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
痈疽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9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4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光明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学术年会、2015年外科学术年会暨外科分会换届改选工作会议、第二届全国“五方”临床应用研讨会等;痈疽的相关文献由30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媚月、金子开、金小鄂等。
痈疽
-研究学者
- 杨媚月
- 金子开
- 金小鄂
- 于夏
- 任云翠
- 冯伟庚
- 刘秀芝
- 周兴兰
- 周雪梅
- 夏瑜
- 姜云武
- 左政
- 廖若荑
- 张坤
- 张大星
- 张志国
- 张文兴
- 张月娟
- 徐小港
- 戴舒
- 曾水清
- 朱晶晶
- 李伟
- 李建华
- 李鸿儒
- 杨志波
- 杨磊
- 栗双平
- 潘昕文
- 牛良信
- 王粉
- 秦玉龙
- 章德林
- 纪军
- 荀向红
- 董辛
- 蔡俊安
- 蔡恩泽
- 薛亚玲
- 袁恺
- 许娥子
- 邓清平
- 邹军
- 郭增才
- 阎凤岩
- 陈佩云
- 陈应前
- 颜怀伟
- 颜怀玮
- 马德
-
-
谷莹;
李海峰
-
-
摘要:
痈疽是常见的外科疾病,但古今对痈疽的认识有差异。通过比较涉医简帛与《黄帝内经》在痈疽分类、病因病机及治疗上的异同,发现涉医简帛和《黄帝内经》都将外伤视为痈疽发病的重要原因,但《黄帝内经》中痈疽的病因还包括饮食、外邪、情志等因素;涉医简帛和《黄帝内经》都认为痈疽是气血不通所致病症,治疗方法总体相似,但涉医简帛记载的方药更为丰富;《黄帝内经》则在涉医简帛所载砭刺启脉治疗痈疽的基础上,用经络、营卫理论阐述痈疽病机,更多地使用了针刺疗法治疗痈疽。涉医简帛和《黄帝内经》在痈疽认识上的差异,与其成书年代、所属图书门类不同有关,也与社会、医学的发展状况有关。
-
-
缪蓬
-
-
摘要:
1805年以降,一大批西医概念“旅行”至我国,其中不乏全新概念,如cancer概念。中医自古便有“癰”“疽”“癰疽”等概念,它们以译词的形式参与到西医“癌症”知识最初在我国的传播,致使20世纪初,cancer概念同carbuncle概念的混淆。国人对“癌症”概念的容受随“癌”一名之确立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对其认知也随相关知识系统性传入、孙中山先生因癌病逝消息的蔓延及“癌”字隐喻用法的形成而愈发清晰。“癌”字最终的采纳则同时受日语新词大量导入及制度化因素的影响。通过考察西医“癌症”概念在我国的翻译及流变,得以管窥西医入华史一角。
-
-
徐小港;
王钰;
徐义峰;
董辛;
章德林
-
-
摘要:
目的探析龚廷贤所撰《鲁府禁方》《万病回春》《寿世保元》《济世全书》四书中治疗痈疽的用药规律与特色。方法查阅龚廷贤主要医著中治疗痈疽的篇章,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提取方剂数据,经过药名规范后,对内服和外用方药的剂型、高频药物及共同药物进行分析,并分析内服方的性味、归经、功效分类。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内服方药中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出71首方剂,共涉及药物143味,其中内服高频药物(使用频次≥10次)16味,主要包括甘草、当归、人参,外用高频药物(使用频次≥2次)11味,以麻油使用频次最高,内服与外用共同药物29味,主要为白芷、苍术、沉香等。内服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性温、味甘及归脾经的使用居于首位,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共得到9种核心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共得到5种药物组合。结论龚廷贤治疗痈疽强调详审虚实,注重内外合治,善于调养气血,可为现代临床治疗痈疽提供参考借鉴。
-
-
梁祥翰;
李钊;
陈德骏;
黎金羽
-
-
摘要:
骨科术后感染在古籍中未有对应的病名,但根据该病的症状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痈疽”。针对骨科术后感染,中医治疗多数从清热解毒立论,药多寒凉。中医外科繁荣于明清时期,期间出现众多著名外科医家及相关著作,而该时期外科的用药特点是以少用寒凉、善用温补的思想指导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鲜明特点。通过查阅明清时期外科医籍,发现现今各部位骨科术后的感染性疾病大致对应明清时期的“鹤膝风”“股阳疽”“胫疽”等筋骨痈疽。明清诸多医籍记载对此类病的治法可归纳为“温散”“温通”“托补”三法。各医籍中亦记载诸多运用该法治愈骨科感染性疾病的验案。现归纳总结明清时期外科典籍的学术思想及治疗方法,对现今骨科术后感染性疾病的中医用药提供参考。
