    • 摘要: 生活垃圾初期降解主要发生在生活垃圾产生到被妥善处置之前,初期降解过程中伴随产生的气态和液态污染物可直接进入环境,影响居民生活环境.为了明确生活垃圾初期降解过程中的污染情况,结合我国生活垃圾基本组成开展实验室模拟试验,分析生活垃圾初期降解过程中不同途径产生的污染物的释放特征及其恶臭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活垃圾中约20%的氮元素和硫元素在初期降解过程以气体或渗滤液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其中,CO_(2)是生活垃圾初期降解过程中最主要的气态污染物,约占总累积产气量的43%;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产生量较少,但种类复杂,其中乙醇的体积分数最大,约占VOCs总体积分数的85%.渗滤液产生率较低(约30.94 mL/kg,以湿垃圾计),但其中化学需氧量、氨氮和硫酸盐的浓度远超GB 8978—1996《污水排放综合标准》限值.生活垃圾初期降解过程中理论臭气浓度达205.14,甲硫醚和乙醇是重要的典型恶臭物质.研究显示,生活垃圾初期降解过程产生的气态污染物主要包括CO_(2)和VOCs,渗滤液中污染物浓度远超相关污染排放限值,由VOCs导致的恶臭污染达到3级臭气强度.因此,为了降低生活垃圾初期降解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建议缩短生活垃圾清运的时间,并重点关注乙醇和甲硫醚等恶臭物质.
    • 芦会杰; 刘欣艳; 张馨月
    • 摘要: 为明确北京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及恶臭污染特征,以渗滤液产生量大且设施稳定运行的某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分析了渗滤液水质特征,同时对填埋场地下水水质进行等级评价。结果显示,渗滤液原液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含量分别达到21300 mg/L和1450 mg/L,生化需氧量(BOD5)占COD的比重为62.9%。渗滤液原液经过设定的净化工艺处理后,可达标排放。填埋场地下水水质单因子评价水质等级为Ⅲ级,综合评价分值F为2.18。利用电子鼻恶臭监测仪对填埋场环境空气进行恶臭浓度(OU值)在线分析,OU值变化范围为20~132,上午6∶00—10∶00和下午17∶00—20∶00时间段内,恶臭污染非常严重。利用冷阱富集-气质联用技术,对采集的环境空气样品进行恶臭物质成分分析,恶臭成分可达12种,其中乙醇的含量最高。
    • 李大伟; 熊杰; 张涛; 郑永安
    • 摘要: 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成功建立了空气及废气中二甲基乙酰胺(DMAC)和二甲胺(DMA)的快速测定方法。空气和废气现场直接采样分析,二甲基乙酰胺质量浓度在0~19.5mg/m^(3)时,方法检出限0.01mg/m^(3);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3.0%~107%。二甲胺质量浓度在0~4.03mg/m^(3),方法检出限0.008mg/m^(3);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0%~106%。与传统的实验室分析方法相比,整个分析流程由先前的12h,降低到现在的1h以内,二甲基乙酰胺的灵敏度比国标方法3.3mg/m^(3)提高了300倍,二甲胺在没有富集的的情况下,与现有的离子色谱法0.009mg/m^(3)检出限相当。本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好及定性能力强,能更好适应环境空气及废气中DMAC及DMA的在线检测,可有效解决氨纶企业周边废气的检测时效问题,为环境检测提供有力的支撑。
    • 王健壮; 张妍
    • 摘要: 随着城市扩张,居民区与工业企业等恶臭污染源共建现象严重,恶臭扰民问题愈发突出,评价居民是否受到恶臭污染影响是目前管理部门问题与挑战。本研究选取某制药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采样调查,并对臭气浓度进行实验室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CALPUFF模型进行恶臭污染模拟,分析周边敏感点的扰民影响。结果表明,该制药企业所有排气筒臭气浓度范围为131~173,780,臭气浓度较高;该企业全年小时臭气浓度最大落地点发生在厂区内,可达355,其厂界全年最大小时臭气浓度约为320,北侧敏感点全年最大小时臭气浓度为30~140之间;该企业发酵车间及污水处理站对周边恶臭影响较为严重,需进行进一步提升改造。
    • 徐唯易
    • 摘要: 综合性环卫设施运行期间会发生恶臭浓度超标现象,而环境在线监测是开展污染源调查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综合性环卫设施的污染源调查为基础,结合环境在线监测技术,分析恶臭浓度超标原因,并提出控制方案,为环卫日常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 张弘毅
    • 摘要: 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了恶臭污染的种类和来源,阐述了恶臭污染的特点和危害,探讨了污水处理厂恶臭污染的有效治理方法,旨在加强对污水处理厂恶臭污染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来治理恶臭污染问题,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要求,减少对大气的污染,不断地创新恶臭污染治理技术,制定适宜的恶臭污染治理方案,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和空气质量,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
    • 周正伟; 张椰鸣; 夏金雨; 姚凤根; 朱水元
    • 摘要: 针对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恶臭气体污染问题,介绍了恶臭气体测定与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暴露的作业面是填埋场恶臭气体最主要的来源,比较了感官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在测定恶臭污染方面的原理、优点和不足。还综述了覆盖法、喷药除臭法和燃烧净化法等恶臭污染控制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并针对中国目前在恶臭污染控制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建议。
    • 王凤侠; 杜玉凤; 戴世金; 兰天; 蒋建国
    • 摘要: 为系统评估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及周边不同点位的恶臭污染情况,以南方某渗滤液处理厂为例,对29种主要恶臭物质进行监测,对比采用嗅阈值、阈稀释倍数以及综合污染指数对恶臭污染进行定量化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甲硫醚、二硫化碳、三甲胺、二甲二硫、硫化氢和甲硫醇是渗滤液处理设施的六种主要恶臭物质,占总恶臭物质比例的97.96%~99.86%,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可作为此类设施环境臭味物质监测的重点监测指标。渗滤液处理设施综合恶臭污染指数的变化范围在7.4~15.15之间,与采用臭袋法测定的臭气浓度的变化一致。因此,渗滤液处理厂的恶臭污染评估可以采用六种主要恶臭物质为依据,利用综合恶臭指数反映人体对臭气的嗅觉感受,提高监测效率,为此类设施的恶臭污染监测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