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欧关系

中欧关系

中欧关系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657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9130篇;相关期刊320种,包括国际展望、国际问题研究、国际论坛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合作研讨会暨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2008年国际形势研讨会、第四届中国国家安全论坛等;中欧关系的相关文献由491位作者贡献,包括房乐宪、李海龙、冯仲平等。

中欧关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4 占比:3.3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9130 占比:96.68%

总计:19787篇

中欧关系—发文趋势图

中欧关系

-研究学者

  • 房乐宪
  • 李海龙
  • 冯仲平
  • 张健
  • 刘作奎
  • 赵晨
  • 王玉萍
  • 郑腊香
  • 徐方清
  • 裘元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2021年是中欧合作从高屋建瓴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涵盖经贸、绿色环保、数字治理、基建、对外援助等全方位具体合作转变的转折点。
    • 刘作奎
    • 摘要: 随着“全球门户”倡议的提出,欧盟在全球互联互通领域的参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前欧盟互联互通战略出现显著的“泛安全化”趋势,即:互联互通产品内容扩大化,强化对互联互通产品投资的安全审查,突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划线,同中国争夺话语权等。中欧在互联互通领域合作有着较大的互补性,但在欧盟互联互通战略“泛安全化”的背景下,双方合作也面临诸多挑战。进一步加强中欧合作需研究好“全球门户”倡议的进展,与欧盟的合作应逐渐从“少而大”的项目模式转向“多而小”的项目模式,积极促进双方的经验交流和分享,利用好现有的中欧互联互通合作平台,充分发挥运输领域特别是中欧班列的作用,客观看待美欧在互联互通领域的合作。
    • 张浚
    • 摘要: 2021年德国大选并没有改变德国政党政治的基本格局,新一任总理朔尔茨上任,维持德国政治的稳定和延续性依然是德国政治精英和民众的普遍期待。新政府执政之后,以欧洲一体化和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为支柱的德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但是,德国和欧盟显然希望能够减少对美国的依赖,推行更加独立的外交政策并谋求更加平等的伙伴关系。德国不会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盟友,但同时,德国新政府对华态度也极有可能更加强硬,推动中德关系和中欧关系的稳步发展需要更多的政治智慧和外交努力。
    • 韩萌
    • 摘要: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绿色金融作为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源流向绿色低碳产业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对于促进绿色转型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欧一直都是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倡导者与践行者,双方不仅在绿色金融领域具备着领先优势,而且积极致力于开展前瞻性的对接实践探索,为双方合作的深化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基础。不可否认,绿色金融自身公益性和盈利性的矛盾、中欧绿色金融标准的差异、地缘政治因素的干扰以及全球经济的低迷限制了中欧绿色金融资源的有效整合,双方协同效益仍难以全面释放。为了让更多金融活水涌入绿色领域,汇聚中欧合力,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更大金融动能,我国应采取如下应对措施:完善激励协调机制,拓宽绿色金融供给渠道;推动标准趋同,提升绿色资本对接效率;丰富合作形式,防范美欧“绿色打压”;推广绿色理念,推动全球经济绿色复苏。
    • 王莉莉
    • 摘要: “中欧关系超越双边范畴,具有全球意义和重要战略影响……但是,2021年欧盟保护主义抬头,对华进行单边制裁,营商环境出现退步,给在欧盟投资经营的中国企业造成了负面影响。”近日,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发布《欧盟营商环境报告2021/2022》(《报告》),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在发布会上如是说。
    • 柴生高
    • 摘要: 中国和欧洲是东西方文明的代表,都是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双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虽然存在一些摩擦和分歧,但总体上双方存在诸多共识,合作交流是主体。只要欧洲真正做到战略自主,双方有足够的政治互信和战略互信,中欧关系的未来值得期许。
    • 罗婷婷; 王群
    • 摘要: 英法德作为重要的欧洲国家,是影响南海局势不可忽视的域外因素。近三年来,英法德的南海政策作出了重要的调整,包括选边站队、军事跟进、反华鲜明等内容。这种调整既是出于其自身利益考量,又是对美国印太战略和南海周边国家对冲战略的回应。国别层面,英法德与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对接程度、自身印太战略的转型方向、国家角色定位等因素导致其调整方式和动机存在一定的差别。英法德南海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助推了南海问题的国际化与军事化进程。然而,鉴于英法德三国仍需在中美竞争中寻求微妙平衡,其实际行动也受到域外国家身份、自身综合实力、中欧经贸关系、共同协调机制等因素的限制,其产生的影响也必然止于一定限度。对于英法德南海政策的调整,中国应多管齐下采取应对措施,通过稳定周边关系、深化中欧经贸合作、管控中美分歧等措施严控其干预南海事务的范围和力度,充分限制和减轻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 石坚; 张璐
    • 摘要: 作为全球三大经济体的欧盟和中国,在疫情防控、经贸投资、气候变化等方面存在广泛的合作空间,中欧重启务实合作对双方而言都是明智之举。在角色理论的基础上,德国如何平衡高期望和国家利益与欧洲整体利益之间的冲突,并以新冠疫情、数字主权、绿色协议为例分析“欧洲的德国”发挥不同角色的表现。在欧洲一体化深陷危机之际,“欧洲的德国”趁势强化欧盟共同领导权,这是德国自我角色内化和他者角色期望所致。中国可以利用他者角色期望与德国产生互动,而不只是被动接受德国成为欧盟共同领导者以及“不情愿的霸权国”,从而为中欧合作争取更多的主动和共同利益。
    • 张均斌
    • 摘要: 一个硬币总有两面,在中欧关系上,硬币的一面是:截至2021年11月,中欧双边货物贸易总额为7476.33亿美元,同比增长29.2%。中国已经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另一面反映在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发布的《欧盟营商环境报告2021/2022》(以下简称“报告”)中--52.48%的中国受访企业认为欧盟市场准入壁垒提高,这个数字比2020年提高了9.43个百分点。
    • 摘要: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东欧新成员国在欧盟的影响力及其对中欧关系的影响研究”(批准号:20XGJ012)由陈春华副教授主持。该项目从中东欧的视角探究欧盟的中东欧新成员国对欧盟的影响,通过构建分析中东欧新成员国在欧盟影响力的理论框架,全面剖析中东欧新成员国对欧盟政策、欧盟制度和欧盟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厘清其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探明中东欧新成员国的欧盟成员国身份及其在欧盟的地位对中欧关系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