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犯罪人格

犯罪人格

犯罪人格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80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95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社会心理科学、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年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警学研讨会等;犯罪人格的相关文献由97位作者贡献,包括凌辉、孙昌军、李玫瑾等。

犯罪人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13.7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495 占比:86.09%

总计:575篇

犯罪人格—发文趋势图

犯罪人格

-研究学者

  • 凌辉
  • 孙昌军
  • 李玫瑾
  • 罗开卷
  • 吴鹏
  • 周国平
  • 孙成良
  • 孟凡亮
  • 张惠华
  • 张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黄明儒; 张继
    • 摘要: 学界对犯罪记录作为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的最大障碍并无疑问,但对其是否应当被消灭则存在较大争议。这是因为在事实论与规范论上混淆了犯罪记录与其衍生的“标签效应”。从事实论讲,犯罪记录是不能被消灭的;但从规范论讲,“标签效应”是可以被消解的。与其说是犯罪记录,毋宁说是其衍生的“标签效应”阻碍了涉罪未成年人再社会化的进程。去标签化与再社会化成为涉罪未成年人最有效的救赎路径:规范性路径以构建犯罪前科有条件消灭制度为主、设定未成年人期待隐私权保护为辅展开;非规范性路径由家庭治疗、学校教化以及社区矫正“三位一体”构成。两种路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旨在去除“标签效应”以促进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
    • 张芷
    • 摘要: 在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各类民间矛盾纠纷随之而来,"民转刑"命案成为当前最主要的命案类型.只有分析这类案件的发生机制,才能对其进行有效防控.犯罪生成论认为,犯罪的发生是犯罪人实施的侵害行为和其他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对于解释"民转刑"命案的生成机制具有适用性.在犯罪生成论视角下,通过对H市2016年至2019年间144起"民转刑"命案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犯罪人动机、性格等人格特征,客观条件、纠纷事由和被害人过错等罪前情境,以及相对宽松的社会反应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民转刑"命案的发生.了解该机制的机理,能够为制定"民转刑"命案防控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 张芷
    • 摘要: 在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各类民间矛盾纠纷随之而来,“民转刑”命案成为当前最主要的命案类型。只有分析这类案件的发生机制,才能对其进行有效防控。犯罪生成论认为,犯罪的发生是犯罪人实施的侵害行为和其他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对于解释“民转刑”命案的生成机制具有适用性。在犯罪生成论视角下,通过对H市2016年至2019年间144起“民转刑”命案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犯罪人动机、性格等人格特征,客观条件、纠纷事由和被害人过错等罪前情境,以及相对宽松的社会反应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民转刑”命案的发生。了解该机制的机理,能够为制定“民转刑”命案防控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 刘佳秋子
    • 摘要: 人格刑法论以犯罪人的人格要素为中心展开的一项理论研究,是为弥补当下行为刑法和行为人刑法实行过度单一化的缺陷.这种弥补在实践运用中已经初步体现其成效,以量刑活动中的运用最为显著.犯罪人格作为刑罚裁量依据已经有多国立法并实施,我国在人格刑法论的影响下,也首先在少年司法领域进行犯罪人格作为量刑依据的运用,对未成年被告人开展人格调查制度.将人格引入量刑活动无疑是对现有量刑制度的一项重大转变,是推动实现刑罚个别化、解决行为刑法危机的关键举措.
    • 王国祥; 林安民
    • 摘要: 未成年人犯罪近两年数量增加,并且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趋势.而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因素的关系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中家庭教养与未成年人犯罪联系紧密.以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与亲子关系量表为基础,分出专制型家庭、溺爱型家庭、冷漠型家庭与矛盾型家庭四类不良家庭教养方式.从家庭教养与其他因素对犯罪人格形成的影响两方面入手,综合分析这四类家庭教养角度下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差异.为防治这四类家庭教养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可以通过促进家庭教育立法、实行家庭监督问责制度、加强对监护人的法治教育和加强政府、学校对未成年人家庭的关注的对策,更有针对性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 叶斌宇
    • 摘要: 司法实务中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的犯罪刑案引起理论界的重视;对该类患者犯罪如何进行刑事归责,是中外法律界的争议焦点.本文认为,对该类患者刑事责任的认定,可予"三步法"分析:首先鉴定嫌疑人是否诈病;其次要识别其实行犯罪行为时的犯罪人格;最后,据主人格对犯罪人格控制力的有无和强弱,以细分和认定不同的刑事责任程度.
    • 李贵强
    • 摘要: 人格是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不断增加从而逐渐形成主观价值观和处事的态度.人格的发展影响因素较多,在形成过程中个体的认知、需求以及环境都会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较多的影响.人格具有区别性、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性的几个特点,在刑法的量刑中充分考虑罪犯的人格特点,从更加公平、公正、理性的特点进行量刑配置,有利于提高我国刑法公正性,维护我国刑法地位,课题研究由此出发,深入探讨刑法中犯罪人格与量刑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刑法的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 宗来
    • 摘要: [裁判要旨】减刑制度的本质在于激励罪犯自觉接受刑罚改造并进而不断消减其自身再犯罪人格的危险倾向,因此,减刑裁判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犯罪人人格现实性危险程度的评价过程,其裁判的要件体系一般由外在征表的该当性、主观从善的可归咎性构成。其中,外在征表一般仅具有推定效力,而从善意志才是减刑裁量的实质要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