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或医学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科学、科学研究、临床医学、信息产业经济(总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专利文献36353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半月谈、时事资料手册、瞭望等;
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相关文献由48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安远、徐超、晓彤等。
生理学或医学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6353篇
占比:99.77%
总计:36435篇
生理学或医学奖
-研究学者
- 朱安远
- 徐超
- 晓彤
- 朱婧姝
- 郭华珍
- 韩振秋
- 万历
- 于志洪
- 余建斌
- 倪显丽
- 冯凯
- 刘煜
- 单士兵
- 向若兰
- 唐万斌
- 屠呦呦1
- 岳东方
- 崔筝
- 张馨予
- 文仪
- 晓国
- 晓童
- 本刊综合
- 朱夕子
- 朱涵1
- 李军霞
- 李小峰
- 李玉戌
- 杨希
- 温鸿雁
- 潘敬运
- 王世雄
- 王可
- 王渝生
- 王玲
- 申宁馨
- 祖良
- 章静波
- 董晨
- 褚波
- 解莹(汇编)
- 谭衷
- 赵松
- 郭晓强
- 郭燕芬
- 闫小青
- 高惠英
- 龙在宇
-
-
解莹(汇编)
-
-
摘要:
1895年11月,瑞典化学家、企业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写下了他逝世前的最后一份遗嘱。根据遗嘱所述,他的遗产将用于建立一系列奖项,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领域对人类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士。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包括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
-
刘煜
-
-
摘要:
2022年10月3日至10月10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开始颁布奖项,今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来自瑞典的著名生物学家、进化遗传学家Svante Pbo,以表彰其“在已灭绝的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随着该奖项的公布,大众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在生物学这个略带神秘色彩的学科上。
-
-
于志洪
-
-
摘要:
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为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所创立,分设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五种奖。每年12月10日颁奖。菲尔兹奖菲尔兹奖是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要求设立的国际性数学奖项,于1936年首次颁发。每四年奖励2~4名40岁以下的杰出数学家,奖品之一是一枚金质奖章。
-
-
冯凯
-
-
摘要:
合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3个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于北京时间2021年10月4日至6日陆续揭晓。这三大自然科学奖项,很值得回味,对我们理解科学未来也很有启发。今年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从总体上看,体现了一个趋势,回归和坚守,既回归和坚守该奖项的传统,也回归和坚守该奖项的一些基本原则。由于受疫情影响,诺贝尔基金会延续去年的做法,获奖人员在各自国家接受获颁相关奖项,而不是按传统颁奖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典礼,2021年诺贝尔奖的奖金为每个奖项分别1000万瑞典克朗。
-
-
-
-
摘要:
2021年10月,本年度诺贝尔奖获奖者陆续揭晓。今年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奖者戴维·朱利叶斯(David Julius)曾于2006年为《科学美国人》撰稿,介绍了科学家在理解了痛觉机制后,如何使用灭活壬不加氧酶、抑制辣椒素受体、阻断离子通道等方法来消除疼痛。截至2021年,为《科学美国人》撰稿的诺奖得主人数增至168位。
-
-
-
-
摘要: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有着多重身份,他是瑞典工程师、化学家、军工装备制造商,也是硅藻土炸药的发明者,一生都致力于探索未知的领域。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诺贝尔立下遗嘱,用自己的大部分遗产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将基金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作为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的奖金(1968年,增设经济学奖),以此激励在这些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
-
-
-
摘要:
诺贝尔奖根据瑞典的著名化学家、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包括五个奖项: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经济学奖。每年10月,诺贝尔奖委员会就陆续公布奖项得主,授奖仪式则于诺贝尔的逝世日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一百多年来,来自不同领域的顶尖人才获此殊荣,不少科学家在诺贝尔奖获奖史上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
-
-
本刊综合
-
-
摘要:
国庆期间,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开奖周"拉开帷幕。随着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奖项得主相继宣布,都有哪些研究发现将改变世界?10月4日至6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三大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
-
-
-
-
-
摘要: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年,生理学或医学奖不负众望颁发给了3位丙肝病毒斗士,物理学奖连续第二年颁给天体物理学,化学奖则由两位女性科学家包揽。今年的诺奖同往年一样,出现了一些争议。首先便是华人科学家张锋无缘诺贝尔化学奖。与此同时,人们仍在期待中国的下一个诺奖何时到来。诺奖热的背后,到底给我们带来哪些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