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皮炎,特应性

皮炎,特应性

皮炎,特应性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1年内共计265篇,主要集中在皮肤病学与性病学、中国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5篇、专利文献1755篇;相关期刊40种,包括国际中医中药杂志、河北中医、医学临床研究等; 皮炎,特应性的相关文献由77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华、窦侠、刘玲玲等。

皮炎,特应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5 占比:13.12%

专利文献>

论文:1755 占比:86.88%

总计:2020篇

皮炎,特应性—发文趋势图

皮炎,特应性

-研究学者

  • 王华
  • 窦侠
  • 刘玲玲
  • 姚煦
  • 朱学骏
  • 马蕾
  • 宋志强
  • 郝飞
  • 马琳
  • 文海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贾金靖; 林颖; 莫秀梅; 李红毅
    • 摘要: 陈达灿教授认为,特应性皮炎的病机主要为心火脾虚,治疗时主张治病求本,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用药注重培土清心,健脾为枢,并配合中医外治、针灸推拿、健康教育、日常调护、注重慢病管理等多种措施,疗效显著。
    • 梁云生; 刘钊
    • 摘要: 研究显示,2型炎症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13等在特应性皮炎(AD)中起关键作用.Th2细胞及2型细胞因子是2型炎症反应的核心驱动因素,主要通过3条路径参与AD发病:加重皮肤屏障缺陷;激活和强化瘙痒反应;调节性T细胞(Treg)病理性重编程为Th2样Treg细胞,从而放大2型炎症反应.本综述探讨2型炎症与AD的关系,希望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为AD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 宋潇; 宋志强
    • 摘要: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与遗传过敏性体质相关的以湿疹样皮疹和瘙痒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且起源、定义、临床表型及诊断标准等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就上述争议进行分析及探讨,以期为特应性皮炎的诊治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 宋志强; 王欢
    • 摘要: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现有的治疗方法虽能缓解症状,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特应性皮炎关键炎症分子的发现和靶向治疗药物的开发,给临床带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和理念.了解特应性皮炎相关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辅助治疗、监测手段和疾病管理模式新进展,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治疗及管理特应性皮炎患者.
    • 周杰; 宋志强
    • 摘要: 特应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表型及内表型多样,明确不同临床表型及内表型的特征,对协助诊断并实施针对性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特应性皮炎不同发病年龄、种族背景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综述其临床表型差异,概述内表型及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 杨婷; 张考苑; 李子卓; 李旭; 于波; 窦侠
    • 摘要: 目的 探讨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在特应性皮炎(AD)中的作用.方法 以C57BL/6J和Rag1-/-小鼠为研究对象.C57BL/6J小鼠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小鼠两侧耳部连续14 d每日涂抹卡泊三醇(MC903)以制备AD样小鼠模型,对照组仅涂抹无水乙醇,第15天时收集小鼠外周血血清,处死小鼠后,取耳部皮肤行组织病理检查,摘取脾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皮肤和脾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皮肤中ILC2 比例.Rag1-/-小鼠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模型组和对照组处理及评估同C57BL/6J小鼠,实验组小鼠在涂抹MC903前2d开始腹腔注射单克隆抗体CD90.2拮抗ILC2功能,隔2d1次,共计7次,每次300 μg/150 μl,其他处理同模型组,第15天时收集小鼠外周血血清,处死小鼠后,取耳部皮肤行组织病理检查,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皮肤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皮肤中ILC2比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比较.结果 模型组C57BL/6J小鼠耳部皮肤可见明显的红肿、干燥、结痂,HE染色可见表皮厚度增加,真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血清IgE水平[(6751.016±282.324)μg/L]高于对照组[(6387.038±267.853)μg/L,P = 0.007),且皮肤白细胞介素(IL)-4、IL-13和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值分别为0.005、0.012,<0.001),而IL-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90),脾脏IL-4、IL-5和IL-13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01),而IFN-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78);模型组ILC2 比例(5.604±2.105)%较对照组(1.750±1.104)%明显增高(P = 0.003).在Rag1-/-小鼠中,模型组耳部皮肤也可见明显红肿、干燥、结痂,HE染色可见表皮厚度增加,真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模型组皮肤IL-4、IL-5、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和IL-33 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值分别为0.010、0.043、0.034、0.007),而IL-13和IFN-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74,0.697);模型组ILC2 比例(5.165±2.436)%高于对照组[(0.835±0.578)%,P = 0.014];抗体拮抗Rag1-/-小鼠ILC2后,实验组小鼠皮损较模型组明显减轻,HE染色可见表皮增厚减轻,真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减少,而细胞因子表达分析显示,实验组IL-4、IL-5、IL-13、TSLP、IL-33水平与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LC2参与了MC903诱导的AD样小鼠炎症反应,且该反应不依赖于适应性免疫.
    • 张力; 汤建萍
    • 摘要: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儿血清半乳糖凝集素-10(galectin-10)和特异性IgE(sIgE)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137例AD患儿及137例健康体检儿童血清galectin-10、3种血清sIgE、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结果 血清galectin-10水平、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AD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galectin-10水平随着患儿年龄增长有逐渐下降的趋势,P<0.05.结论 血清galectin-10水平与AD发生和病情相关,可作为疾病活动性的参考指标之一,尤其与AD食物过敏有关.
    • 李妍; 徐薇; 李邻峰
    • 摘要: 目的 评价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联合一种皮肤膏剂敷料治疗轻中度特应性皮炎(A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入组60例轻中度A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先搽一种皮肤膏剂敷料(商品名芙油膏剂)后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对照组先搽上述皮肤膏剂敷料的基质,后搽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每日2次,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4周时随访,评估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x2检验进行两组间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严重程度指数(EAS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研究者总体评估(IG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4周时,试验组有效率分别为86.67% (26/30)、93.33% (28/3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18/30)、73.33%(22/30);x2值分别为5.455、4.320,均P<0.05].治疗2、4周时,试验组瘙痒消失率(x2=4.320、4.022,均P< 0.05)和治疗成功率(x2=6.667、15.429,均P<0.05)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均无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联合芙汭皮肤膏剂敷料治疗轻中度AD安全、有效,可用于临床.
    • 渠莉田; 苏惠春; 程波
    • 摘要: 特应性皮炎(AD)与其他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及精神障碍性疾病等系统性疾病关系密切且机制复杂.AD被认为是过敏进程的起点,也会影响多种过敏性疾病如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以及过敏性哮喘等的发生.AD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相关,也与某些恶性肿瘤发生率的降低及血清低维生素D水平有关.AD不仅是多器官感染和骨质疏松的潜在危险因素,还会增加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肾病综合征和皮肤干燥症的风险.此外,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性疾病也是AD的常见并发症.认识并加强AD与系统性疾病的相关研究,对改善AD患者预后和提高其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