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厦门金门中华姓氏源流研究论坛
厦门金门中华姓氏源流研究论坛

厦门金门中华姓氏源流研究论坛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厦门
  • 出版时间: 2008-08-03

主办单位: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金门县宗族文化研究协会

会议文集:厦门金门中华姓氏源流研究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陈姓在福建、厦门、台湾、金门均为第一大姓。厦门湖里区是嘉禾陈姓的主要聚居地。现湖里区辖地,是原来的厦门岛禾山(古称嘉禾)地区.这地区有很多陈氏村民,主要定居在禾山农村,形成了浦园(古称浦源)、殿前(古称店前)、后埔、马垅、中埔、小东山、五户、薛岭、岭兜、文兴、潘宅、官兜等十几个陈氏聚居的村落,过着辛勤朴素的农耕生活.这些陈氏族人,有来自漳州南院的“南陈”太傅派,有来自漳州“北庙’’的圣王派,还有来自先期移居福建各地(含金门)再陆续迁入厦门岛的中原陈氏后人。但不管来自何地,不管称何流派,其源头都是中原古郡颍川。这可由一些史志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例如,1973年出土的陈喜曾孙女《唐许故陈夫人墓志》上第一句话就是“室人其先颍川人也”:再如陈黯文集就名为《颍川先生集》。
  • 摘要:宏伟壮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礁慈济祖宫的建筑群里,有一“宋颜教授书室”座落其间。一、青礁颜氏据海澄县志载:颜慥,字汝实,其先永春人,徙居青礁。慥弱冠知名,与蔡襄为金石交,读书西湖白莲书院,以文章德行相剧切。庆历间,为郡幕,辟慥本州教授,与襄唱和颇多。及襄迁京职,储累举不第,襄作诗赠之,慥遂卜隐于青礁。时海滨文教未兴,储倡明道学,教授生徒,人皆化之,后嗣多有显者。
  • 摘要:唐朝经过中期“安史之乱”,后期“黄巢起义”两次重大变故后,战乱不止,社会动荡,中原望族纷纷南迁避难,其中一部分进入福建。最大规模的一次是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光州刺史王绪起义,率部属5千人自河南固始南下入闽。王绪入闽后攻陷汀、漳二州,自称汀州刺史。王绪对待百姓和部下均极为暴虐,激起公愤,被部将王潮擒杀。王潮继任首领,号称将军。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唐廷升福建为威武军,任命王潮为节度使。王潮于次年病亡,其弟王审知继任节度使,后被加封为琅(王牙)郡王。公元909年,后梁封王审知为闽王,“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
  • 摘要:蒙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颍川文化文化分会之邀,邀请我金门颍川宗亲组团于清明节回祖籍福建谒祖,倍感荣幸,也深感此一文化宗族交流,深具意义。经与我浯洲颍川宗长商议谒祖之行,均为热烈赞同,主动报名,不出三日,已逾百人,后经筛选割爱,乃组成70人队伍,由金门陈氏宗亲会理事长亲自带领,展开首次与厦门颍川文化分会正式拜访交流。首先要向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陈淑娥女士及各位领导,表达十二万分的谢意与祝福,也寄望这一次成功的拜访,能够开启贵我两会以后更密切,更热烈的交流与融合。为使各位先生对我金门颍川宗亲有所认识,经陈会长嘱托,撰本专文,特向与会先进报告我浯洲陈氏宗亲古今源流及现况,期望有助于今后交流之认知与了解。
  • 摘要:祠堂也叫宗祠、家庙,是中国封建社会血缘文化的产物。它是血缘氏族祭祀祖先和施行宗法的公共场所,也是至今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寻根谒祖的圣地。菲律宾前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夫人于一九八八年四月访问中国期间特到祖籍地鸿渐村许氏宗祠行香,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夫人委托胞侄柯宗元先生到她的祖籍地后柯「一经堂」谒祖(鸿渐与后柯原属泉州府同安县辖地);2006年世界同安联谊会前夕,我帮助落实台湾“立法院”负责人王金平家族在同安白礁(今属龙海市)祖地宗祠的情况,随后王珠庆先生(王金平胞兄)带领族人参加同安世联会并到白礁王氏家庙祭祖,王金平先生为此还给我送来“德必有邻”的亲笔贺词。
