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眼针

眼针

眼针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8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64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光明中医、吉林中医药、陕西中医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五届国际特种针法疗法演示暨学术研讨会、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首届国际掌纹医学研讨会等;眼针的相关文献由84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鹏琴、王健、王德山等。

眼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4 占比:85.36%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1.44%

专利文献>

论文:64 占比:13.20%

总计:485篇

眼针—发文趋势图

眼针

-研究学者

  • 王鹏琴
  • 王健
  • 王德山
  • 王哲
  • 马贤德
  • 关洪全
  • 赵金茹
  • 王守岩
  • 邵妍
  • 海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肖驰; 徐英辉; 翟宏伟
    • 摘要: 目的 评价眼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在7个数据库中对眼针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时间截止于2021年4月30日,依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研究资料进行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和发表偏倚检验。结果 共纳入7项研究,共累计病例560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眼针治疗偏头痛能提高临床有效率,降低患者VAS评分。结论 眼针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但仍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进一步研究。
    • 金珊珊; 郑彤; 魏媛媛; 朱成慧; 赵艳香; 李霞
    • 摘要: 目的观察眼针配合刺络放血拔罐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采用眼针配合刺络放血拔罐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体针针刺治疗,2组均采取隔日治疗方式,2周为一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肩部疼痛评分及关节功能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肩部疼痛缓解与关节功能恢复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试验组临床痊愈56例,显效24例,有效9例,无效8例,脱失3例,愈显率为82.5%;对照组临床痊愈24例,显效28例,有效26例,无效18例,脱失4例,愈显率为54.2%,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1),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眼针配合刺络放血拔罐治疗肩周炎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崔杨; 孙忠人; 尹洪娜
    • 摘要: 目的:评价眼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从建库—2021年6月1日关于眼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列表、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以及灰色文献。按照拟定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对原始文献进行筛选。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TSA 0.9.5.10 Beta软件进行试验序贯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涉及1045名受试者。通过Meta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眼针在临床总有效率、降低VAS评分及Fugl-Meyer评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临床总有效率方面:RR=1.39,95%CI=1.18~1.64,P=0.000<0.001;VAS评分方面:WMD=-0.88,95%CI=-1.17~-0.59,P=0.000<0.001;Fugl-Meyer评分方面:WMD=7.39,95%CI=4.85~9.92,P=0.000<0.001)。眼针疗法不良事件较少发生,安全性较高。TSA结果提示本Meta分析结果稳定,证据可靠。结论:基于现有研究的证据,眼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确切,与常规康复疗效比较,在临床总有效率、缓解疼痛、提高肢体功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较低,仍需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研究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
    • 黄泰琼; 何世莲
    • 摘要: 目的:观察眼针结合补中益气汤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脾虚型的疗效。方法: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观察组加用眼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复发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结合补中益气汤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脾虚型疗效较好。
    • 周贺喜; 秦合伟; 孔艳芳; 刘建东
    • 摘要: 目的:观察眼针联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均用认知功能训练法,观察组加用眼针疗法。结果: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MoC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3和TSH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98.66%、对照组85.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联合认知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效果较好。
    • 李春林; 孙水杰; 林福胜; 吴国良
    • 摘要: 目的:观察眼针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针灸科收治的心肾不交型失眠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体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眼针治疗,两组患者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2周。应用匹兹堡睡眠指数评估患者睡眠质量,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评估患者焦虑情况,评估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结果: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有好转。匹兹堡睡眠指数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广泛性焦虑量表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积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结合体针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减轻患者心悸、头晕、耳鸣、盗汗、五心烦热、腰膝无力的症状。
    • 刘玉玲; 路雪婧
    • 摘要: 干眼,归属祖国医学“白涩病”、“神水将枯”等疾病,主要临床特点为:双目干涩、瞬目频繁、久视不舒、眼痒灼热,甚至疼痛,可伴白睛红赤。当前现代医学主要通过人工泪液替代、促进黏蛋白分泌、抗炎、抗菌、免疫抑制、手术及物理治疗等方法,以缓解局部症状,但仍存在价格高昂、具有副作用等局限性。而针刺具有多靶点、调和阴阳、正确使用无损于人体的特点,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干眼症的治疗,是研究的热点。笔者通过挖掘近5年来针灸治疗干眼的文献资料,总结针刺治疗干眼症的相关临床经验,尤其注重特色针刺及新型针刺方法的挖掘,以期为临床决策和开展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 刁硕; 张威
    • 摘要: 失眠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以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为主要特征,给患者带来沉重负担。眼针疗法是彭静山教授首创的一种微针疗法,具有取穴少、操作简单、治疗范围广等特点。该文总结并分析了近十年眼针治疗失眠的相关文献,发现眼针治疗失眠的疗效优于单独运用体针、中药或西药。
    • 杨星星; 秦晓光; 杨小芳; 柯义泽; 张帆
    • 摘要: 回顾近5年中医药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有关文章,阅读包含针刺、灸法、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针、耳穴、眼针、针刀等多种中医治疗方法对顽固性呃逆的治疗及疗效,分析多种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疗效,得出针刺、灸法、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针、耳穴、眼针、针刀等中医治疗方法对本病均有一定治疗效果的结论。同时发现,近些年对于该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更多的研究是关于针刺治疗本病的研究,针对顽固性呃逆尚无统一的中医药疗效判定标准,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中医药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作用,因此,寻求更加经济安全、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疗效确切的中医药疗法应是未来治疗顽固性呃逆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总结评述的同时,提出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顽固性呃逆研究的不足大多数都是小样本实验,且大多数文献报道偏重于临床经验总结或小样本随机对照实验,小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的概括度有局限性,诊断治疗标准不统一,其结果的可靠性不高。因此,关于今后研究的重点及方向是对于中医药治疗该疾病更可靠的实验研究。分析表明,今后关于顽固性呃逆中医药疗法的研究尚需要严谨的科研设计以及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实验来验证可靠性。
    • 杨晶晶; 李蕊; 马宇飞; 甄希成
    • 摘要: 探讨了眼针带针和体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试验组在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行眼针带针疗法,对照组在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行体针疗法。治疗4周后,采用步态参数(步长、步速、步频、下肢关节角度、重心移动幅度)、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步态参数、FMA-LA评分和MBI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且试验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说明眼针带针和体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其中眼针带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的方法优于体针疗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