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因素
产科因素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04篇,主要集中在儿科学、妇产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4篇、专利文献21980篇;相关期刊190种,包括齐鲁护理杂志、广西医学、黑龙江医学等;
产科因素的相关文献由500位作者贡献,包括于迎春、宋俊华、李娟等。
产科因素—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1980篇
占比:98.64%
总计:22284篇
产科因素
-研究学者
- 于迎春
- 宋俊华
- 李娟
- 陈丽
- 任琼珍
- 刘彩霞
- 吴伟红
- 姬向平
- 孙燕萍
- 张克群
- 张敏
- 张晓媛
- 张晓琴
- 张晴
- 张桂珠
- 归莉华
- 徐敏娟
- 李凌春
- 李文峰
- 李晓芳
- 李秋玲
- 李红玲
- 李艳
- 李苑英
- 王丽岩
- 王玉山
- 盖君红
- 穆亚宁
- 童玉莲
- 肖丽梅
- 胡西玲
- 贺秀萍
- 贺立新
- 赵华贤
- 赵宇梅
- 郑莉霞
- 钱志红
- 陈一敏
- 陈静
- 韦宏力
- 高美英
- 魏明久
- 鲁军梅
- 黄俊
- 黄欢容
- 黄燕
- 黎文清
- Amon E.
- Bacak S.J.
- Baptiste-Roberts K.
-
-
陆新;
陈敬欢;
陈洁玲;
郭海玲;
王慧媛
-
-
摘要:
目的探讨孕产妇盆底功能异常的产科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7月东莞市厚街人民医院收治的156例产妇的临床资料,通过盆底肌力的正常与否将其分为异常组(n=76)和正常组(n=80),分析孕产妇盆底功能的产科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产次,新生儿体重及分娩方式与孕产妇盆底功能的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产妇年龄>31岁(β=0.301,OR=1.142,95%CI=0.781~1.221),产次≥2次(β=0.238,OR=1.705,95%CI=0.521~1.958),新生儿体重>4000 g(β=0.216,OR=1.373,95%CI=1.133~2.255)以及阴道分娩方式(β=0.096,OR=1.344,95%CI=1.043~1.736)为影响孕产妇盆底功能的相关产科危险因素(P30岁、产次≥2次、新生儿体重>4000 g以及阴道分娩是影响孕产妇盆底功能的相关产科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这些因素积极进行干预。
-
-
吴丽丽;
瞿邱炜;
陈文秀;
杨艳
-
-
摘要: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的影响因素及功能恢复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盆底肌肌力异常情况分为对照组(未发生组)80例和观察组(发生组)80例。分析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异常的原因,总结功能恢复对策。结果:两组产妇分娩方式、妊娠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产妇进行康复锻炼后的干预总有效率为98.8%,多数产妇后期恢复效果较好。结论: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异常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以产妇分娩方式、妊娠次数为主,会导致产妇盆底肌功能异常,而年龄等影响因素对产妇盆底肌影响较小。经康复锻炼,多数产妇盆底肌功能康复,产妇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心理压力得到改善。
-
-
吴金香
-
-
摘要:
目的:探究新生儿锁骨骨折产科因素与护理应对措施.方法:研究时段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以本院收治的200例分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n=100例,常规护理),观察组(n=100例,产科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产妇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明显小于观察组,组间数据对比结果显示:P值<0.05.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P<0.05.结论:导致新生儿发生锁骨骨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肩难产、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高出生体重等,需要及时识别高危因素,并提升助产技术,以降低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
-
-
李娟
-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并分析产科因素与盆底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近一年到我院生产并复检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样本,45例是阴道自然分娩,55例经剖宫产手术,比较两组盆底功能障碍的差异.结果:与剖宫产(18.2%)相比,阴道分娩(55.6%)对深层盆底肌力损伤发生率高,阴道分娩(44.4%)比剖宫产(21.2%)浅层盆底肌力损伤发生率高,阴道分娩比剖宫产POP、SUI的发生率高,阴道分娩(40.0%)SUI的发生率是剖宫产(20.0%)的2倍;第二产程时间>60min(63.3%)对盆底肌力影响最大,生产次数>1(80.0%)易于发生POP.结论:剖宫产产后浅层盆底肌力损伤、POP、SUI的发生率比阴道分娩低,产后恢复较快,控制产妇分娩前BMI(kg/m3)可以有效降低对盆底肌力的损害.
-
-
邵璐
-
-
摘要:
目的 分析产科因素对产后早期女性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门诊复查的300例产后6~8周妇女临床资料,通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量表(POP-Q)、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估盆腔脏器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情况,经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产后早期女性发生PFD的因素.结果 300例产妇产后6-8周出现46例POP(15.33%)、82例SUI(27.22%);POP组年龄、分娩方式、分娩前BMI、会阴裂伤、第二产程停滞或延长、巨大胎儿占比相比非P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P1,P<0.05).结论 年龄、分娩方式、会阴裂伤、第二产程停滞或延长、巨大胎儿等产科因素均可能增加早期女性PFD的发生风险,故应正确识别并及时处理上述风险因素,以预防PFD发生.
-
-
何德斌;
叶森霞
-
-
摘要:
目的 分析盆底康复治疗对不同产科因素致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48例不同产科因素致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盆底康复治疗.对比两组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改善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抑郁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改善情况较理想,生活质量较高,抑郁评分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不同产科因素导致的盆底功能障碍,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优化心理态势.
-
-
冉春蓉
-
-
摘要:
目的:研究产科因素对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以及盆底组织产生的影响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所抽取的病例均来自于本院在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产妇患者,从中随机抽取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将通过自然分娩的产妇患者收纳入观察组,将通过剖宫产的产妇患者收纳入对照组,两组产妇患者通过不同的分娩方式进行分娩之后,对比两组产妇患者的盆底肌力评分≤2分的概率、盆底肌力评分≥3分的概率、发生尿失禁的概率;从而对引发产妇患者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观察组中盆底肌力评分≤2分的概率为80.0%(40/50),盆底肌力≥3分的概率为20.0%(10/50),发生尿失禁的概率为46.0%(23/50),对照组中盆底肌力评分≤2分的概率为54.0%(27/50),盆底肌力≥3分的概率为46.0%(23/50),发生尿失禁的概率为14.0%(7/5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经统计学计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总概率为30.0%(30/100),影响压力性尿失禁的产科因素包括:产妇的体质量、BM I指标、新生儿的体质量、分娩孕周.结论:自然分娩的产妇应该注意产后康复,对于高体质量、高BM I指数、高新生儿体质量、高分娩孕周的产妇,临床中应给予更多的重视,防止出现压力性尿失禁,保护盆底肌力.
-
-
-
-
丁爱林;
金云兰
-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产科因素对产妇产后盆底以及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124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将其中72例自然分娩的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将剖宫产的5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对比两组盆腔气管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肌电压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压力性尿失禁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分别为50.00%低于对照组的83.33%;两组治疗前,观察组的盆底肌力、肌电压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肌电压均有所改善,两组康复效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产妇自然分娩相较于剖宫产,对盆底功能的影响较大,但是,两种分娩方式经过盆底康复治疗,均有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