  • 摘要:金门古称浯洲、仙洲、西江,原为海中荒岛。晋末“永嘉之乱”,中原六姓(苏陈吴蔡吕颜)避居岛上,始有人烟。唐贞元十九年(803年)置为万安牧马监地,令陈渊率家族、部卒十二姓(蔡许翁李张黄王吕刘林洪肖)上岛开发,始立村聚。五代金门属泉郡,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始征户税,熙丰间(1068—1085年)始立都图,划归同安绥德乡翔风里17—20都(时大小嶝岛为15、16都)。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设马巷厅,金门属之。民国元年(1912年)裁马巷厅,复归同安。民国3年与大小嶝岛一起划置思明县(今厦门),析离同安。次年又与大小嶝岛一起析离思明县而建置金门县。
  • 摘要:金门在明朝时只是同安县的一小部分,局促海隅,明初金门千户所设在旧金城,成了地区设置武职之始,是一个军事防御的中心。但是后浦的开发始自宋元之交,到明朝中叶时期,后浦己发展成一座「长幼四千余指」的单(许)姓大聚落,人文荟萃、百姓殷实,甚至自力建筑城防,保卫一方,俨然成了西半岛的经济、文化中心。后浦的开发,可由当地人最通俗的一句话获得启示,所谓「陈厝埔、许厝墓」,所指的便是这一段令人含混不清的历史写照。说明的正是陈氏宗族和许氏宗族的历时兴替。聚落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存在这种竞争与无奈。rn 本文从研读两家族谱以及相关的数据入手,第一部分讨论金门氏族的来源与后浦的开发,第二部分以陈氏为中心讨论陈氏的开拓与后浦的得名,第三部分以许氏为主轴讨论许氏的入居与陈氏族人之间的关系,最后讨论明季后浦许氏的开拓、移民与单姓村的崩解。试图解读明朝时期金门后浦的氏族发展,作为地方文献的参考。
  • 摘要:金门古为海中荒岛,晋末“永嘉之乱”,中原六姓避乱上岛,始有人烟。唐贞元间牧马侯陈渊率家族部卒十二姓上岛开发,始聚村落,与大同场嘉禾屿通贸。宋熙丰间立都图,划为同安县绥德乡翔风里17—20都,至民国三年析归思明县,八百五十余年间皆属同安。而1915年金门置县后,辖大小嶝岛三十多年。金门的全面开发始于五代浯阳始祖陈达之上岛监盐,受封承事郎,实即世袭金门行政长官,金门之经济、文化得到持续发展。南宋1165年,浯阳六世祖妣主持分房(仁义礼智信五房),修建阳翟“五恒堂”宗祠,浯阳陈氏人丁已占金门之半。(现金门陈氏有十三支派,仍以浯阳为主)。二世祖陈洪济于五代末任晋江、同安县令,创建同安儒学于登龙坊。其弟陈洪鼯(浯阳始祖)任泉州指挥使,兄弟二人均对泉南古文明发展作出贡献。古时金门科举为同安之最,有“无金不成同、无处不开花”之美誉。宋淳化三年(992年)进士陈纲(洪济子)被誉为“开同进士”,后陈统、昌侯、陈檩连捷,与同安苏氏、苎溪石氏并列宋代科举望族。
  • 摘要:近年来,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焕发着勃勃生机,积极开展海内外中华姓氏源流研讨交流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研究会之所以能有这些外在的,充满活力的表现,主要得益于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多年来坚持不懈进行中华姓氏源流研究,特别是进行闽、台重点姓氏源流研究时所获的丰硕成果这一基础的。我们在进行中华姓氏源流研究时,深深体会到任何研究项目和课题,均具有历史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很广的特点,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在实际运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华历史传统文化当中的谱谍文化、宗祠文化、祭田文化与中华姓氏源流具有密切相关的关系,是我们进行中华姓氏源流研究的依据和基础,由此入手深入研究,不失为良益的方法和便捷的途径。
  • 摘要:2007年12月31日在厦门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世界高姓宗亲首届联谊大会在厦门翔鹭大酒店隆重举行,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及地区的高姓宗亲代表和国内二十八个省市高姓代表700多人参加大会,代表们心情激动,各自寻找对象共叙亲情,共研族史,共商族事。大家都有相见恨晚之感,很多代表在大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感言。为此,笔者深有感触。有两点与大家共勉。
