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目录学史

目录学史

目录学史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1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科学、科学研究、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6篇、专利文献15215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四川图书馆学报、山东图书馆学刊、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等; 目录学史的相关文献由14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国强、王重民、罗友松等。

目录学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6 占比:0.95%

专利文献>

论文:15215 占比:99.05%

总计:15361篇

目录学史—发文趋势图

目录学史

-研究学者

  • 王国强
  • 王重民
  • 罗友松
  • 程刚
  • 袁学良
  • 余庆蓉
  • 全根先
  • 巴兆祥
  • 柯平
  • 沈国强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关思雨; 李明杰
    • 摘要: 中国古代书目中的农书分类思想,源于在田野实践中形成的朴素类逻辑思维和传统知识形态中儒家"礼"学的秩序思维.中国古代书目在农书分类实践中形成的同类相近和近类相求原则,体现了朴素类逻辑思维的分类思想,其深层原因是对"农家"概念范畴的逻辑限制;而在具体的农书类名的设定和次序的排列上形成的相似性原则、治统重于学统原则、重道轻器原则和时间序列原则,体现的是儒家"礼"学的秩序思维的分类思想.对以上古代农书分类原则的归纳,有助于我们通过古代书目排查农书以及对之讲行重新整理和分类.
    • 杨萌
    • 摘要: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云“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充分指明了目录之学的重要功用。乾隆年间官修《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典目录学集大成。而历代学者针对“目录类”的专门研究较少,且缺乏深入研究。四库馆臣在编纂《总目》时,是否借鉴了前代目录学著作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历代浩繁的目录学著作中,《总目》仅选择了库书书目47种和存目书目36种,并将著录典籍分为经籍属与金石属两种,馆臣在选择时所依据的原则、所秉承的思想、存在的现实原因也是在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目录类》典籍著录、编纂过程等方面的分析,考证“目录类”著录83种典籍的原因,分析“目录类”著录典籍对于《总目》提要评述与编纂思想的价值,从而探究《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目录类》体例及提要的价值与局限性。
    • 仝愔
    • 摘要: 从目录学基础理论研究、目录学史研究、目录学应用分支研究、目录学教育研究、国外目录学研究等方面阐述2000年以来我国目录学研究的现状。
    • 谢欢
    • 摘要: 对于郑樵校雠学说的研究在民国时期出现了“转向”,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重视程度.郑樵校雠学说在民国以前鲜为人重视,从民国开始对其重视程度显著增加,并逐渐将其作为一门专科之学来研究.第二,研究倾向.民国以前对于郑樵本人及其学说多是以一种负面的眼光去看待,民国以后,对于郑樵校雠学说的研究出现了新旧两派学者,旧派学者以余嘉锡、向宗鲁、刘咸炘为代表,他们的研究延续了以往负面评价为主的倾向.不过,旧派学者中也有姚名达等,给予郑樵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新派学者以杜定友、钱亚新为代表,他们从图书馆学的视角切入,对于郑樵校雠学说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郑樵校雠学说研究之所以在民国时期发生转向,是因为其学说中敢于打破传统、“求简”等思想契合了民国社会、学术发展潮流.
    • 陈海珠; 包平; 胡唐明
    • 摘要: 中国古典目录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笔者在对近现代有关古典目录学研究相关著述深入研读的基础上,对中国古典目录学的衍生、发展及其在漫长历史中缓慢演进所取得的成就从历史角度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辩证地阐述了它的特点:承继性、学术性与致用性.提出应正确对待古典目录学传统,取其精华,从而推进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目录学研究.
    • 吴光兴
    • 摘要: “集”的名称、体制创始于东汉时期.属于目录学史上刘歆《七略》、班固《汉志》主导图书编集的时代。《诗赋略》与“文集”“别集”直接相关,以“诗赋略”为总结、载录相关图书成就的方式,可以以班固撰成《汉书》作为适用时期的下限。因而,追溯“文集”“别集”体制建构之缘起,就可以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后班固”的时代(班固卒于汉和帝永元四年)。
    • 李效国
    • 摘要: 在中国目录学发展史中,有关诗文评类文献的归属问题,经历了从总集类到文史类,再由文史类到诗文评类这样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 诗文评类文献在传统目录学史中分类的演变过程,体现了四部分类中集部分类的日以精细化,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过程,对研究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具有重要意义.
    • 董小梅; 周国林
    • 摘要: 四分法究竟由何人所创,至今未有定论。近三十年来,史学界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论。这场争论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各家对关键性史料的解读上;后一阶段,各家在论证问题时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史料,在论证方式和文献运用等方面有突破,并对以往研究进行了反思,学术争论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梳理这场学术争论,总结其学术贡献,反思其不足之处,有助于正确划分我国古代目录学史的发展阶段。%The problem that who invented the Four-Part Classification has been in controversy since ancient times.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this debate has gone through two stages, in which the first was mainly between Huang Youduo, Tang Mingyuan and others,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Zhang Guye and Dong Enlin were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latter, who used new literature and new methods to make a new certificate,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is academic debate continued expansion. If we can comb the academic debate, summarize its academic contribution and re-flect its deficiencies, it would be beneficial to the correct division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of ancient bibliography history in China.
    • 全根先
    • 摘要: 近代(1840-1949)目录学是连接古典目录学与现代目录学之间的纽带,在目录学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因此,对于近代目录学理论研究学术遗产的整理,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近代目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大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基本成熟,与校雠学、版本学、学术史等相关学科有了显著的区别.近代目录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主要有以叶德辉、刘纪泽、余嘉锡等人为代表的传统派,与以梁启超、王国维、柳诒徵、陈垣、杜定友等人为代表的改革派.姚名达可以说是近代目录学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则将目录学的社会作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近代目录学是在吸收古典目录学优良传统、借鉴西方目录学成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目录学理论与方法上多有创新,在编纂目录类型上也远超古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