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德关系

中德关系

中德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06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中国史、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专利文献19108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国际问题研究、国际论坛、时事报告等; 中德关系的相关文献由180位作者贡献,包括马振犊、于芳、徐方清等。

中德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 占比:1.07%

专利文献>

论文:19108 占比:98.93%

总计:19314篇

中德关系—发文趋势图

中德关系

-研究学者

  • 马振犊
  • 于芳
  • 徐方清
  • 朱雪宝
  • 李文红
  • 李超
  • 王春
  • 郑春荣
  • 仇梦影
  • 何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陆娇娇; 吴江
    • 摘要: 在人文社会科学“叙事转向”影响下,叙事政策分析已发展为政策分析的重要方法,叙事被看作是影响政策过程与结果的核心手段。本文将这一方法引入德国绿党的对华政策分析,可梳理出该党十六年来的五类中国叙事:自由主义价值叙事、欧洲一体化叙事、落后国家叙事、全球挑战叙事和全球公平叙事。其中,前三类叙事占比51.1%,把中国建构为“竞争对手”;后两类叙事占比48.9%,把中国建构为“平等伙伴”与“合作对象”。两极分化的叙事分布充分反映了德国绿党的对华认知分裂。绿党以第二大党身份进入德国内阁,将直接影响德国新政府的对华决策。我国可依据德国绿党的“叙事分裂”有针对性地发出叙事声音,一方面运用叙事多元化策略与其展开国际叙事竞争,另一方面借助“人类命运共同体”叙事和共同价值叙事进行话语联盟,推动该党从“价值观外交”转向“务实外交”。此外,德国绿党的执政党身份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中德叙事合作资源,提升中德之间实现话语联盟的可能性。
    • 张浚
    • 摘要: 2021年德国大选并没有改变德国政党政治的基本格局,新一任总理朔尔茨上任,维持德国政治的稳定和延续性依然是德国政治精英和民众的普遍期待。新政府执政之后,以欧洲一体化和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为支柱的德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但是,德国和欧盟显然希望能够减少对美国的依赖,推行更加独立的外交政策并谋求更加平等的伙伴关系。德国不会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盟友,但同时,德国新政府对华态度也极有可能更加强硬,推动中德关系和中欧关系的稳步发展需要更多的政治智慧和外交努力。
    • 熊炜; 姜昊
    • 摘要: 德国新政府提出的“价值观外交”是对默克尔政府开启的“价值观外交”的延续和继承,是作为后现代和后民族国家的德国成功转化身份的必然结果。德国国内政治生态、国际秩序变革和默克尔时期“价值观外交”实践的正向激励,都会促进德国新政府加速推进德式“价值观外交”。但德国的“价值观外交”不完全等同于“意识形态外交”,它给中德关系发展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未来针对德国新政府对华政策中的“价值观外交”,中国应在坚持“红线”的基础上,注重从积极面入手,明确双方在多边主义规则和制度方面的共同点,争取相互合作以塑造更具包容性的国际秩序。
    • 陈珂
    • 摘要: 中德要从双方实际需要出发,避免由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等方面的不同而影响双边关系,“堂堂正正继续做好有利于双边互利共赢的工作”。在默克尔结束16年的德国总理任期后,一些国际舆论认为,中德关系可能会“冷”一段时间。2021年12月奥拉夫·朔尔茨接棒默克尔,成为德国第九任总理。近段时间以来,“减少对华经济依赖”的论调又在德国渐起,一些研究机构甚至开始评估与中国经济脱钩的风险。
    • 刘桂花
    • 摘要: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对“改革开放新时代”专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民主法制建设、“一国两制”与外交成就、改革开放与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新时期的科技、文化、教育。例如,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3)题,从村民自治的意义角度考查民主法制建设。202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2)(3)题,从新时期中德关系的发展角度考查外交成就。
    • 马晓荣
    • 摘要: 国际形势变幻无常,任何时候我们都没办法预料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德国针对中国的态度反转再反转,让人琢磨不透。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应邀访华并表示,我很高兴应邀访华德方希望同中方保持沟通协调,更好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 唐小松; 张宁馨
    • 摘要: 中德两国致力于实现互利共赢,德国对"一带一路"倡议也展现出主动参与的态度.这一积极立场与国际格局变化、东西欧互联互通和德国不同群体代表、利益团体的诉求密切相关.但同时,来自欧盟、美国的杂音不绝于耳,为中德"一带一路"的深层次合作设限.基于此,中德两国应巩固共识,尽早落实中欧投资协定,保障"一带一路"的双轨对接;妥善化解分歧并探索创新型多边合作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
    • 叶隽
    • 摘要: 本文选择中央研究院三位科学家院士为个案研究对象,分别考察杨钟健、贝时璋、陈省身的留德背景与其所在学科的发展关系.通过追述其留德时代的师承情况、学术获益而作出科学成就之总结.在强调其作为留德学人的普遍性特点之外,凸显其科学家的三点特殊群体特征:一是对德国科学的熟悉和运用体现出德国科学文化层面的"西学东渐";二是对德国的学术理念有一种潜移默化型的较强接受,其影响深远;三是以积极态度进行了作为体制的大学、研究所机构、学会之类的制度化学术建设,以"教育与学术"的建制性参与来保持自身的"人文情怀".
    • 武世花
    • 摘要: 德国在世界近代史上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有关它的史实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也占据了相当的篇幅,而我们在着重梳理中英、中美关系发展脉络时,却不怎么重视理清中德之间的关系,这总让人有些缺失感——当然在教科书的编排上,相关资料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 王晓文
    • 摘要: 德国"印太战略"主要从政治方式、经济方式以及伙伴关系三个方面实施,体现出德国经济的繁荣严重依赖印太地区的特点.其试图在印太地区维持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以应对中国崛起带来的经济竞争,同时迫于美欧战略互信缺失而推动欧盟的"战略自主".对比德国"印太战略"和美国"印太战略"可以发现,两者在对华立场和战略方针上存在根本差异,而在"多边主义"理念和"规则主导"方式上却比较接近.德国"印太战略"使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更大的挑战,其对华关系中的价值观因素凸显,经济议题的重要性也逐步上升,两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德国"印太战略"也会给中国带来机遇,中国需有差异化地应对德国和美国的"印太战略",积极主动地塑造印太地区新秩序,避免掉入其"印太战略"的陷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