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用药经验

用药经验

用药经验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52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5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18590篇;相关期刊202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光明中医、环球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传承研究分会第一次学术年会、第六次全国中医生殖医学学术研究会、全国第二届不孕不育复发性流产中西医诊治高峰论坛、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次学术大会等;用药经验的相关文献由122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婷、王祖龙、刘佳淳子等。

用药经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5 占比:2.59%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18590 占比:97.27%

总计:19112篇

用药经验—发文趋势图

用药经验

-研究学者

  • 刘婷
  • 王祖龙
  • 刘佳淳子
  • 张卫东
  • 柯婷
  • 祁海燕
  • 肖洋
  • 许建秦
  • 黄倩
  • 张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邱林景; 谢璇; 盛海忠; 郭晓媛; 王暴魁; 赵宗江
    • 摘要: 风与肾病关系密切,风邪在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王暴魁教授强调从风论治肾脏疾病,认为存在外感在表之风邪、循经入里深伏肾中之风邪、内生之风,临证时合理选用不同风药以宣外风、祛伏风、熄内风。王教授提炼出肾病治风的有效药对,或相须相使以协同增效,或纠正药物偏性,常用防风-荆芥以宣散外风,僵蚕-蝉蜕以祛风透热,穿山龙-豨莶草-鸡血藤以祛风除湿、活血通络,防己-茯苓皮以祛风利水,钩藤-地龙以平肝熄风。
    • 高飞; 王泽泽; 杨冰; 檀金川
    • 摘要: 挖掘檀金川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的用药经验,总结其用药特点及规律。收集檀金川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的门诊病历,使用EpiData 3.1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使用Excel 2013、SPSS 19.0和R 3.5软件包对纳入病历中的中药方进行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最终纳入中药方353首,其中涉及中药163味,出现总频次为5273次。最常使用的中药为黄芪、川芎、当归、茯苓和青风藤,其中黄芪为核心药物。味甘、性温、归肝经的药物最多。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使用较多。此外,挖掘檀教授最常用的药对和组方搭配。总结膜性肾病以脾肾两虚为本,水湿、湿热、瘀血为标,治宜健脾益肾、化瘀通络,攻补兼施。针对膜性肾病的病机特点,辩证求因,治病求本,重用黄芪,善用虫药,灵活组方,以提高临床疗效,延缓疾病进展为目的。
    • 连文静; 李洪峥; 刘金垒; 何浩强; 刘兰椿; 王文茜; 王阶
    • 摘要: 目的分析国医大师治疗心悸病的用药规律,总结国医大师的独特临证经验,为中医药临床治疗心悸病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检索90位国医大师治疗心悸病的经验与验案,对其中药方剂进行汇总统计分析。统计药物的频次、性味、归经,利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法等对中药组方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共检索到22位国医大师,验案78个,共计186味中药。所用中药性味多为辛甘温,主要归心、肺、脾三经。高频药物有丹参、茯苓、炙甘草、酸枣仁、麦冬等。常用对药有丹参-茯苓、酸枣仁-丹参、炙甘草-丹参等。结论国医大师治疗心悸病用药常以益气温阳、滋阴补血、活血化痰为法,强调寒温并用,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除有形之邪,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
    • 余亚平; 傅淑艳; 凌红羽; 苏建明; 赵燕平
    • 摘要: 探讨名老中医徐志瑛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徐志瑛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处方,将所得资料导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对其处方用药经验进行总结。[结果]对筛选出的138首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8个核心组合和4首新处方。[结论]徐志瑛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阶段辨证、分证施治”,多用健脾渗湿药、行气活血药、温阳利水药,擅用“提壶揭盖法”,同时重视顾护肝阴。
    • 张平; 吕文亮; 陈炜; 潘广涛
