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苞叶
玉米苞叶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65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中国医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7913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吉林农业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等;玉米苞叶的相关文献由340位作者贡献,包括崔震海、彭程、彭荣淮等。
玉米苞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7913篇
占比:99.90%
总计:98015篇
玉米苞叶
-研究学者
- 崔震海
- 彭程
- 彭荣淮
- 甄艳军
- 葛良成
- 侯建明
- 周蓉
- 周鸿立
- 夏嫒嫒
- 王淄
- 贺岩
- 丁晓猛
- 严涛海
- 刘丽芳
- 姜秀娟
- 宋健
- 张扬
- 张蜓
- 朱孝胜
- 杨明霞
- 解福祥
- 郑亚军
- 刘慧
- 刘洋
- 叶存玲
- 周静静
- 宋凤斌
- 张艳
- 朱方
- 李文彬
- 杨秀东
- 王敬朝
- 王晓婷
- 王治科
- 王远飞
- 甄彦君
- 赵艳娇
- 高立鹏
- 于晓波
- 付敏良
- 俞子俊
- 刘军茹
- 刘胜群
- 刘芳
- 刘郁
- 卢宏宇
- 卢铎
- 吴耀明
- 周晓红
- 周曙光
-
-
付爽;
殷子懿;
陈宇;
许婉容;
陈昊祥;
李爱阳
-
-
摘要:
通过玉米苞叶改性壳聚糖制备了复合吸附剂,并对Cu^(2+)进行了吸附。研究吸附剂用量、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对Cu^(2+)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复合吸附剂的比表面积为94.13 m^(2)/g,平均孔隙大小为4.46 nm,较改性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最佳吸附条件为:吸附剂用量1.0 g、吸附温度50°C、吸附时间60 min,Cu^(2+)去除率达97%以上;改性壳聚糖与壳聚糖相比,Cu^(2+)去除率大大提高,表明利用玉米苞叶改性壳聚糖制备的复合吸附剂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
-
肖艳;
莫琪;
王希越;
黎怡杉;
黄丽婕
-
-
摘要:
目的:研究制备一种用于包装食物,防止食物变质以及使用起来对人体健康无害,可广泛应用于果蔬、肉制品、糕点以及快餐等各类食品的包装纸膜。方法:以玉米苞叶为原料,采用绿色环保的酶-化学结合法,制备膳食纤维,再加入蜂蜡,成膜剂和甘油制备得到一种可食性包装纸膜,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对薄膜进行表征分析。结果:制得的膳食纤维得率为52.74%。当膳食纤维与蒸馏水料液比为1:40,CMC:海藻酸钠质量比为1:2,成膜剂添加量3%,蜂蜡添加量1.5%,甘油添加量2.5%时薄膜的性能最好。结论:该产品容易制备,使用起来卫生安全,具有优良的弹性和强度,以及明显的阻隔性。
-
-
芮怀瑾;
刘郁;
白云;
燕传勇;
张锋;
周颖;
聂锦涛
-
-
摘要:
为了拓宽玉米苞叶高附加值利用途径,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玉米苞叶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并以维E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为对照,分析了纯化过的玉米苞叶黄酮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玉米苞叶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500 W,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温度70 °C,提取剂乙醇体积分数60%.在此条件下玉米苞叶黄酮得率为1.083%.经过D101型大孔树脂纯化后,玉米苞叶黄酮的纯度提高了1.779倍,玉米苞叶黄酮的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和还原能力优于维E,与BHT相似.因此,玉米苞叶黄酮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推广应用.
