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86篇,主要集中在音乐、戏剧艺术、舞蹈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8856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晋阳学刊、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晋中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四届全国民族体育学术研讨会、香山科学会议第S42次学术会议等;祁太秧歌的相关文献由8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玲、陈娟、张娟等。
祁太秧歌
-研究学者
- 王玲
- 陈娟
- 张娟
- 柴达
- 温丽茹
- 王文慧
- 钱永平
- 钱永琴
- 阎定文
- 雷焕贵
- 马新媛
- 黄旭涛
- 九斤
- 于小军
- 任俊文
- 任莉
- 冯俊杰
- 冯昕煜
- 刘建生
- 刘来喜
- 刘沛江
- 刘洋
- 向鲁
- 周柏杨
- 周育德
- 唐思佳
- 姜泉花
- 孙平
- 寒月
- 张云霞
- 张彩霞
- 张春娟
- 张晓琳
- 张竹岩
- 张芳
- 张雪梅
- 戴青
- 晓闻
- 李亚兵
- 李春沐
- 李洁
- 李群
- 李锋
- 李长云
- 杨丽琴
- 梅婷
- 武雅茹
- 段云青
- 毕苑
- 王丰
-
-
刘沛江
-
-
摘要:
作为新近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祁太秧歌是晋中盆地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具有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不仅是对农村故事、民间习俗的生活化叙事,更是在叙事真实基础上的类型化和程式化,以适应并服务于口传心授的传播、创造形式,达到生活化叙事到程式化叙事的共生融合。
-
-
冯昕煜
-
-
摘要:
祁太秧歌和晋剧均为流行在山西晋中地区的剧种,由于两者地理位置的邻近性和所使用方言的相似性,使得两个剧种在发展过程中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笔者通过在田野调查中对祁太秧歌艺人刘翠英访谈得知,祁太秧歌与晋剧在舞台音乐、音乐演奏方法上基本相同,属于“姊妹剧种”。故笔者由此为出发点,在本文中试图厘清两剧种在音乐传承上的关系。
-
-
王玲
-
-
摘要:
祁太秧歌是至今仍然活跃于当地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地方小戏。从田野考察中,可以发现其传承方式早已与国家和社会文化生活融为一体,并发生着适应性的变迁。文章借用西格针对历史研究中"共时"与"历时"关系的观点,以祁太秧歌传承方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传统"与"现在"的变化,认为如今的秧歌传承方式不仅是受到外部文化侵入与融合的必然现象,也是传统的某种延续。
-
-
邱雨
-
-
摘要:
祁太秧歌是山西民间戏曲艺术中的代表剧种.该剧种打击乐的运用极富表现力,并在剧种音乐的不断发展中,运用比重逐渐加大,形成了表演、唱腔与打击乐深度融合的艺术特色,特别是唱腔起板程式及纯打击乐伴奏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风格与韵味.
-
-
王玲
-
-
摘要:
祁太秧歌是至今仍然活跃于当地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地方小戏.从田野考察中,可以发现其传承方式早已与国家和社会文化生活融为一体,并发生着适应性的变迁.文章借用西格针对历史研究中"共时"与"历时"关系的观点,以祁太秧歌传承方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传统"与"现在"的变化,认为如今的秧歌传承方式不仅是受到外部文化侵入与融合的必然现象,也是传统的某种延续.
-
-
王帅
-
-
摘要: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高度重视,祁太秧歌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日益繁荣。祁太秧歌的形成发展过程受到当地人文风俗、文化传承包容以及创新协作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发展趋势,塑成了具备自身独特曲调特征的艺术形式。本文就分析和研究祁太秧歌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传承发展措施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
-
-
周柏杨
-
-
摘要:
1955年12月—1956年春,山西省歌舞剧团全团分赴晋南、晋东南、晋中等地农村,深入生活,并进行学习采风,共整理民间音乐、舞蹈、歌舞、小戏、说唱三十个,收集、记录了民歌一千多首。其中,由周振佳编词的祁太秧歌《看秧歌》,以女声小合唱的形式,参加了1956年8月下旬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由于倍受欢迎,中国唱片公司随即为此歌灌制了唱片,并在国内外广泛发行。
-
-
赵慧
-
-
摘要:
教育工作者要挖掘所教课程的育人元素,挖掘祁太秧歌非遗文化中的育人元素,将其融入到师范大专校园中,才能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高职德育下对祁太秧歌进行保护和传承.
-
-
-
张娟
-
-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文化保护的重点。文章以祁太秧歌为例,探讨了晋中学院在祁太秧歌传承与创新中的策略,包括加强搜集整理、融入专业教育、开展学术研究、成立学生社团等。
-
-
金家霖;
马凤进;
李群
- 《首届农耕文明与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祁太秧歌起源于祁县和太谷,广泛传播于太谷、祁县、文水、交城、平遥、汾阳、清徐、榆次、寿阳、晋源等地,深受民众喜爱,特别是在祁县、太谷一带,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街头巷尾,常常能听到秧歌高亢婉转的旋律.①它由农村逢年过节、春前秋后传唱的小曲儿发展而来,初称地秧歌,由民众创造,其题材大多以当地民众生活为基础,真实地再现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安徽凤阳花鼓的许多东西,衍化成踩街秧歌.秧歌最初起源于农耕生活,是劳动人民在插秧等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一方面可以解除疲劳,另一方面借以祈祷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其渊源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我国的农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大多数人们都以种田来维持生计,“秧歌”一词被认为是种田插秧时所唱的歌。
-
-
王文慧
- 《第四届全国民族体育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2006年被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列入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祁太秧歌,是源于晋中祁县、太谷一带的乡土小戏,来自于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它是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风俗为题材,配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山西省优秀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以诙谐幽默的祁太方言入韵,优美动听的韵律,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活泼俏丽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历史价值弥足而珍贵.所以要加深对其发展历程的了解和研究,以期更好地继承,使其更加繁荣兴盛、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