    • 摘要: 目的:系统整理和挖掘古医籍中疫病的"瘥后"临床表现、治疗思路及用药规律,让疫病理论在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现代疫情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方法:以历代古医籍疫病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录入与校对,采用文本挖掘与关联网络方法,分析总结疫病"瘥后"的临床用药规律。结果:涉及古医籍12部,常用中药207味,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益气养阴类中药,如甘草、人参、麦冬,其次为当归、芍药、茯苓。疫病"瘥后"方药使用主要以滋阴润肺、健脾益气养血、养心安神、理气驱邪为治则,使用频数最高的主要是鼠矢汤、麦冬汤、竹叶汤、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关联网络图中,甘草配伍人参节点度最多,为20,广泛应用于"瘥后"出现的头重烦闷、身痛、劳复、虚弱、虚汗、复热、四肢浮肿等症状;其次是节点度为15的麦冬配伍人参,可用于"瘥后"出现的心悸怔忡、气短语微、大便燥结、头重胸闷、身痛、劳复、虚弱、口干渴、虚汗、不思饮食等症状。结论:疫病"瘥后"理论可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迅速辨证提供指导,为选方用药的加减提供参考。
    • 宋超群; 白晓甜; 刘世林; 南征(指导)
    • 摘要: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分析《大国医:治疗消渴就是打败糖尿病》著作中消渴肾病的遣方用药,探索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的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方法:通过查阅该书,筛选出关于消渴肾病的病案,对病案中的口服方剂进行整理,建立Excel数据库再导入系统中,运用频次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探讨组方规律和辨治经验。结果:筛选出方剂82首,涉及中药117味,总使用频次1547次;常用药物23味,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居多;四气以寒性居多,五味以甘味居多,归经以归肝经者居多;得到常用核心药物组合10组、新处方5个。结论:南征教授将“解毒通络益肾”贯穿于治疗本病的始终,可为今后消渴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李燕红; 李振洁; 杨谦; 植翠崧
    • 摘要: 目的:分析总结李振洁主任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用药特点及经验。方法:收集李振洁主任2016年1月-2019年12月治疗黄褐斑的中药处方共233张,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其治疗黄褐斑的用药特点,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经验。结果:在233张处方中,共使用98味中药,发现25味高频使用中药,以及18对常用药对。结论:李振洁主任治疗黄褐斑的经验为因地制宜,平补为主,寒温并用;紧扣病机,以甘为主,辛苦并进;从肝论治,补中有清,兼顾五脏。
    • 李晓萍; 彭心怡; 郭勇
    • 摘要: 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连续多年位居恶性肿瘤排行榜首位,据统计2015年全国肺癌发病例数约为78.7万,对人民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2]。目前,手术仍是早期肺癌的首选治疗手段[3]。据报道,约有42%肺癌患者术后出现咳嗽,持续时间长,反复难愈,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郭勇教授,浙江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长期致力于肿瘤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临证擅长综合恶性肿瘤现代医学治疗阶段、患者体质、所处环境季节施治,选方用药精简,收效颇佳。本文梳理分析郭老师对肺癌术后咳嗽的诊疗思路,报道如下。
    • 胡香君; 潘俊卿; 殷宏伟; 张从忠; 严张仁
    • 摘要: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国家级名老中医刘巧教授治疗痤疮的诊治规律。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刘巧教授诊治痤疮的门诊病例,运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3.0深入挖掘刘巧教授治疗痤疮病例中的信息。结果:涉及100份病例中,女性患者占70%,男性患者占30%,证型以冲任不调(37例)、脾胃湿热(33例)、肺经风热(28例)为主,100个原始处方中得出核心药物59味,以清热类,归肺、脾、肾、肝经,寒性,苦、甘味药为主。结论:刘巧教授在多年诊疗痤疮的经验中提出“时空辨证观”,认为临床上可根据痤疮患者发病年龄以及皮损部位临证用药。
    • 刘祥; 唐卓然; 齐鑫; 贾子昊; 周悦; 赵海滨
    • 摘要: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赵海滨教授治疗双心疾病的组方规律及用药经验。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赵海滨教授治疗双心疾病的194首处方录入中医辅助传承平台(V2.5)系统,采用关联规则、层次聚类等算法,从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核心组合和潜在新方等多方面进行数据挖掘。结果194首处方共包含148味中药,以温、寒、平味药多见,辛、苦、甘味药较为常用,归经以脾、肺、胃、肝及心经为主,使用频次前三的中药为半夏、茯苓、桂枝。共得到22组药对组合,白术和茯苓的关联度最高,挖掘出22个由3味药组成的核心组合,并得到4首新方组合。结论赵海滨教授治疗双心疾病重视调畅气机,常用理气清热、化痰利水、补益气血、活血通络及安神之法,注重标本兼顾和通补兼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