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跳
环跳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专利文献17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吉林中医药、内蒙古中医药等;
环跳的相关文献由240位作者贡献,包括曹蔚鸿、王安祥、王瑞辉等。
环跳
-研究学者
- 曹蔚鸿
- 王安祥
- 王瑞辉
- 管文丽
- 许凯
- 赵允涛
- 赵克蕊
- 陆萍
- 陈冠卿
- 陈波
- 陈洪波
- 陈洪涛
- 高学全
- D.西夫科夫
- I.埃莫莱夫
- 严红
- 乔彦生
- 于晓原
- 于铁柱
- 代军胜
- 伊智雄
- 伍绍中
- 何金石
- 何青璇
- 侯文光
- 修建东
- 凌华
- 刘保红
- 刘倩
- 刘刚
- 刘国建
- 刘婷
- 刘子祥
- 刘学梅
- 刘惠
- 刘日光
- 刘昌幹
- 刘本立
- 刘玉璞
- 刘跃梅
- 刘雯雯
- 卓雪茂
- 叶加因
- 吉联国
- 向建武
- 吕周焕
- 吕帆
- 吕玉娥
- 吴勋仓
- 吴基厚
-
-
刘惠;
徐东升;
陈虹;
王莹莹;
杨金生
-
-
摘要:
目的:通过使用免疫组化和共聚焦技术研究拔罐对环跳穴区皮肤组织肥大细胞(Mast Cell)、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及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的影响.方法:选取10只健康SD大鼠,剃除双后肢环跳穴区毛发,充分暴露穴区皮肤组织,在左侧环跳穴进行拔罐干预,拔罐后即刻灌流,并分别取正常大鼠和拔罐大鼠左侧穴区皮肤组织,长宽均为1 cm.使用25%高渗糖脱水后用恒冷箱切片机制成20μm厚的组织切片,然后分别用Mast Cell、NPY、5-HT抗体进行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拔罐组大鼠环跳穴区皮肤组织表皮层明显增厚,且结构不清,真皮及皮下组织血管扩张挤压变形,Mast Cell、NPY、5-HT阳性表达明显增强.Mast Cell和5-HT在表皮和真皮内靠近血管和毛囊聚集,在皮下组织中大量散在分布围绕血管形成不连续的细胞带.NPY神经纤维在真皮及皮下组织的分布以串珠形式为主,在真皮下层绕血管毛囊汇聚明显.使用荧光显微镜分别在10倍镜下对5-HT和Mast Cell阳性细胞进行计数,在20倍显微镜下NPY阳性表达纤维的长度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拔罐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罐能够使环跳穴区皮肤组织中Mast Cell、NPY、5-HT的表达上调,这些神经活性物质的释放可能激活相关信号传递通路而实现拔罐的效果.
-
-
刘玉璞;
邵水金;
国海东
-
-
摘要:
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y,PNI)后损伤神经和血清中miR-21表达发生变化,外泌体是miRNA的重要载体,电针可促进PNI后修复,故本课题深入探讨电针是否通过调控外泌体介导的miR-21传递参与电针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修复。通过制备离断性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模型,电针“环跳”“足三里”治疗7d后使用超速离心法提取血清中外泌体,经透射电镜和蛋白印迹检测CD9、CD63的表达对外泌体进行鉴定;通过外泌体miRNA提取试剂盒从血清外泌体中提取RNA,经qRT-PCR检测外泌体和损伤神经中miR-21的含量;CD63-GFP在坐骨神经标记外泌体,行NF200和GFP染色后共聚焦显微镜分析外泌体由SC向轴突的转移和内化。
-
-
吕玉娥;
段永峰
-
-
摘要:
目的通过观测吕景山对穴后溪-环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SD大鼠免疫炎症机制中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以证实对穴后溪-环跳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免疫炎症机制的作用。方法本实验选取新型腰椎间盘突出症SD大鼠模型作为实验对象,选用吕景山对穴“后溪-环跳”作为治疗穴位,采用普通针刺的治疗方法,观测针刺吕景山对穴后溪-环跳组、后溪组、环跳组和环跳-阳陵泉组前后大鼠免疫炎症机制中血浆IL-6、NO、PGE2含量的变化。结果吕景山对穴后溪-环跳组较后溪组、环跳组和环跳-阳陵泉组大鼠血浆IL-6、NO、PGE2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针刺吕景山对穴后溪-环跳的镇痛效果比单用后溪或者环跳,以及吕景山对穴环跳-阳陵泉的疗效要更好;针刺吕景山对穴后溪-环跳能够显著降低大鼠血浆IL-6、NO、PGE2的含量;针刺吕景山对穴后溪-环跳是通过降低IL-6、NO、PGE2的含量来达到调节腰椎间盘突出症免疫炎症机制,缓解疼痛的目的。
-
-
-
何青璇;
潘斯腾;
陈怡然;
马铁明
-
-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腰(L)4-L5脊髓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表达的影响,比较不同频率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后炎性反应、神经修复的影响和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低频组、高频组,每组12只.采用坐骨神经钳夹损伤大鼠模型.低频组、高频组针刺"环跳"穴,并分别给予2 Hz、100 Hz不同频率的电针干预,留针15 min,1次/d,连续14 d.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HE染色法观察坐骨神经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坐骨神经中IL-1β、IL-6、TNF-α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中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SFI显著下降(P<0.01);HE染色显示模型组神经纤维排列紊乱,雪旺细胞增多、肿胀,轴突、髓鞘崩解;坐骨神经中IL-1β、IL-6、TNF-α阳性表达显著增加(P<0.05);脊髓NF-κ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组、高频组SFI显著升高(P<0.01),低频组较高频组升高更显著(P<0.01);HE染色显示神经纤维数量增多、排列紊乱程度减轻,雪旺细胞减少,并且上述病理改善程度低频组优于高频组;坐骨神经中IL-1β、IL-6、TNF-α阳性表达显著减少(P<0.05);脊髓中NF-κB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低频组坐骨神经中IL-1β、IL-6、TNF-α阳性表达及脊髓中NF-κB蛋白表达较高频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以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电针刺激"环跳"穴能有效抑制炎性反应和NF-κB蛋白表达,减少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分泌,修复受损坐骨神经,并且低频电针优于高频电针.
