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区
生态城区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环境保护管理、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63302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房地产导刊、城市管理与科技、国土绿化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十二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第二届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高峰论坛、2015年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等;生态城区的相关文献由269位作者贡献,包括叶凌、孙桦、李宝鑫等。
生态城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3302篇
占比:99.68%
总计:63507篇
生态城区
-研究学者
- 叶凌
- 孙桦
- 李宝鑫
- 韩明勇
- 韩继红
- 高月霞
- 庞乃杰
- 张改景
- 张鑫龙
- 王清勤
- 袁雯
- 许丽华
- 赵由才
- 魏慧娇
- LI Bao-xin
- 俞琼
- 李迅
- 杨京钟
- 杨天翔
- 林丽霞
- 江一舟
- 汪小辉
- 王瑜
- 蒋宏杰
- 金运成
- 雒婉
- April T.P.HAO
- CAI Xuhua
- CHEN Danliang
- DONG Yin
- Edison Z.D.ZHANG
- Edward SHEN
- FANG Ke
- HAN Jie
- Han Ming yong
- Han Mingyong
- Hu Yadi
- LI Shuyun
- LI Xu-dong
- LIU Lianlian
- LU Wei
- Ma Xianrui
- Pei Zhichao
- QI Mengnan
- Qianning ZHANG
- Ren Hong
- WANG Bin
- WANG Liang-liang
- WANG Yanxia
- Wang Dengyun
-
-
-
-
摘要:
近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健康养老建筑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审查会顺利召开。该标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编。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施敬林教授、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分会副秘书长朱荣鑫、仇丽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顾问总工曾捷、设计一院院长曾宇、副院长裴智超,以及23家参编单位参加了会议。会议成立了以赵锂教授级高工为组长,周燕珉教授为副组长,焦舰、赵颖、李本强、肖伟、贺静共7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
-
-
赵力
-
-
摘要:
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分会自2015年成立以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联合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行业工程建设领域各方面力量,团结和组织全国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行业标准化工作者,积极开展工程建设标准化活动。截至2022年5月,分会共归口管理296部协会标准。
-
-
-
丁宏飞
-
-
摘要:
为了解绿色交通理念在生态城区交通规划中的应用,论文对绿色交通理念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绿色交通理念在生态城区交通规划中的应用调查分析,得出:推进绿色交通理念是指导综合交通规划的需要,也是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与满足民众个性化出行诉求的需要。规划人员应主动利用绿色交通理念,打造集公共交通、慢行系统、停车设施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
-
-
吴爱丹
-
-
摘要:
在广州科技创新布局下,"一区三城多点"成为支撑广州未来创新的重要格局。增城恰好处于广深科创走廊的起点,同时作为广州三大产业集群之一,是广州最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鸟瞰整个广州,增城在其中占据着多个特殊的地位:广州向东南、东北两轴发展的交点、客家文化与广府文化的交汇、广州东部重要产业基地、广州东进的重要板块、全国领先的人口持续流入地区……
-
-
詹缅璇
-
-
摘要:
以"湾区生活圈,乐业新增城"为题,六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企业代表和专家们携手进入互动环节,共同探讨如何抢抓大湾区发展中的"增城机遇"!大咖们一致认为,正是增城生态宜人、交通便捷、营商环境开放等种种优势吸引了众多企业、人才落户,让投资者、居住者相得中、留得下、待得久,未来潜力不可低估。
-
-
何兴
-
-
摘要:
城区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它不仅是生态保护研究的热点,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关键.本文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南起步区的规划建设为例,通过大量的现场调研和资料分析,对该城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进行了评估,根据建设情况总结出三条特色举措:建立水陆生态廊道、打造100%海绵城市、实现雨洪蓄调.总体上从城市规划和空间布局的角度出发,以城市中的城区为尺度,对未来我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案例参考.
-
-
杨天翔
-
-
摘要:
道路绿视率的溢出效应已被广泛认可,对生态城区整合设计具有特殊价值.在深度学习、网络数据源等新技术框架下,探索适用的定标准则和指标导则很有必要.本文基于百度静态图API检索和Semantic Segmentation V1.0软件计算,提出1种高稳定、易伸缩、广适用的道路绿视率测算方法,并以上海新江湾城为例探究生态城区相关指标.由垂直面视角、视线设定3种基本情景并引入加权平均情景,在不同双向车道数下分别得出道路绿视率统计指标和推荐值,为对应测算规则下的生态城区道路绿视率提供对标依据.在案例数据和测算方法可借鉴前提下,结论可为同类生态城区建设提供参考.
