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相关文献在201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8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3665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医药前沿、心理月刊、护理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5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年会、浙江省康复医学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老年精神障碍学组学术年会等;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相关文献由265位作者贡献,包括丁小萍、于新红、于新萍等。
积极心理学理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665篇
占比:98.86%
总计:13823篇
积极心理学理论
-研究学者
- 丁小萍
- 于新红
- 于新萍
- 凌颖
- 刘文晋
- 刘淑贤
- 刘珍
- 张劼人
- 张慧萍
- 王燕
- 盛延钦
- 肖娜
- 肖瑾
- 苗新香
- 谢娟
- 谢继群
- 谭凤玲
- 费才莲
- 赵亚娟
- 赵蕾
- 龙梅香
- 丁丽敏
- 丁小萍2
- 乌雅罕
- 于晓婕
- 于雅玲
- 亓晓婷
- 任秋菊
- 任静
- 何娟辉
- 何桂华
- 何芳
- 俞少婷
- 俞新婷
- 倪俭
- 倪明慧
- 傅芹
- 傅鑫花
- 冯伟
- 冯江蕊
- 刘培培
- 刘娟
- 刘宗凤
- 刘彩琴
- 刘慧
- 刘桂花
- 刘艳
- 刘薇
- 刘锡英
- 刘飞剑
-
-
吴烨;
王引娣
-
-
摘要:
目的探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护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参照组(n=90)和观察组(n=90)。参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开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的血糖指标、疾病不确定感、情绪状态以及主观幸福感。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血糖指标(FBG、2 h PBG及HbA1c)和MUIS评分(不可预测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不确定性)均低于参照组和护理前(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低于参照组和护理前,GWB评分高于参照组和护理前(P<0.05)。结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情绪状态、主观幸福感以及血糖水平,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
-
张新
-
-
摘要:
对于班主任来说,不光需要教学知识,完成所设定的任务,还应该承担育人的责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塑造人格,促使其全面健康发展。在当今时代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十分不利。积极心理学理念能够让班主任在管理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秉持此理论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心理教育体系,及时解决心理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
-
方艳芳;
李凤珍;
廖君兰
-
-
摘要:
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双模拟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护理后4w、8w、12wHEIQ评分、SRHMS评分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积极心理学理论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能改善患者心理品质,提升身心健康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
-
陈娇;
程红;
魏清风;
钟春霞;
许燕鸿;
夏叶;
钟燕
-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自我表露干预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情绪的影响。方法将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按入住病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3)。对照组实施乳腺癌术后化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自我表露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表露水平、负性情绪及癌症复发恐惧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自我表露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内向刺激、外向刺激、抑郁、焦虑、癌症复发恐惧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实施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自我表露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表露水平,缓解负性情绪,降低癌症复发恐惧。
-
-
俞少婷;
叶猛飞;
沈烂芳
-
-
摘要:
抑郁症患者常会过度贬低自己的能力,在面对 压力事件时,无法做出有效的自我调整,自我效能 感较低,常以消极的态度面对疾病,不利于疾病康 复[1]。单纯药物治疗对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具有一 定促进作用,但多数患者服药依从性较低,常会出 现不按时服药、擅自增减药量等情况,用药效果不 佳[2]。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的心理干预以患者为中 心,给予患者针对性、系统性护理干预,旨在提升患 者个体幸福感[3]。本次研究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 导的心理护理抑郁症患者中的实施效果。现报道 如下。
-
-
李臣之;
阮沁汐;
陈洁敏
-
-
摘要:
研究生学习获得感是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学术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而享有实在获得后产生的一种正向积极的主观感受。为编制适用于中国研究生的学习获得感问卷,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半结构化访谈,初步构建研究生学习获得感的内涵与理论框架。经过施测与分析形成具有导生亲和感、希望感、同伴亲近感、自信感、愉悦感五个维度的研究生学习获得感问卷,信效度良好。通过对3541份《研究生学习获得感调查问卷》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当前研究生学习获得感处于一般水平;攻读学位的层次、攻读学位的类型、培养模式和入学前类别对研究生学习获得感有显著影响;科研项目参与情况、科研成果数量、学业成绩对研究生学习获得感影响显著。
-
-
郭美荣
-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下对膀胱癌根治术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对改善患者消极情绪、提高希望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并行根治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患者则在常规基础上,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对患者心理护理。在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消极情绪进行评估;采用慢性疾病病耻感量表-8(SSCI-8)对患者病耻感进行评估;采用希望量表(Herth)对患者希望水平进行评估;同时采用采用健康调查简表-36(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干预1个月后,2组消极情绪比较,研究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病耻感比较,研究组SSCI-8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希望水平比较,研究组Herth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比较,研究组患者SF-36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下对膀胱癌根治术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对缓解患者消极情绪、减轻病耻感、提升患者对生存的希望水平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
-
-
田雪艳
-
-
摘要:
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用于慢性心衰护理中对患者心理状态、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住院期间接受护理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8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联合基本心理疏导,观察组患者40例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健康行为。结果:观察组护理前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个月后观察组、对照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HAMD、HAMA评分为(10.23±1.95)分、(8.11±1.4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3.62±2.42)分、(11.21±2.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9、7.443,P0.05)。护理1、2个月后两组患者健康行为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护理2个月后高于护理1个月后,护理1、2个月后观察组健康行为评分为(123.62±20.48)分、(158.75±26.9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07.82±16.23)分、(129.62±2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3、5.362,P<0.05)。结论:积极心理学理论用于慢性心衰护理中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轻不良情绪,增加患者健康行为。
-
-
梁丽芬;
黎秀;
向莉;
欧阳少维
-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干预对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及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9月在医院任职的80名精神科护士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名。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测评干预3个月后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幸福感评分、生活质量状况。结果观察组护士焦虑、抑郁、躯体化、强迫、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对健康的担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忧郁或愉快的心境、松弛与紧张、总体幸福感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3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干预应用于精神科护士的心理调节中,可以明显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指数和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缓解职业倦怠,有效提升精神科护士的幸福感水平和生活质量。
-
-
王敏;
王文玲;
蒋红;
吴荣琴
-
-
摘要:
目的研究希望疗法+积极心理学理论运用在住院精神分裂症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纳入的9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研究组接受希望疗法+积极心理学理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前后测评两组汉密尔顿抑郁、焦虑量表(HAMD、HAMA)、简明精神量表(BPRS)、精神科护理观察量表(NOSIE-30)、希望水平、生活质量(QOL),比较两组护理结果。结果护理前两组的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BPRS低于对照组,但NOSIE-30、希望水平高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评分高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希望疗法+积极心理学理论运用在住院精神分裂症中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负性情绪,提升患者希望水平,增强康复效果,生活质量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