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实际

中国实际

中国实际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41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0篇、专利文献4798篇;相关期刊277种,包括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求实、理论导刊等; 中国实际的相关文献由401位作者贡献,包括沈宝祥、陶德麟、李合敏等。

中国实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0 占比:7.87%

专利文献>

论文:4798 占比:92.13%

总计:5208篇

中国实际—发文趋势图

中国实际

-研究学者

  • 沈宝祥
  • 陶德麟
  • 李合敏
  • 梅荣政
  • 田心铭
  • 阎治才
  • 阎长贵
  • 丁素
  • 于怀彬
  • 何克祥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福前
    • 摘要: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为中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提供具体的路线图;中国的国情特殊且复杂,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没有也不可能给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马克思主义必须联系中国实际、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有生命力,才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先后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胜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其制胜法宝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 薛庆超
    • 摘要: 统一战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时期酝酿、形成,并不断发展深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创建民主的联合战线,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战胜强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赢得革命胜利。历史证明,能否正确认识、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直接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深入研究中国革命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与统一战线的丰富经验,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长远的现实意义。
    • 任平
    • 摘要: 开辟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需要在前提反思和现实关注上进一步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出场的理论根据。近年来,学界展开了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提性反思,主要聚焦于三个根基问题的追问。一是肯定向度追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历史性、否定的辩证法与政治哲学崇尚的肯定性、规范性向度能否兼容一致?或者说,肯定向度、规范向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何以可能?二是价值维度或规范维度追问:唯物史观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何以必然包容包括政治哲学内在的价值维度进而呈现规范维度?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国化可能性的追问:从唯物史观原则高度,选择从何种中国实际出发去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中国逻辑?这三个追问集中体现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建构的理论前提反思,需要我们以方法论自觉从根基处加以解答。在事物存在根本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支撑着质性持续的肯定性向度必然成为辩证法的内在规定,而维护新生事物的质的规定的肯定性向度和规范性向度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主要指向。研究和把握当代中国差异性社会的正义原则,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国化的主要使命之一。
    • 李晓
    • 摘要: "两个结合",是不能割裂的整体、无法剥离的实存,代表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境界.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都包含着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同频共振、同步共进.其所以能够做到"两个结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和精髓有许多契合点和相通之处.
    • 郑舒哲
    • 摘要: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它来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继承。鉴于“实事求是”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文章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三个层面阐述了“实事求是”思想的内在逻辑,为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宝库提供了有益借鉴。
    • 丁元竹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对广大社会学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中国社会学之产生应运于百年前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寻求前途命运的苦苦求索,其发展应运于百年后中国越来越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需要.社会学只有服务于中国社会发展,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才会有光明的前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社会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任重道远.
    • DENG Jian-peng
    • 摘要: 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编纂民法典的决策,得到民法学家的热情回应.不过,由民法典编纂的核心议题——财产制度为主要视角可知,当前民法典编纂存在限制性客观条件,特别是计划经济残余因素对土地等重大问题的负面影响,对编纂划时代的民法典造成障碍.学者的法典化理想同历史上的“法律万能主义”类似,在现实中存在困境.为完成民法典编纂,学者的研究积累有待提高.民法学家与立法部门强调法典的民族性,但在立法实践中学者却由“中西会通”的愿景转变为“比较立法”的现实.因此,对当下民法典编纂热,我们特别需要冷静思考,重视处理上述问题,使民法典最终契合中国实际、有效回应本国重大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