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碑
界碑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30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8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中国边防警察、中学历史教学、神剑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等;界碑的相关文献由37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翠、李雪、熊家国等。
界碑
-研究学者
- 张翠
- 李雪
- 熊家国
- 童杏林
- 许欧阳
- 邓承伟
- 刘慎
- 李德模
- 郭富斌
- 陈陈
- 任亮
- 何军
- 侯万里
- 凌仕江
- 刘华君
- 刘磊
- 刘锦安
- 卢友东
- 吴志伟1
- 宋明华
- 崔杰华
- 应菊芬
- 张文成
- 张晓龙
- 徐岩
- 徐胜进
- 李义洋
- 李乾红
- 李力
- 李康强
- 李益荣
- 李祥辉
- 杨波
- 江文耀
- 沈徐杰
- 潘牧
- 王刚
- 王君
- 王和泉
- 罗思元
- 耿绍元
- 许伟锋
- 赵坚
- 韦炜
- 韩小蕙
- 黄安贵
- 黄玲
- black亚
- 万兴坤
- 不公告发明人
-
-
李建安
-
-
摘要:
为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区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开展了白水江片区界碑界桩标识的设计研究。采用外业踏勘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对白水江片区的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并结合外业核查资料和专题资料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了界碑界桩标识。结果表明,在白水江片区边界范围设置界碑界桩标识,能有效限制和提示人们在各管控区的活动范围,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科学管理奠定基础。
-
-
马睿;
叶建芳
-
-
摘要:
提升旅游质量和丰富旅游人文内涵,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内容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广西边境界碑旅游,不仅可以加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全民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能促进广西边境人文旅游的深度发展。广西边境界碑作为边境地区与国家历史的微缩景观,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具有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所需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蕴含着人类和平发展理念。为实现广西界碑旅游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建议通过界碑历史阐释、科学技术融合展示、故事化呈现和创意性表达等路径,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界碑旅游中,满足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需要。
-
-
饶斌(文/图)
-
-
摘要:
2019年6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确界定标试点工作,埋设界碑界桩361个,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1号碑”在此落户,成为了大熊猫之旅的首发站。截至目前,已有100多万人次现场参观1号界碑,深度参与、深度融入自然体验活动,是名副其实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体验网红碑”。
-
-
张加存
-
-
摘要:
话剧起源问题百年争议的背后,既有早期话剧的丰富性、模糊性和复杂性原因,也有文献不足和相互矛盾的因素,更不可忽视材料解读者的情感作用,因此,即使再过百年,话剧的起源也难有定论.在此情况下,我们不如把目光聚焦到话剧是何时在中国确立及其标志是什么的问题上.借鉴陈军提出的文学史分期的"界碑"理论及董健关于戏剧现代性标准和现实主义的表导演及舞台准则,我们可以确认南开新剧团的《新村正》是我国话剧确立的"界碑".
-
-
何勇(文/图);
张俊(文/图)
-
-
摘要: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篝火旁,欢腾的火焰映红了一张张纯朴的笑脸,此时,耳边是久久萦绕的歌声,头顶是察隅边防浩瀚的星空。
-
-
杨燕燕;
剑客君
-
-
摘要: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没有界碑,我站立的地方就是界碑!没有城墙,我的胸膛就是城墙!在一场场战斗中,英雄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不怕牺牲的军人誓言。团长和官兵们的壮举像极了一部剧中的“守夜人”。其实,这些长年坚守在高寒缺氧之地的官兵,比那些网剧刻画的“守夜人”要辛苦和勇敢百倍千倍。
-
-
-
-
摘要:
同学们,这首《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是我国高原边防官兵最喜爱的一首歌。歌中唱出了卫国戍(shù)边的战士们“决不把领土守小了,决不把主权守丢了”的决心。他们就是祖国的界碑(bēi),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
-
-
袁梦茹
-
-
摘要:
蚌埠是近现代因铁路修建而兴起的典型城市,素有"火车拉来的城市"之称.1911年津浦铁路穿境而过,蚌埠开埠.伴随着盐粮互市和商贸业的兴盛,蚌埠成为皖北商贸重镇.文章通过分析火车对于蚌埠城市发展的意义,探讨了津浦铁路界碑作为城市发展见证物的重要性.
-
-
肖今
-
-
摘要:
“大山绿,大江清,青山绿水映领巾喫;护界碑,爱界碑,风里雨里都不停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滩散小学,经常能听见队员们齐声高唱这首高亢、嘹亮的《护碑歌》。这首歌曲的创作者,是队员口中亲切的黄爷爷。
-
-
朱辉强
-
-
摘要:
作为政治与法的界碑的制宪权有着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制宪权不等于宪定权与主权.简单而言,制宪权的思想脉络是从卢梭的"公意论","进化"到西耶斯的制宪权学说,再发展到施米特的"决断论"的.以制宪权为基础的政治宪法学无疑是挑战规范宪法学的另一种宪法分析进路,但如果从规范的角度"透视"制宪权"事实决定论"本质,同时结合德国和我国的历史教训,无法"驯化"的制宪权理论的确是一种需要警惕的理论.
-
-
黄玲
- 《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中国广阔多样的地理空间和绵延漫长的边境线,使得边境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位于中越边境的世界第四大、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德天瀑布,使诸多国内游客趋之若鹜.矗立在瀑布上端的中越53号界碑,是来到这一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必然造访之景观,一秒便出国的越界兴奋,中越历史的紧张刺激,边民有国无界的猎奇,成为超乎自然一生态景观之上的旅游吸引力,所到游客争相在清代设立的界碑前留影,在越南边民简易的贸易点流连的旅游活动就足以证明.可见,在边境旅游活动中,人群与空间的互动"这边"与"那边"的越界,都指向了人类学研究中一个最为根本的命题——"地方".本文以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德天瀑布上游的中越53号界碑为例,以物的民族志为研究范式,对界碑的符号、文物遗产的功能变迁进行考察,探讨边境旅游过程中游客与东道主社会民众之“空间实践”的产生与问题,以及如何塑造边疆体认与国家认同的经历与经验。界碑所标识和传达的某一处具有特定地理、历史、族群认同与国家边界的空间及空间景观,构成了旅游的空间实践。首先,从政治地理空间而言,是边界一国家主权的国家与地方历史记忆。其次,从地方社会而言,是边疆地区的族群传统与家园生活;对游客的生命空间而言,是从外在感官到心智灵魂的阅历与实践。游客可以经此获得深切的边疆体认。因此,中国开放现代生活在旅游之空间实践的文化再生产中,其作为国家边界之符号的文化功能再度激发并得以深化为一种行为体验和生命体悟,同时也发挥其作为文化遗产的记忆与认同重要功能。可见,边疆地区呈现出不同层次的文化空间:以中越53号界碑为核心,以中越跨国的德天瀑布为重点,并辅以中越边境百里画廊的生态为包围。唯有把国家历史、地方记忆、自然风景的多维空间进行勾连,方能将边境旅游引导到“文化旅游”之深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