-
-
王权亮;
高根建;
杨勇
-
-
摘要:
目的:观察搓飞针刺手法治疗前后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以及相关急性炎性因子变化,探讨搓飞针刺手法治疗疗效和相关机制.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常规针刺治疗为对照组60例,给予搓飞针刺手法为研究组60例,治疗期前后统计各项评分,腿痛视觉模拟(VAS-LP)评分为主要的指标,另外还包括腰痛视觉模拟(VAS-LP)评分较基线期的变化值、临床中VAS评分含腿痛和腰痛评分变化,腰背部疼痛的Likert患者自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和JOA评分等进行评判.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SF-36)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搓飞针刺的两组患者年龄以及在性别例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0.0%,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具有较好的改善患者疼痛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腿痛和腰痛VAS评分较基线变化值、ODI临床问卷评分、腰痛的Likert评分、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JOA评分,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血清单核细胞记录趋化因子(MCP-CCL2)的浓度,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搓飞针刺手法治疗对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明显降低急性疼痛相关的趋化因子MCP-CCL2的水平,值得临床应用.
-
-
李牧洋;
王婷婷;
陈波;
李柠岑;
卓雪茂;
邢立莹;
陈泽林
-
-
摘要:
目的:探讨电针不同状态大鼠对血清外泌体(Exosomes)表达的影响.方法:正常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电针1 d组、电针5 d组,每组4只.正常Wistar大鼠右后足足底注射完全弗式佐剂0.1ml/只复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分盐水组、模型、模型针刺组,模型针刺组给予1 d、5 d、10 d、20 d四个不同时间点的治疗,每个时间点每组4只.取大鼠腹主动脉血液,离心取血清,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状态(正常、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中Exosomes的含量,观察针刺对不同状态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清Exosomes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针刺正常大鼠促有促进血清外泌体的释放的趋势,针刺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在炎症急性期,电针有抑制血清Exosomes的释放的趋势,炎症后期,电针有促进血清Exosomes释放的趋势.结论:针刺不同时期模型大鼠,血清Exosomes表达不同,可能与不同炎症时期外泌体所包含的活性成分不同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
-
李卓荣;
刘本立;
梁慧;
林海波
-
-
摘要:
目的:观察“刘氏环五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共纳入146例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环五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73例,在接受基础治疗的同时,常规针刺组予针刺患侧以“环跳穴”为核心的常用穴位;环五针组针刺患侧以“新环跳穴”为核心的5个组合穴位,疗程均为10天.疗效评价标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与改良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法(JOA).结果:环五针组总改善率95.8%,常规针刺组总改善率83.6%,两组比较环五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环五针组VAS评分、PRI评分均较常规针刺组低,而JOA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五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2%,而常规针刺组为2.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刘氏环五针”可有效缓解坐骨神经痛,且优于常规针刺疗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
-
-
赵志恒;
刘保红;
徐家淳;
焦召华;
李岩
-
-
摘要:
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症,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强调"治腰先治肾",在此基础上,贺老亦善于单用人中、养老、环跳、伏兔等穴,治疗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引起的腰腿痛.临证取穴异于常法,文章将从穴性原理、定位取穴及刺法、典型病例等方面介绍贺老治疗腰腿痛的经验用穴.
-
-
蔺耐荣;
黄银兰;
李洋洋;
薛小卫;
刘倩
-
-
摘要:
目的通过对古代医籍中环跳、手三里、外关穴主治病症文献归纳整理,总结环跳、手三里、外关三穴位的主治病症。方法应用计算机及手工检索,从《中华医典》中73种古籍检出环跳、手三里、外关穴主治病症的相关条文,分为单穴和多穴配伍治疗病症两大类;并用Microsoft excel数据库对其单穴及多穴配伍治疗病症进行频数统计。结果环跳针灸适宜病症共21种,手三里共21种,外关共40种。结论环跳、手三里、外关穴的主治病症在古代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在现代临床上也应运广泛,基于本次文献研究,以期在临床上能对环跳、手三里、外关穴的应运起到相应的指导和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