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
中子星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508篇,主要集中在天文学、物理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7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20595篇;相关期刊211种,包括现代物理知识、天文学报、天文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2年快脉冲星研讨会(FAST2012)、第六届海峡两岸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2002年黑洞物理研讨会等;中子星的相关文献由689位作者贡献,包括戴子高、徐仁新、贾焕玉等。
中子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595篇
占比:97.59%
总计:21103篇
中子星
-研究学者
- 戴子高
- 徐仁新
- 贾焕玉
- 张承民
- 吴鑫基
- 彭秋和
- 孟杰
- 丁文波
- 岳友岭
- 张丰收
- 张华
- 李俊
- 谢懿
- 俞云伟
- 刘门全
- 张洁
- 桑建平
- 班淑芳
- 罗志全
- 袁业飞
- 赵先锋
- 陈伟
- 乔国俊
- 倪广仁
- 刘宁宁
- 刘晶晶
- 卞毓麟
- 孙学军
- 张帆
- 朱春花
- 李向东
- 李文飞
- 杨国琛
- 王兆军
- 王顺金
- 钟萃相
- 陈列文
- 陈壮叔
- 鲁润宝
- A.沃斯赞
- SHEN Hong
- 于光雯
- 何常
- 何泊杉
- 何锐思
- 净梵
- 刘良钢
- 卞德培
- 史天一
- 吕国梁
-
-
-
王国燕;
桂思奇
-
-
摘要:
2019年,汇集数百名顶尖科学家、官员、天文产业代表等在布鲁塞尔举行盛大庆典。主题为“在同片天空下”的天文学百年大会,在全球范围内相继开展为期一整年的天文学科普与庆祝活动,从而让公众了解天文学在过去100年以来的重大进展与突破。就在过去这短短的100年里,天文学的突破比以往几千年都要多得多,而且更有趣,也更具影响力。脉冲星、引力波、宇宙大爆炸、类星体、双中子星合并……这些频上热点的天文学大事件,你都了解多少呢?
-
-
凡星
-
-
摘要:
星空无尽,奥妙无穷。人们好奇于自己的生命和周围的世界。天文学家更是如此,他们挖空心思,用尽聪明,想搞清楚那一闪一闪的星星到底是什么,那些星星的旁边也有类似我们地球上的生命吗?他们用各种手段,不辞繁琐,探究着远方的星星世界,向我们展示着星星的生命历程。超新星、中子星、黑洞、引力波等名词和概念近来常被人们提及。这些极端天体现象大都与X射线有关。X射线天文是20世纪中期伴随着火箭和卫星的发展开始的。尽管人们不能直接通过自己的眼睛观测和体验X射线波段的天空,人们可以通过X射线探测器一窥其貌。
-
-
-
-
-
摘要:
2020年4月15日,一束极为明亮的短γ射线暴(一类持续时间不足2秒的y射线暴)GRB 200415A迅速扫过太阳系,被多台探测器所捕捉。它的X射线和y射线光谱具有迅速上升、时间变化快、以及可观的亚毫秒级光谱演化等特征,释放能量约为1.3 X 1046尔格(erg),相当于太阳在10万年之内产生的总能量,这些特征和磁陀星(magnetar,是一类高度磁化的中子星,磁场强度通常为1013到1015高斯)巨型耀发的预期行为非常吻合。它来源于距离我们大约1142万光年的玉夫座星系NGC 253内。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在本星系群(Local group of galaxies)之外观测到类似的耀发。这一发现也证明了系外巨型耀发是短γ射线暴的来源之一。
-
-
-
-
亚当·曼;
陈石川(翻译);
徐仁新(审校)
-
-
摘要:
作为一类极其神秘的天体,中子星核心的物质组成至今仍是未解之谜,而空间观测正试图揭开中子星的秘密。当大质量恒星在绚烂的超新星爆炸中迎来死亡时,这场爆炸却只是终章的第一幕。恒星大部分物质被大范围地抛射出去,只有铁组成的核心留了下来。这个约两倍太阳质量的核心迅速地塌缩成直径仅相当于曼哈顿的球体,足以把珠穆朗玛峰挤压成方糖大小的极高内压将原子内的质子和电子融合成中子,中子星就这样诞生了。
-
-
-
-
摘要:
两颗中子星在距离地球很远的地方发生了碰撞,它们先是短暂释放出强烈的伽马射线,照亮周围的星际空间,之后改为持续发射波长较长的光。科研人员在这些暗淡的光线中发现了异常强烈的红外信号—人类或许第一次见证了磁星的诞生。
-
-
-
-
摘要:
巨超新星又名坍缩星,是一种爆发能量极高的超新星。尽管巨超新星与一般超新星的形成方式相似,却又有所不同。在一般的超新星爆发中,恒星抛射外层物质,中心通常会形成一颗中子星。而巨超新星爆发会产生超高速喷流,并在中心留下一个黑洞。巨超新星由质量超过3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形成,像超新星一样。
-
-
-
-
-
-
-
李惕碚
- 《2002年黑洞物理研讨会》
| 2002年
-
摘要:
近年来,在银河系X射线双星中的黑洞候选体和中子星系统间,在X射线光度、I型X射线暴、能谱、功率谱和QPO性质等方面发现了一些系统性的差别,有助于最终证认出吸积双星中的黑洞.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
-
BAO Shishao;
鲍世绍;
HU Jinniu;
胡金牛;
ZHANG Zhaowen;
张肇文;
SHEN Hong;
申虹
- 《第十六届全国核物理大会》
-
摘要:
中子星内壳层中存在原子核、中子、电子等非均匀分布的物质.在Wigner-Seitz近似下,共存相方法和自洽Thomas-Fermi近似方法是描述这种非均匀物质的有效方法.中子在非均匀物质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组分,因此原子核的对称能对非均匀物质的性质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原子核对称能的密度依赖关系在核物质饱和密度附近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采用相对论平均场理论描述核子间相互作用,研究原子核对称能对中子星内壳层的密度范围、pasta相结构、壳核相变密度等性质的影响,探寻其中可能存在的关联.计算结果表明,原子核对称能及其密度依赖性在决定中子星内壳层非均匀物质的性质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与之前相关研究中得到的结论基本相符.
-
-
WU Xuhao;
武旭浩;
SHEN Hong;
申虹
- 《第十六届全国核物理大会》
-
摘要:
在致密星体内部极高密度条件下,强子物质可能发生退禁闭相变成为夸克物质,即强子-夸克相变.这种相变过程对于中子星的性质有着重要影响.考虑库仑能和表面能的影响,即有限尺度效应,相变过程中的混杂相包含了被称为pasta相的几何结构.强子-夸克共存相的平衡条件是通过求总能量的最小值得到的.采用相对论平均场(RMF)模型来描述强子物质相,采用Nambu-Jona-Lasinio(NJL)模型来描述夸克物质相.有限尺度效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子星的最大质量,增加幅度取决于强子-夸克表面张力的大小.有限尺度效应能够降低混杂相的范围,其结果介于Gibbs结构和Maxwell结构的结果之间.研究结果表明,中子星中可能包含一个混杂相的核心部分,其大小受到表面张力等参数的影响.
-
-
鲍世绍
- 《第十六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大会暨第十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专题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Within the relativistic meanfield(RMF)theory, two different methods, coexisting phases method and Thomas-Fermi approximation, are adopted to studythe properties of pasta phases and crustcore transition.The symmetry energy slope 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sta phases andcrustcore transition.The main results obtained here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ones in other methods.A smaller slope L predicts more complex pasta phases and more nucleon andproton numbers in the droplet.Crustcore transition density and the proton fraction at this point decrease withsymmetry slope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