-
-
江一舟
-
-
摘要:
绿色生态建设指标体系是反映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依据。以山东省济南市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为对象,结合先行区自身特征,建立一套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地域特色、高点定位的指标体系。先行区绿色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包含3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和40项三级指标。同时,对先行区绿色生态建设提出了实施建议。
-
-
殷凤军
-
-
摘要:
随着绿色、高效发展理念的提出,生态城区的交通规划面临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鉴于此,在分析指标体系和交通规划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并量化一套生态城区绿色交通规划指标体系,提出绿色交通规划实施的三种模式,设计模式选择指标体系,建立基于多属性群决策的规划实施路径选择模型,进一步结合南京南部新城实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论可为推进生态城区绿色交通规划与实施提供参考借鉴.
-
-
胡鹏宇
- 《2017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 2017年
-
摘要:
近年来,各省市对国家绿色生态城区申报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为了更好规范绿色生态城区的申报工作,2015年国家出台了第一部绿色生态城区的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该标准将绿色交通作为九大评价板块之一并构建了绿色交通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绿色交通的理念内涵、模式框架以及生态城市评价指标的案例研究对国家绿色生态城区绿色交通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并提出修补性的优化建议.
-
-
-
Zha Xiang;
查翔;
Zhu Wenyun;
朱文运;
Wang Dengyun;
王登云
- 《第十二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 2016年
-
摘要:
江苏省绿色生态城区经过5年的实践,已经覆盖了全省13个地级市.绿色生态城区范围广、数量多,此外,其具有创建内容多,参与部门多,责任主体多等特点,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大数据的需求.为了解决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与管理手段滞后之间的矛盾,江苏省研究以信息化手段来加强绿色生态城区的管理.本文从绿色生态城区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入手,分析了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框架结构,介绍了平台开发的各项子系统,为解决江苏省乃至全国绿色生态城区的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关经验.平台围绕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运营管理,实现了全网运行的一体化服务与监管,并基于构建的数据资源中心对绿色生态城区成果进行全方位、多元化展示,同时实现了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期与运营期的全过程评价,由服务与监管子系统、成果与展示子系统和评价与决策子系统组成。
-
-
Han Mingyong;
韩明勇;
Yin Bo;
尹波;
Zhou Haizhu;
周海珠;
Wei Huijiao;
魏慧娇
- 《第十二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研究了在"低碳、绿色"大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低碳设计策略,研究低碳生态城区进行城市设计可采用的方法.城市中大多数的公共空间都是以某一单一的功能设置,整个城市的空间整体连续性非常重要。低碳城区设计过程中,城市自然生态基底是联合城市空间,延续城市肌理的重要元素。如步行道路、城区公共绿化、道路防护绿地等组合成了联系城市不同公共空间,整合城市肌理的重要通道。由于城市区划和规划划分,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了大量的城市空间“边角料”,这些残余空间造成城市空间资源的很大浪费。对于这种消极空间,应充分利用,使城市空间化整为零。在低碳生态城区建设中应鼓励用消极空间建设公共空间,尽量提高公共空间在城市肌理重点的“密度”。在实际街道空间设计中,注重街道空间的人性化设施设计和特色文化设计。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良好的室外空间环境为行人提供更好的舒适环境,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可利用高科技技术,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分析,如风环境、日照环境分析,同时也对规划结果进行必要的影响预测与优化。
-
-
-
-
-
QI Mengnan;
齐梦楠
- 《第十一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主要梳理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及新加坡再生水管理与利用方面的一些经验,通过与我国的实际经验相比较,发现我国的不足之处,进而针对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规划提出一些借鉴,要优化城市用地,加强各方管理,因地制宜,合理建设污水厂及配套管网,鼓励公众参与。
-
-
Ren Hong;
任宏;
Wang Runyuan;
王润源;
Ma Xianrui;
马先睿
- 《2017中国工程管理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探索与实践背景下,绿色生态城区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结构模式,其中绿色建筑在建筑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变和未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但当前绿色生态城区中的绿色建筑星级比例目标确定缺乏相应的标准与科学依据.为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建立完善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的技术标准体系,以绿色建筑空间布局为核心,使用地块潜力评价法对绿色建筑分布地块进行评价,通过“四因子”法对高星级潜力地块进行校验,建立绿色建筑星级比例测算体系,对GM新区绿色建筑比例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通过定量分析地块潜力,可以科学合理地测算绿色建筑星级比例,为生态城区的建设与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该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为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提供技术支撑,体系完善后可在全国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中进行推广,成为全国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区的借鉴范本.
-
-
Han Ming yong;
韩明勇
- 《第九届既有建筑改造技术交流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随着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快速发展,城区运营过程中问题也逐渐浮现,如生态城区中部分既有居住区内道路透水性较差,绿化率低,排水配套设施较其他新建区域滞后,导致城区排水不畅、内涝、径流污染等问题.目前我国对于既有区域低冲击化改造研究刚刚起步,技术不成体系.本文通过分析适宜生态城区内既有居住区道路与广场低冲击化改造的技术措施,积累既有区域低冲击化改造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