  • 摘要: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这是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寻根是人的天性,对每个宗族来说都是天经地义的事。近三十年来,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寻根活动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而且持盛不衰,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种寻根活动是一种血缘认同的社会现象,是一种以姓氏为纽带的社会活动。因此,研究姓氏文化就成为热门话题和重要课题。尤其是在台湾同胞寻根热潮的推动下,深入研究闽台姓氏文化,进一步认识闽台之间血缘亲缘的根源,促进两岸炎黄子孙共同振兴中华,都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 摘要:厦门原名嘉禾屿,又名鹭岛,别称鹭江,地处福建省东南部,面临东海,毗邻漳州、泉州两市,面对金门诸岛,与澎湖、台湾遥遥相望。厦门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与台、金原曾同属行政区,血缘同根,神缘同庙,语缘同腔,文缘同源。厦门许姓是入闽较早的姓氏之一,也是厦门望族之一。现许氏人口比较集中在翔安、同安二区,许姓在翔安、同安二区两区姓氏人口居第八位。从安溪仙地、雅兴、光德、码头、齐都以及泉州、晋江、南安等地迁居厦门主要居住思明、湖里区,思明、湖里这二区许氏人口目前己达一万多人。随着人口的增长,许姓也不断向海内外播迁,迁居金门许氏后裔,人口已居金门第三位,迁居彭湖许氏后裔,人口已居澎湖第一位,迁居台湾许氏后裔,人口已居台湾第九位。
  • 摘要:司马光《资治通鉴》根据路振《九国志》谓:“泉人张延鲁等以刺史廖彦若贪暴,率耆老奉牛酒遮道,请潮留为州将,潮乃引兵围泉州。”时在唐光启二年(886年),以后的《福建通志》、《泉州府志》的记载写出了耆老之首张延鲁的名字。泉州一带张姓人家多半是张延鲁的后裔,现存张氏族谱也多奉他为始祖。二、张延鲁由于出身“布衣”,史志不见传记。史缺求诸野。《泉州府志》列为明初“理学名儒”的张廷芳于1402-1409年编修之《儒林张氏家乘》载:“刘裕篡晋,以毒酒令郎中令张袆 鸩恭帝,袆叹日: “岂可鸩帝以求荣”!乃自饮殉之。张袆一支子孙南渡,居晋江古陵之张林。有日:“延鲁,唐未(886年)率父老迎王潮入泉,匡时之难。”1411年,泉州太守胡器为张谱叙跋,佐证其刘宋(420年)江左(吴郡)播迁之说。
  • 摘要:厦门翔安区小嶝岛与金门一水之隔,海水退潮最近只有几千米,历史上曾属于金门县管辖。小嶝岛上现有许姓66户,人口278人。(岛外小嶝许姓人口42人,他们主要是居住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台北市、漳州龙海市海澄、厦门市翔安区宵垅村)。小嶝许姓的“燈”号是“金马玉堂”,其世次字辈是“启、伯、源、克、光、允、侯、佳、乃、丕、绩、燕、翼、贻、谋……。”从君衫公和许八公的“启”字辈繁衍到现在小嶝许姓最低字辈“贻”字辈已有十四世。
  • 摘要:翔安区内厝镇许厝村俗称萧山顶许。位于厦门东部之边远山乡。座落于“鸿渐山”前近六里之南偏西。内厝(三岔口)一东烧尾线411县道三点八公里处。东南隔溪里许紧依“虎头山”、“香山”(部队驻军)与“鹊巢髻”(部队驻军)山脉,同黄厝村为邻,西北截至大溪为界与圹头、下尾店村隔水相望。肥田沃野、溪流纵横,村民主事农耕。自古素有“大难半忧、大旱丰收”(朱文公题)之美誉,已历千载沦桑岁月,有着完美之人文地理景观,村中古榕映日、楼房矗立、溪畔绿树成荫、水流潺潺,可谓:山间花争艳,林中百鸟鸣,曲径通幽处,和谐庆异平。
  • 摘要:颜思齐作为开台第一人,其一生经历与台湾的开拓息息相关,更关系到闽台的历史渊源。台湾颜子文化研究会及海外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说明,颜思齐是厦门海沧青礁人,而在他的故里青礁也有一些关于他身世的新发现。我们经过多方探索,把这些新发现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为专家提供一些研究颜思齐可靠的理据性资料。
  • 摘要:杨氏出自姬姓黄帝次子少昊之后裔。古今姓氏书籍对杨氏授姓有两种说法:其一据《汉语大词典》注: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时(公元前781-771年)封为杨侯,其后裔以杨为姓。二、《汉语大词典》另一处:“唐叔虞之后至晋武公(公元前678年)逊于齐,生伯乔,归周天子封杨侯。”杨氏老祖宗应称少吴为杨氏鼻祖,杨杼公为杨氏第一代开基祖,三十五世杨震为关西(四知堂)始祖, 四十世杨安国为弘农始祖。