-
-
邱雪;
柯思;
冯亚星;
于明杰;
陈奇龙;
唐万侠
-
-
摘要:
利用硅胶柱色谱(CC)和薄层色谱(TLC)对玉米苞叶正己烷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结果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1,2和3).经1H NMR,13C NMR,COSY,HMQC,HMBC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1为2-环己醇-13-甲基-24烷酸,化合物2为麦角甾醇,化合物3为β-谷甾醇.初步确定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
陈美玉;
孙润军;
夏斌斌;
王珊;
何彩婷
-
-
摘要:
为了提高废弃玉米苞叶的再利用率,降低育果袋的生产成本,该研究采用碱煮法将玉米苞叶脱胶后提取玉米苞叶纤维,运用湿法成网技术将(5±0.5)mm的玉米苞叶纤维与废旧书本纸屑按1.5:1的配比快速成型制备了育果袋材料样品,并对其和市场具有代表性的5种育果袋的透气、保温、遮光性能以及水份管理能力等相关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与市场参比样品相比,所制备的材料具有优良的套袋相关性能,其透气率和透气量分别达到了73.5 mm/s和173.7 L/m2·s;热量损失仅为265 kJ/h;可见光和紫外光范围内透过率分别为0.4%和0.09%;不仅如此,所制备的材料在30 min内芯吸高度达到了31 mm,平均湿蒸发速率为0.1165 g/h,保水性能明显优于市场葡萄专用育果袋样品.
-
-
芮怀瑾;
刘郁;
白云;
燕传勇;
张锋;
周颖;
聂锦涛
-
-
摘要:
为了拓宽玉米苞叶高附加值利用途径,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玉米苞叶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并以维E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为对照,分析了纯化过的玉米苞叶黄酮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玉米苞叶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500 W,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温度70°C,提取剂乙醇体积分数60%。在此条件下玉米苞叶黄酮得率为1.083%。经过D101型大孔树脂纯化后,玉米苞叶黄酮的纯度提高了1.779倍,玉米苞叶黄酮的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和还原能力优于维E,与BHT相似。因此,玉米苞叶黄酮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推广应用。
-
-
王远飞;
王丽凯;
崔伟博;
周静静;
王治科;
叶存玲
-
-
摘要:
农业废弃物玉米苞叶组织构造紧密,柔韧性好,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基团活性吸附位点.本文以玉米苞叶作为萃取相,建立了薄膜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TFME-HPLC)分析水样和红酒中的苏丹红I和苏丹红Ⅱ.优化了影响萃取效率的主要因素.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苏丹红I和苏丹红Ⅱ分别在20~500μg·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0,检出限分别为1.9μg·L-1和1.3μg·L-1.该方法应用于水和红酒样品苏丹红染料的分析,回收率在84.61% ~102.48%之间.结果表明,该TFME方法简单、绿色,适用于水样和红酒中苏丹红Ⅰ和苏丹红Ⅱ的检测分析.
-
-
覃香香;
周玉恒;
陈海珊;
王磊;
蔡爱华;
韦逸飞;
姜瑞涛
-
-
摘要:
为了给玉米苞叶工业化生产木聚糖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本研究以玉米苞叶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RSM)对玉米苞叶木聚糖碱法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选择碱浓度、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作为考察因素,以玉米苞叶木聚糖提取率作为评价指标,考察3个不同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玉米苞叶木聚糖提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苞叶木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钠浓度9.2%(M/V)、提取温度93.0°C、提取时间13.0 h;在此工艺参数条件下提取3批玉米苞叶,获得的木聚糖平均提取率为(15.8±1.2)%(n=3),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回归模型预测提取率(16.0%)基本一致.
-
-
周曙光;
甄丹丹;
陈明伟;
丘琴;
甄汉深
-
-
摘要:
目的:建立玉米苞叶HPLC指纹图谱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phenomenon C18(5 μm,4.6 mm×250 mm)色谱柱,检测波长280 nm,柱温25°C,进样量20μl,流速0.8 ml/min,以乙腈-0.1%冰醋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采用相似度软件对色谱峰数据进行评价,建立了玉米苞叶HPLC指纹图谱.结果:各批次玉米苞叶的整体图谱基本一致,确定了8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在0.8以上.结论:HPLC特征指纹图谱能够有效评价玉米苞叶,可作为其质量的评价方法,为完善其质量标准提供实验依据.
-
-
-
宋凤斌;
徐洪文
- 《第十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在研究和了解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玉米苞叶的形态结构特性、生理功能特性及其营养价值的确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简要概述,特别是对玉米苞叶光合特性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同时,展望了玉米苞叶的研究趋势,以期为今后深入开展玉米苞叶的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