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用户识别

用户识别

用户识别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9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40521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黑龙江科技信息、设计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一届CCF大数据学术会议、第一届中国业务过程管理大会、第五届中国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学术会议(C=CSCW2006)与第三届全国智能信息网络学术会议(IIN2006)等;用户识别的相关文献由174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京阳、秦预、穆肇骊等。

用户识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40521 占比:99.95%

总计:340683篇

用户识别—发文趋势图

用户识别

-研究学者

  • 王京阳
  • 秦预
  • 穆肇骊
  • 张兴君
  • 樊晓龙
  • 杨延辉
  • 王长年
  • 郑辉
  • 王鹏
  • 李健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薇钠; 卢忠渭; 张坚; 吴俊; 王振东
    • 摘要: 本文结合目前电信诈骗的应用形式和要点,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综合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结合大数据算法强化数据综合侦查和监管等基本措施,通过强化犯罪预警机制,完善电信诈骗取证流程,提升侦查工作的信息处理效率,对此本文针对相关技术的应用及系统设计展开了相关的探讨。
    • 张津; 郭艳光
    • 摘要: 为了提升传统社交网络用户身份识别方法的识别效果,设计并提出基于偏好逻辑的社交网络用户身份识别方法。结合偏好逻辑系统,实现社交网络用户的偏好处理;同时通过种子节点周围的信息,采用逻辑回归模型,与另外一个网络中种子节点周围的节点进行对比,对用户信息属性信息以及周围的环境信息不断识别并建立新的链接;最后将新的匹配用户作为种子节点放置到集合中,随着种子节点的传播,通过迭代获取越来越多的链接,实现社交网络用户身份识别。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率以及较强的实用性。
    • 陶军; 张勇; 唐波; 邵杰; 朱笔挥
    • 摘要: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通过应用本研究,对标学习沪苏浙等省市好经验、好做法,精准智能识别制茶企业用户,以黄山采茶用户的精准识别方法为例,极大的增强了农用电保障力度。
    • 沈佳琪; 周国民
    • 摘要: 针对跨社交网络的同一用户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用户兴趣、写作风格和档案属性的识别方法。通过在这3种不同的特征维度下分别判定用户关系,然后综合判定结果 ,提高同一用户识别准确性。其中,用户兴趣分为静态兴趣和动态兴趣,静态兴趣采用TextRank算法从用户背景信息中提取,动态兴趣则利用主题模型从用户发表的文本内容中挖掘出随时间变化的兴趣点。对于用户写作风格则通过One-Class SVM算法进行识别,最后利用信息熵赋权法比较用户档案属性相似度。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相比,所提算法精确率、召回率均有所提升。
    • 王劲松; 赵述佳; 赵泽宁; 张洪玮
    • 摘要: 分析与研究公有链交易数据及系统用户行为对于保证公有链应用安全至关重要。比特币作为公有链的代表性应用,是一种基于P2P网络的电子现金系统。比特币交易地址具有匿名特征,无法关联到用户真实信息,这使得比特币溯源非常困难。为识别比特币中交易地址间的关联关系,推断出用户真实信息,提出一种基于交易网络的用户识别方法。对比特币区块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解析比特币区块数据中的脚本信息,将比特币原始交易数据处理为更加直观的数据格式。衡量交易输入与输出地址间的相似程度,根据交易地址关联信息识别出比特币匿名地址对应的所有用户。在实验中应用真实的比特币区块数据,利用可视化方式对用户识别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不受交易规则的限制,能对比特币匿名地址进行有效识别,且随着比特币区块数量的增加,识别准确率基本稳定于80%。
    • 海建军
    • 摘要: 阐述网络通信中的信息安全特点,存在的问题,应对的措施,包括加强对通信IP协议的保护、用户识别技术的应用、防范病毒设置防火墙,从而避免计算机受到外部病毒的侵害。
    • 李秋红
    • 摘要: 为减小用户窃电行为对电网运营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窃电巡检能力和识别窃电用户的准确率,提出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BFO-PSO)的前馈神经网络模型用于识别用户窃电行为。以某市近四年的用电数据为基础,通过特征提取,得到四个对窃电行为影响较大的特征作为输入样本,构建基于BFO-PSO算法的前馈神经网络识别模型,利用BFO-PSO计算BP神经网络模型的最优权重值。对比BP神经网络模型、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模型及基于BFO-PSO的BP神经网络模型识别结果发现,基于BFO-PSO的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更好地识别出窃电用户,识别准确率高达94%,训练速度提升了5%,有望广泛应用于窃电用户识别中。
    • 曾雯靓
    •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使用率也在不断提高.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以及其多样性的特征,用户可能同时具有多个社交网络的账号.如果能够识别出同一用户在不同社交网络中的账号,就能够整合出该用户较为全面的信息,从而挖掘出一些隐藏的信息,对于好友推荐、广告推荐、信息扩散的研究也很有帮助.目前用户识别研究主要是基于用户属性的用户识别和基于社交关系的用户识别.随着用户越来越注重个人隐私保护,社交网络的数据获取限制越来越严格,用户识别也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跨社交网络用户识别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整理和归纳了跨社交网络用户识别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 张李轩; 闫坤; 李慧慧; 黄雪梅
    •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安全性的问题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用户识别认证在保证智能手机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MEMS)传感器步态信号持续同调的用户识别的新方法,MEMS传感器信号中的混沌不变量(伪周期性)可以由相空间中的拓扑特征来表示,通过持续同调提取相空间拓扑特征,建立不同用户的持续同调模型.利用持续同调特点,进一步简化持续同调为概率密度,并使用K-L散度度量不同用户模型间的差异,最终利用MEMS传感器信号实现无须用户主动参与的身份认证.为验证持续同调模型,采用十个不同用户,两种运动状态数据,通过仿真完成用户识别,结果表明识别的平均准确率达到95.3%.
    • 卢菁; 王菊钿; 刘丛
    • 摘要: 近年来,许多社交网络平台为保护用户的隐私限制了网络结构获取API的访问频率,这给跨社交网络的用户识别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融合多特征的跨社交网络用户在线识别方法(Multi-feature Cross-social network User Online Recognition method,MCUOR).该方法改进了属性相似度计算方法,设计了动态爬虫策略DYN实现在API限制范围内获取更多有效结构信息,结合好友权重改进了加权Jaccard相似度从而改进了局部结构特征的提取方法,最后利用逻辑回归模型结合属性特征和局部结构特征构建用户识别模型对用户进行跨社交网络用户在线识别.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爬虫策略DYN实现了有限API的优质调配,与其他方法相比MCUOR方法提高了用户识别精确度和召回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