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肌力
盆底肌肌力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专利文献133915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母婴世界、基层医学论坛、齐鲁护理杂志等;
盆底肌肌力的相关文献由206位作者贡献,包括伍霆杰、姚月良、李春霞等。
盆底肌肌力—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3915篇
占比:99.93%
总计:134011篇
盆底肌肌力
-研究学者
- 伍霆杰
- 姚月良
- 李春霞
- 杨梅
- Lan Qiushuang
- 乔国华
- 于丹
- 于玲玲
- 于磊
- 于雪梅
- 伍朝霞
- 何容
- 何小倩
- 何晴
- 侯岩松
- 倪艳萍
- 冯俐平
- 刘丹丹
- 刘会娟
- 刘妮平
- 刘庆庆
- 刘永莉
- 刘浩
- 刘燕
- 刘秀珍
- 刘艳玲
- 刘莉莎
- 刘辉煌
- 刘飞
- 包正军
- 卢玉珊
- 卫兵
- 叶方
- 叶淑婷
- 吴丽丽
- 吴方超
- 吴星光
- 吴月莲
- 吴洁
- 吴碟
- 吴连捷
- 周倩
- 周剑
- 周艳梅
- 周静
- 唐婉
- 姚书忠
- 姚婷婷
- 孔琳
- 孔祥浩
-
-
曹蒙蒙;
潘丽英;
孙晨;
孙成浩
-
-
摘要: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疗法(BFT)联合盆底肌训练(PFMT)对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盆底肌肌力及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弋矶山医院关节外科住院治疗的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97例,按手术日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及PFMT,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BFT。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盆底肌肌力和尿失禁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盆底肌肌力和尿失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和术后12周观察组盆底肌肌力恢复和尿失禁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BFT联合PFMT可增强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盆底肌肌力,减轻或缓解尿失禁症状,减轻焦虑抑郁心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
陈玉兰;
李金燕;
王丽芳;
黄霄行
-
-
摘要:
目的探讨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应用盆底肌训练结合低频产后治疗仪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0年8月东莞市厚街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产后SU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单纯进行盆底肌训练,观察组加用低频产后治疗仪进行干预,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盆底肌肌力、尿失禁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ICI-Q-LF)评分为(4.49±1.34)分,低于对照组的(7.72±1.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理影响、社会障碍及行为限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产后SUI患者应用盆底肌训练联合低频产后治疗仪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提升盆底肌肌力,改善尿失禁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
-
王松
-
-
摘要:
目的分析生物刺激反馈仪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2例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入院编号的单双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盆底肌康复训练,观察组产妇实施生物刺激反馈仪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盆底肌力及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盆底肌力、阴道肌电压及阴道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阴道肌电压及阴道肌张力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刺激反馈仪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产妇,可有效增强其产后的盆底肌功能,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吴丽丽;
瞿邱炜;
陈文秀;
杨艳
-
-
摘要: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的影响因素及功能恢复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盆底肌肌力异常情况分为对照组(未发生组)80例和观察组(发生组)80例。分析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异常的原因,总结功能恢复对策。结果: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妊娠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产妇进行康复锻炼后的干预总有效率为98.8%,多数产妇后期恢复效果较好。结论: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异常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以产妇分娩方式、妊娠次数为主,会导致产妇盆底肌功能异常,而年龄等影响因素对产妇盆底肌影响较小。经康复锻炼,多数产妇盆底肌功能康复,产妇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心理压力得到改善。
-
-
于玲玲
-
-
摘要:
目的:观察盆底康复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预防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选取4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盆底康复训练,比较两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干预前后盆底肌肌力评分、尿流动力学指标[腹压漏尿点压(ALPP)、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最大逼尿肌压力(MDP)]水平、膀胱颈与子宫颈外口移动度,以及性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为1.50%(3/200),低于对照组的9.00%(1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盆底肌肌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ALPP、MDP和MUCP水平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性欲、性唤起、性高潮、性生活满意度、阴道润滑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性交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膀胱颈与子宫颈外口移动度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可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改善盆底肌肌力、尿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和性生活质量,降低膀胱颈与子宫颈外口移动度,效果优于单用生物反馈电刺激。
-
-
鲍朝霞
-
-
摘要:
目的 研究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在产妇产后盆底康复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7月本院收治的8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的盆底肌肉(Kegel)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和盆底功能障碍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盆底肌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应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结论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应用于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期间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产妇盆底肌肌力及盆底功能,且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徐艳玲
-
-
摘要: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训练理疗仪在盆腔脏器脱垂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4月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黄家驷人民医院(玉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盆腔脏器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8例)与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盆底康复训练理疗仪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0 d后的盆腔脏器脱垂程度[采用盆腔脏器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评估]及盆底肌肌力。结果干预前,两组PO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0 d后,两组POP-Q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0 d后,两组盆底肌肌力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训练理疗仪在盆腔脏器脱垂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显著改善盆腔脏器脱垂程度,增强盆底肌肌力。
-
-
杨秀琴
-
-
摘要:
目的 探究产后治疗仪结合Kegel训练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与性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66例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行剖宫产分娩,观察组行阴道分娩,均采用产后治疗仪结合Kegel训练治疗,观察两组应激反应指标、盆底肌肉压力、膀胱颈角度与膀胱颈旋转角度异常率、盆底神经肌电生理指标、性功能。结果 治疗前,两组应激反应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应激反应指标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盆底神经肌电生理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底神经肌电生理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性功能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分娩方式均会对盆底肌造成损伤,剖宫产损伤更小,采用产后治疗仪结合Kegel训练治疗后,均可恢复盆底肌肌力,提高性功能,阴道分娩产妇恢复更快,可推广。
-
-
黄志蓉;
江炜琼;
曾燕燕
-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TTM)的产后康复护理在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进行有效的盆底功能训练提供依据。方法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76例PF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及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方法的基础上予以基于TTM的产后康复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盆底肌肌力、盆底组织状态、尿失禁程度及康复训练依从性。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的盆底肌肌力和康复训练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3个月后,2组的膀胱颈旋转角、压力状态下尿道膀胱后角和静息状态下尿道膀胱后角均小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的尿失禁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基于TTM的产后康复护理应用于PFD患者,可提高其康复训练依从性和盆底肌肌力,改善其盆底组织状态和尿失禁程度。
-
-
郑晖;
曾金华
-
-
摘要: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综合运动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2021年6—12月收治的95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7例予以综合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盆底肌肌力、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情况以及盆底组织状态。结果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肌力分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失禁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盆腔脏器脱垂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膀胱颈旋转角(θ)、压力状态下尿道膀胱后角(AS)和静息状态下尿道膀胱后角(Ar)角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予以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综合运动干预,可提高盆底肌肌力和盆底组织状况,改善尿失禁以及盆腔脏器脱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