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作家
知青作家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1年内共计17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4篇、专利文献138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艺评论、粤海风等;
知青作家的相关文献由151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小东、刘起林、谢泳等。
知青作家
-研究学者
- 郭小东
- 刘起林
- 谢泳
- 张岚
- 梁丽芳
- 刘忠
- 应光耀
- 张广崑
- 李彦姝
- 李洁非
- 李运抟
- 樊星
- 汪树东
- 王源
- 石红梅
- 贺绍俊
- 丁国强
- 丁帆
- 丛新强
- 乌且
- 伍立杨
- 何冰
- 何向阳
- 何志云
- 何明
- 何言宏
- 侯世平
- 侯桂新
- 冯凌云
- 冯姣姣
- 准淮
- 刁斗
- 刘一秀
- 刘倩
- 刘复生
- 刘爱民
- 半夏
- 南岗
- 叶灵
- 吕智敏
- 吴崇厚
- 吴正强
- 吴秉杰
- 吴跃农
- 吴野
- 周思明
- 周水涛
- 周瀛洁
- 周罡
- 孙旋
-
-
郑晓涵;
徐昕怡;
黄巴图;
张如超
-
-
摘要:
中国当代文学史把新时期以后由知青作家创作的,表现知青生活、反思知青历史与知青个人命运的文学作品称作知青文学。内蒙古知青文学作为知青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汇入了知青文学的大潮,也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扩大了研究范围,将新时期以前和21世纪之后的内蒙古知青文学创作与纪实性知青文学作品都纳入了研究范围,并在系统整理内蒙古知青文学作品的基础之上,对不同类型的知青文学作品进行了共时比较与历时总结,进而勾勒出内蒙古知青文学的类型与演进。
-
-
胡萱颐;
王雪松
-
-
摘要:
在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思想浪潮的引导下,20世纪"上山下乡"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后期,约1700万知识青年从城市走向全国各地的乡村,在当时蔚为壮观,而记录这一场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社会运动的知青文学,也在八九十年代的文坛上轰动一时。
-
-
毕光明
-
-
摘要:
“知青作家”是根据当代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命名的,这个运动影响了共和国一代人的命运.1968年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仅是结束青年学生造反闹革命,恢复城市正常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是他通过培养和塑造新人以建设新型社会的一贯理想的体现.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的官方意图相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看到的是跟意识形态宣传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活实际,由此对他们曾经接受的宣传教育产生根本性的怀疑,部分知青由此觉醒,通过文学写作表达他们的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知青作家群形成的回溯,展现80年代文学一类启蒙叙事主体的历史生成过程.
-
-
孟繁华123456
-
-
摘要:
一九六八年,即五十年前的中国,发生了一场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这就是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场运动延续了将近十年,有两千多万知识青年与这场运动有关。十年之后,数字巨大的知识青年通过招工、参军、高考和其他途径,又都纷纷返回了不同的城市。上山下乡运动结束了,但是,关于这场运动的文学书写却如火如荼至今没有终结。
-
-
李彦姝
-
-
摘要:
上海经由不同类型作家的文学想象,被赋予不同的精神气质.都市作家与知青作家皆参与到对都市上海的书写中,而两者在题材遴选、人物塑造、审美观念、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却不尽相同.不同代际的都市作家在怀旧想象与现实观照之间各有偏好,无论褒贬,其书写皆有为城市立传之用意.知青作家以乡村作为参照系,在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关照城市底层人群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某些知青作家的晚近创作有与都市作家合流之势,越来越显示出与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的亲缘关系.
-
-
马玲丽
-
-
摘要:
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知青作家群体性创作现象已经消散,但是知青经历这一极其特殊的印记并未随着时间退去,而是潜沉在知青作家生命深处,升华成更为成熟的文化心态和精神姿态,超越一代人自身悲剧性处境,脱离群体狭隘的角色,深入追究自我和历史.知青作家以自身创作实绩,参与着当代文学的精神建构.
-
-
-
侯世平
-
-
摘要:
对肖亦农的了解应该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作为文学青年往往在感情上对本土作家很容易接受和偏爱的,肖亦农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内蒙古文坛就已小有名气,作为出生在燕赵大地,成长在鄂尔多斯草原的知青作家,刚一出道就受到我们这些当时还算文学青年的追捧和关注,自在情理之中.
-
-
-
李需
-
-
摘要:
大凡文学,都不是空中楼阁的建构,而是一种有"根"的抒写。《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缩影的一部大书;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中国农村的一部编年史;沈从文对湘西山区的书写,也是对故乡边寨的一种提炼和回望。散文诗作为一种多触角的文学体裁,可以写我们的小感触、小感悟、小情调,但散文诗要有大发展,大繁荣,就要立足现实生活,立足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地域,也就是说,立足草原、土地、黄河、长江或者大海,使它成为一种有"根"的抒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