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仪式
祭祖仪式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78篇,主要集中在风俗习惯、宗教、民族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8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台声、东南亚纵横、今日中国:中文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厦门金门中华姓氏源流研究论坛等;祭祖仪式的相关文献由84位作者贡献,包括杨静、子志月、张芳等。
祭祖仪式
-研究学者
- 杨静
- 子志月
- 张芳
- 李博
- 杨娅
- 蒋潞杨
- 赵明
- 黄钟
- 万昌胜
- 余宏刚
- 侯良
- 兰佩谨(摄影)
- 刘伟(图)
- 刘安全
- 刘思华
- 刘晓春
- 刘江
- 刘涛
- 叶志强
- 吴国菊
- 吴建民
- 周建新
- 周赞
- 孟飞
- 宣炳善
- 容小翔
- 屈仁声
- 幸莹洁
- 廖松清123
- 张子伟
- 张小娜
- 张建平
- 张泽洪
- 张琪亚
- 彭志勇
- 徐森阳
- 念颖
- 成莹
- 拉弋阿弟
- 易先根
- 暖流
- 朱小龙
- 朱崇先
- 李兴金
- 李子扬
- 杨丽琼
- 杨亦花
- 杨田
- 杨路勤1
- 梁薇
-
-
成莹
-
-
摘要:
一、创作缘由“唱太公”仪式属于梅山傩戏,在梅山老百姓家里,每年至少有一次傩戏表演,就是杀年猪的时候,他们一定会请傩艺人举行一次祭祖仪式,这种仪式在梅山叫“唱太公”。2010年,梅山傩戏被评为“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这意味着梅山傩戏体系内的所有东西都具有国宝级的价值。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音乐表演工作者,应多做田野调查,记录并挖掘更多的音乐素材,整理并创新,用当代人喜欢的艺术形式传承下去。这首古诗词歌曲《临江仙·送王缄》的音乐创作素材来源于此。
-
-
陈琼
-
-
摘要:
祭祖仪式作为一种礼仪实践,与提供其生存土壤的文化语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一个湘南乡村家祭仪式的考察可以发现:家祭仪式言说着家庭、家族以及村落的道德秩序,是乡村社会生活中在场性、实践性、群体性的道德叙事.仪式的道德叙事说明了家祭根植于乡村日常生活,并具有与信仰观念、道德内涵一体化的本土色彩,其作用的产生不是由于外在力量的规约,而是因为内含于仪式本身的秩序传统.应正确认识仪式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挖掘乡村社会中的优秀传统并运用到新型文化秩序的建构实践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工程.
-
-
吴国菊;
念颖
-
-
摘要:
"竜谢"祭祖是布依族人民基于特定的历史时间、认知特点下产生形成的一种民俗模式,反映出了布依族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形态以及万物有灵的朴素思维特征.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与发展,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有一定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价值.
-
-
-
-
徐森阳
-
-
摘要:
在以农业立国的中国,人们的生活环境往往不会发生太大改变,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家”的概念是具体且因定的。随着时间的移动,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使“家”的精神内涵越发丰富且强烈。于是人们便通过举行祭祖仪式来寄托自己对先人的情感,来表达对“家”的认同与归依。在祭祖的仪式中,人们通过香烛等象征着温暖与惬意的祭品,邀请处在阴暗之地的祖宗们,向他们敬奉食物来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同时也是在回应祖先对后世的慈爱。如老夫子所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祖的仪式使现有“家”的成员认为祖宗仍然是作为“家”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存在。现实中每个“家”集体中的成员都能通过这种仪式明确自己的身份,重申与身份相对应的家庭义务。
-
-
-
-
杨路勤1
-
-
摘要:
本文以贵州省沟洞村侗族祭祖仪式中祭品类别、祭品数量、仪式程序三个方面为研究视角,探讨祭祖仪式背后的文化意义。可知,沟洞村侗族祭祖仪式对构建侗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强化民族心理认同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保护并传承侗族文化尤为必要。
-
-
汪勇1
-
-
摘要:
2018年5月,年近90的老父亲突然打电话告诉我想回老家看看,让我陪他同行,于是父亲从2000多公里的成都乘火车来到北京,我开车和他一起去了趟唐山老家祭祖。在老家亲戚们的陪同下,父亲到了自己出生时的老房子,在房前举行了一个简单而又庄严的祭祖仪式。
-
-
黄燕强
- 《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礼记》的祭祖礼表现的是家族成员对祖先"报本反始"的俗世情怀,而非宗教徒的祈求神的充满而与神合一的宗教情感.因而,祭祖礼表面上把祖先当作神灵来崇拜,实际上祖先是虚悬的位格,由祭礼而组织家族活动,以联系家族成员的情感,使家人体认到家是存在之源,从而为守护自我存在的合理性根据,而把自己融化到家庭中、与家人结合为一体.rn 这是一种"家庭化"的运动,家人在家庭化的过程中体认自我的伦理名分和践行相应的伦理义务,由此修养心性道德而成己、成人,再由内圣的至善之性而推及家国天下,从而建构和谐的社会秩序,以完成外王的政治理想.所以,祭祖仪式并非宗教性的,其目的旨在建立和睦的家人情感与和谐的家庭秩序,由家之齐而令国治、天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