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意象

中国意象

中国意象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世界文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专利文献2811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管子学刊、美与时代(下旬刊)、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等; 中国意象的相关文献由7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荻、佘军、刘兴涛等。

中国意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3.10%

专利文献>

论文:2811 占比:96.90%

总计:2901篇

中国意象—发文趋势图

中国意象

-研究学者

  • 王荻
  • 佘军
  • 刘兴涛
  • 刘军
  • 孙志鹏
  • 林诗敏
  • 裔萼
  • 一沐
  • 乔澄澈
  • 何二元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阿婷
    • 摘要: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作品中出现的、却没有言说的、若隐若现的一种表达,意在象中,意在言外。象是一个载体,意是表情达意,能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可称之为意象。在新移民文学影视改编的作品中,有中国特色的意象是代表中国文化内在情结的外向延展,声画的配合使得具有美学特征的中国意象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在意象被赋予符号化的象征后,它便成为影视作品中的亮点。以意象为突破口,抓住意象这个解码器,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视改编作品中体现的中国文化。
    • 林诗敏
    • 摘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经历了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痛苦的中国人》是他创作于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流露出作家的复归倾向:思想上,他改变先前对政治问题的回避态度,回归社会公共事务;创作上,他不再排斥现实书写,回归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倒退,而是富有新意的努力,使现代与传统融合,从而达到作家现实与理想的完美统一。小说中的中国意象不仅是对主人公洛泽生存状态的隐喻,也是他精神动力的来源,帮助他克服内心矛盾并最终实现自我平衡。
    • 林诗敏
    • 摘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经历了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痛苦的中国人》是他创作于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流露出作家的复归倾向:思想上,他改变先前对政治问题的回避态度,回归社会公共事务;创作上,他不再排斥现实书写,回归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倒退,而是富有新意的努力,使现代与传统融合,从而达到作家现实与理想的完美统一.小说中的中国意象不仅是对主人公洛泽生存状态的隐喻,也是他精神动力的来源,帮助他克服内心矛盾并最终实现自我平衡.
    • 甘露
    • 摘要: 《开往中国的慢船》是村上春树创作初期的重要短篇,是明确表现了其创作主张的作品.叙事者"我"站在现实点上,通过"我"对"不确切"记忆中与三个中国人邂逅的回忆,叙述"我"在当时社会环境的"精神幽暗"中对未来希望的探寻.本文从"中国"和"中国人"的意象切入,分析"我"在"迷茫"、"丧失"之中对希望的探求,探究"开往中国的慢船"的象征意义.
    • 黄俊杰
    • 摘要: 本文探讨20世纪上半叶的辜鸿铭、罗素与罗梦册所描写的中国意象及其内容,并比较这三种中国意象之异同,指出:辜鸿铭笔下的"中国"是一种文化的乡愁;罗素笔下的"中国"是一种作为西方文化的对比;罗梦册笔下的"中国"是一种"天下国家",不同于西方历史所见"帝国"或者"族国","天下国家"是未来中国的愿景.三者之同主要体现在:不同程度地将政经社会问题化约为文化问题,并认为文化具有优先性与重要性,呈现某种"文化化约论"的倾向;其次,都强调"中国"之不同于"西方"的"中国性",将"中国"加以理想化,这种思路与同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性"的强调互相呼应;第三,有心美化中国的"过去",以引导"现在"中国的发展,勾勒"未来"中国的蓝图.而最终,这三种中国意象之所以构成"乡愁""对比""愿景"的差异,乃因辜鸿铭与罗素以西方人作为阅读对象,罗梦册的发言对象是中国同胞,尤以他的"中国"论述最扣人心弦,并展现出世界史的宏观视野.
    • 杜心源
    • 摘要: 波德莱尔作品中的中国意象,带有独特的诗意,来自于他现代性体验的极致化.同时,中国意象和其他诗性意象结合在一起,彰显了波氏在现代时间的碎片中重建某种整体秩序的努力.而在中国方面,波氏对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中国新诗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在戴望舒那里体现为对波氏的官能化符号进行的朦胧化和抽象化处理,而在卞之琳那里,则蕴含了现代性的机械时间中个体情感家园的毁灭,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乡土文明的追忆.
    • 黄羽
    • 摘要: 时代在进步,社会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千变万化,现代艺术设计也即将迎来极大的转变,各种设计风格、思想以及类型层出不穷。但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观念仍然贯穿其中,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中国意象和中国元素不断被搬上舞台,成为了设计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设计的本质是在保留中国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少不了有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传统美学在意象和元素两个方面产生的影响的探究,更好地加深了对于当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的理解。
    • 刘兴涛
    • 摘要: 我国的表现性油画不仅具有传统的意象审美精神,还具有西方表现主义的特点,蕴藏了两者互相交融的重要内涵。本文对中国表现性油画的语言特征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并且将实际创作教学路径作为核心研究目标,希望能够确立我国表现性油画的创作教学目标,为我国的表现性油画发展奠定稳固基础。
    • 黄馨文
    • 摘要: 《王佛脱险记》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创作的奇幻故事,讲述了一位中国老画家在自己的画中脱身的经历。根据兹维坦·托多罗夫对奇幻故事的界定,超自然事件引发读者的“犹疑”是其最突出的特征。《王佛脱险记》中引发读者“犹疑”的中国意象是一个没有明确所指的能指,它指向的不仅仅是西方世界眼中的中国,更是西方自身的反映,同时也体现着消费主义世界中全人类思想的一种联系和共性。由此,本文将尝试从三个层面解释“犹疑”产生的原因:表面上异国情调的中国、东方故事里的西方,以及反讽中的全人类,并试图探究这三个层次的“犹疑”包含的深层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