-
-
申艳;
王可彬;
杜雅薇;
吴圣贤
-
-
摘要:
黄芪为“疮家圣药”,有“补气之长”,从古至今在医学界占据重要作用。随着黄芪功用的不断演变,其补诸虚劳损治小儿百病之功日趋凸显,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主治痈疽久败疮之功效逐渐淡化。事实上,无论是古籍记载,还是现代医学药理作用研究,均表明黄芪在痈疽及难愈疮面诸疾方面疗效颇佳。
-
-
谢凡;
项洁;
喻敏;
张葆现
-
-
摘要:
目的借助数据挖掘分析龚延贤治疗痈疽的用药规律和特色。方法在龚延贤编写的古籍中检索关于论治痈疽病的篇章,按纳入标准对数据标准化处理后构建方药数据库,借助Excel、SPSS Moder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6.0等软件进行数据的频次、性味归经、关联规则、聚类等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8条相关论述与医案,最终纳入65首,涉及药物134味,共计频次474次。出现频次前5的药物为:当归、甘草、白芷、金银花、防风等;药对及角药可见:当归-黄芪,乳香-没药等;当归-人参-黄芪等。结论龚延贤治疗痈疽辨证重视气血,论治强调脾胃,并符合其观点“痈者,壅也;疽者,沮也”,在现今仍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
-
金子开;
朱晶晶;
李鸿儒;
金小鄂;
周雪梅
-
-
摘要:
新安医家程国彭在其著作《医学心悟》中详言内科,却对外科论述有所不及。后程氏复聚精会神,参悟外科旨要,附《外科十法》于书末,其中对于痈疽的诊疗思路详实,治法多元。通过对程国彭《医学心悟》中关于痈疽的诊疗体系梳理,总结其根据痈疽病程灵活选用艾灸、刀针、外敷等外治疗法,内服治法以及忌饮食、调情志、远虚劳的治后事宜等痈疽治疗经验,希冀对于后世治疗痈疽有一定指导作用,供现代研究者学习和思考。
-
-
金子开;
朱晶晶;
李鸿儒;
金小鄂;
周雪梅
-
-
摘要:
新安医家程国彭在其著作《医学心悟》中详言内科,却对外科论述有所不及.后程氏复聚精会神,参悟外科旨要,附《外科十法》于书末,其中对于痈疽的诊疗思路详实,治法多元.通过对程国彭《医学心悟》中关于痈疽的诊疗体系梳理,总结其根据痈疽病程灵活选用艾灸、刀针、外敷等外治疗法,内服治法以及忌饮食、调情志、远虚劳的治后事宜等痈疽治疗经验,希冀对于后世治疗痈疽有一定指导作用,供现代研究者学习和思考.
-
-
张晓红;
张建华;
张正
-
-
摘要:
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民国稿本《历代疡医总录》,番禺冼吉朝辑,是一部系统论述疮疡痈疽的外科专著.该书全面系统总结了前代医家治疗痈疽的学术经验,共论及361种痈疽证治,在学术上体现出重视经络理论、辨证论治、外病内治的传统中医特色.岭南见载于史籍和存世的外科医籍较少,《历代疡医总录》作为岭南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学术成就之一,对全面认识岭南中医外科的学术渊源有所裨益.
-
-
王金香;
张欣;
洪菲;
纪军
-
-
摘要:
《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学专著,其中记载了痈疽、金疮、疥癣等各种外科疾病.对痈疽病的描述尤为详细,包括痈疽的命名、病因病机、类型、分期及治法方药.其中针灸治疗极具特色,指导思想强调分期而治,具体治疗方法有隔蒜灸、铍针刺法、砭石刺、火针烙刺等.其学术思想值得深入研究,治疗手段具有临床操作性和实用性,可为现代临床治疗痈疽等外科疾病提供参考.
-
-
陈敬文;
陈子杰;
王维广;
王慧如;
李梦琳;
梁艳;
刘金涛;
张宁;
翟双庆
- 《中国-东盟《黄帝内经》国际学术论坛暨第十七次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素问.奇病论》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可看出消渴是由多食甘美而生的内热所致.《诸病源侯论》云:"…其病变多发痈疽,此坐热气,留于经络,不引血气,壅涩故成痈脓…".知消渴所引发痈疽多是内热阻滞经络,日久蕴积而发.临床糖尿病足几乎都是皮色变黑,以阴证为主,从糖尿病足的症状及其有效方药,可间接证实糖尿病足为阴证,非古书描述消渴并发的痈疽,为热蕴而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