  • 摘要:金门全县现在的人口约有五万人,因幅员狭小,资源有限,自古以来的民生物质,若以农渔生产,都无法自给自足,多余的人口,必须寻找另一谋生的管道。早期的渔航海上生活,历练了岛民川南走北的识见与营有贸无的一条生计,于是下南洋,走北顶,或远走澎湖与台湾甚而日本以谋新的开展,皆有所及。道光年间因鸦片战争而订立了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以后,厦门成为通商口岸,金门的岛民因得地利之便与获取新知之胜,因而在新风气所及,落番以游走中南半岛各国的侨民,成为金门人谋生的一群开拓者之先锋。日据时期因严厉的人口管制而终止了这一波移民潮的演进。抗日胜利后,因内战而有部份被有计划的整体移民到台湾,接着因实行战地政务的军管而限制了岛民向外求发展的机会,所以当时的人口较多。
  • 摘要:金门属低密度开发,且长达数十年的军管时代,一般人要进入金门不易,金门受外界影响较小,至今仍保有许多的东西是台湾地区现在比较少见的。金门在宗祠的祭礼仍保持传统留下来的形式,以成功村的每年祭祖为例。成功村的陈氏家庙于每年冬至下午举行,其宗祠有二间,一为北方祖厝一为南方祖厝,两间祭拜的过程相同。在祭拜的过程中,司礼生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仪式的过程的进行要有司仪掌控,司仪即为礼生之一,另外有些过程要祭拜场所以外地方,则要有引导(道)官的引道,如到盥洗所、视牲及视馔,要引导官走在主祭官前,为其引导带路,引导官亦为礼生之一,仪式进行到重要的转变或赞词,则赞礼官会发出声音,如仪式的诣香案前行初献礼、诣祖考妣神位前初献礼,初献毕…等,仪式中的过程及进行要不同的礼生来加以协助完成,所以礼生是相当重要的。
  • 摘要:“许督祠堂”史上又名“营城”、“存斋书院”、“福星学舍”。位于福建厦门市同安区三秀街113号。1943年民国政府登记房产时,营城丈量面积为2.8亩,近1900平方米。祠堂座北朝南,中堂东西四丈,面阔三间,边有双廓,庭前大院之中立有表彰许督裔孙宋进士许巨川的“魁坊”(后改建小楼阁称福星楼),直面三秀街。营城庙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朴壮观。许督祠堂周围遗迹很多,主要遗址包括:西安桥、洗马池、许内巷、营前、福星楼、四时旺兴亭等。
  • 摘要:李氏由来,有偃理之源,相传帝少昊的后裔皋陶曾连任尧,舜的理官,商朝末年,理氏后裔因执法不阿,得罪了纣王,被纣王处死,理征文之妻契和氏在家奴的帮助下,携幼子利贞逃往河南安阳,母子饥渴交困采摘李子充饥,得以活命,利贞感念“木子”活命之恩,遂改理为李,成为李姓的得姓始祖。利贞的子孙后来在周朝为官,十世孙李乾曾任御史大夫,李乾之子李耳在周平王时任守藏吏,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其著作《道德经》成为道家的经典,千古流传,为世所崇。
  • 摘要:唐神龙初,原籍京兆府(今陕西西安)万年县洪故乡胄桂里的陈邕,登进士第,仕唐。神龙元年乙已(705年),武后收中宗回宫登位,陈邕官至太子太傅,但与奸相李林甫不协,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被谪入闽,先住福州三山,始居兴化,驯入泉州惠安县杜(一说社)坛后,旋移入漳之南驿路南厢山。因筑室备钟鼓楼台,宏其苑囿,州府参谤逆谋,祸恐不测。邕女金花谓父日:今日之事,已无奈何,然独有得脱之路,唐人奉佛之举在也,可将家宅变为寺宇,物业尽行施舍,庶可弭谤而免祸。陈邕从其言,迁往三都后水头居焉,金花出家奉佛,号玄妙。史志和族谱均称陈邕这支陈氏为“太傅派”、“南院派”,简称“南陈”,陈邕为太傅派二世祖。
  • 摘要:同安兑山(今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兑山村)开基祖排行三十三郎,名仲文,于南宋时从同安南山迁居地山(兑山)。据明朝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年)陈良策撰写的《同安地山李氏家谱引序》记载:“其始光州固始县人也,同闽王王审知入闽,遂卜于县南人(仁)德里地山保家焉”1。清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年)《重修地山李氏族谱序》亦言:“惟吾地山一派,相传始自光州固始县居民,当唐末梁初之时,随闽王王审知入闽,兄弟叔侄散处闽地,分居五山。始犹时相往来,一二世后遂不相闻,各就所处之地建立宗词,自立谱系,后人不能稽核古迹,各以其始至者为祖”。又言:“尝闻吾始祖之来此地山也,其始受命于太祖贞孚公日:惟吾始至闽中,依山立家,后世子孙分居,勿忘山字。由是言之,凡以山为号者,皆吾宗人也”。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