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区共同体

社区共同体

社区共同体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881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辽宁行政学院学报、上海行政学院学报、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文化记忆:时代、历史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乡村旅游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社区共同体的相关文献由12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贵华、叶鹏飞、孙雷雷等。

社区共同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0.8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0881 占比:99.13%

总计:10977篇

社区共同体—发文趋势图

社区共同体

-研究学者

  • 杨贵华
  • 叶鹏飞
  • 孙雷雷
  • 张承安
  • 张艳丽
  • 李志强
  • 杭华彬
  • 柴泽英
  • 胡玲玲
  • 陈宗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邵春霞
    • 摘要: 社区共同体困境在根本上源于社区参与的内生动力不足。社区共同体包括三个层次,从简单到复杂依次为:以关爱和情感归属为核心的情感共同体、以参与和公共精神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以合作和秩序建构为核心的治理共同体。其中,情感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属于内生型共同体,社区治理共同体属于延展型共同体。邻里互助型数字空间从守望相助、共同生活和邻里狂欢三个方面塑造社区情感共同体,居民议事型数字空间从理性讨论和动员参与两个维度塑造社区利益共同体。现代陌生人社会的情感因素是值得挖掘的治理资源,数字公共空间为凝聚共同体情感提供了可能的平台,也有助于促进实质上的居民参与。
    • 潘文翔
    • 摘要: 社区共同体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两邻”理论是社区共同体的理论基础,社区共同体是社区治理理论的重要创新。推动“陌邻”变“睦邻”实现新时代社区共同体的现实场景,关键是构建有温度、有情趣、可传承的新时代社区共同体,满足居民需求的初心和协同治理的核心,使新时代社区共同体在传承与创新中永续进步。
    • 摘要: 社区教育是以社区居民为出发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共同体建设,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一种教育模式。四川天府新区探索社区教育“五融合五引领”发展模式,有效衔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需要,助力构建善治良序、幸福宜居的公园社区。明确理念社区教育是社区治理现代化有效措施社区教育伴随社区而形成发展。
    • 谢景慧
    • 摘要: 共同体概念经历了基于现实诉求的多次嬗变,在我国社会发展变迁语境下演变成集方法论、实体论与关系范式于一体的实践。共同体思想在现代人际冷漠下的“联结”功能、同质性个体聚合的群体意义以及“善与秩序”的道德意涵方面为社区治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在社区的生态系统内,政府可通过空间让渡与“公共空间”培育,提高居民公共意识等方面构建社区共同体
    • 李文钢
    • 摘要: 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后续建设中,将安置社区建设成一个社区共同体并以此重构搬迁人口的社会空间是一种主流思路。普通城市社区构建社区共同体的历史和经验表明,社区内部碎片化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共同体构建。在后搬迁时代,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也存在社区内部碎片化问题,具体表现为搬迁人口之间的社会信任碎片化、社区认同碎片化以及社区治理过程碎片化。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内部碎片化问题的产生与社区内部生计资源不足、搬迁人口面临紧迫的生计问题高度相关。妥善解决搬迁人口的生计问题是将安置社区建设成为一个社区共同体的先决条件,也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 朱健刚; 邓红丽; 严国威
    • 摘要: 中国举国体制下的新冠疫情防控中,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社会组织参与渠道日趋重要。对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的多案例研究发现,国内社会组织的社区防疫行动总体上表现出嵌入式发展、网络化协同、多业态融合、信息化运作、强化关键节点等特征,且不约而同地聚焦于社区互助网络的构筑。这类作为社会自救机制的社区互助网络,由居民、志愿者、社区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业主组织、物业公司等多元行动主体所组成,促进了社区共同体的形成。参与、链接与支持社区互助网络的形成,进而培育社区共同体,成为疫情治理中关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防控效能的最大启示。进一步看,重视枢纽性社会组织的建设,引导社区共同体的发展,开展日常化的社区工作,重视舆论作用是未来社会组织促进疫情治理中出现的社区共同体常态化的有效途径。
    • 晏晓波; 王祥; 陈斯佳
    • 摘要: 2020年初河北雄安新区组织开展了“河北雄安新区建筑设计大赛”.本次竞赛的目的是推动雄安新区建设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我们的作品获得了大赛三等奖.通过宜居规划,实线“邻里有交融”,利用弹性规划,兼容“城市公共健康”,以社会可持续,衔接“未来住区生活”.下面对本方案做一个介绍.
    • 张邦辉
    • 摘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制度,社区共同体作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延伸,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在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及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结合实地社区治理案例考察,从共识、行动、结构三个维度研究了新时代治理要求下社区共同体的建构逻辑与完善策略.研究表明:社区共同体意识来自于共同体价值的认同、凝聚和引导,强调了共同体建设的责任和义务;社区共同体行动涉及共意性行动目标形成和整合效能,包括社区空间资源整合和组织整合下的合作平台搭建;社区共同体共治结构是共识达成和行动过程中社区主体间关系从树状分离向网状连接的转化.
    • 刘淑妍; 吕俊延
    • 摘要: 在一个城市社区共同体中,纽带联结和社区认同是其存续的核心要义.在国家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双层嵌入下,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逐渐形成“夹心层”的社区共同体,即互助精神与认同感缺失.如何在国家入场和始终在场的情况下,消解市场与资本对城市社区共同体的侵蚀,并塑造一个兼具社区认同和邻里互信的社区共同体,这是当下城市社区治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微基建”作为社区中微型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在促进社区共同体的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社区“微基建”作为联结纽带,通过技术赋权、制度赋权和主体赋权三重维度,以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和参与责任感的方式,重塑社区共同体,进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新格局.
    • 王世强
    • 摘要: 从我国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发挥党组织对社区自治的引领作用是正确处理政党、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使党的执政能适应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社区党组织应当以社区共同体为重要突破口,通过构建身份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实现强化党的民生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内部关系协调、形成社区公共价值观的目标,从而形成基层党建、公共治理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社区党组织应从以凸显居民参与自治的主体身份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整合社区自组织的利益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投入社区自治、以培养社区的契约文化促成普遍共识和塑造居民行为等方面来构建党建引领社区自治的实践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