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线方法
特征线方法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原子能技术、数学、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0521482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产业与科技论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工程数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第十五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第十三届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学术会议暨2010年反应堆物理会议等;特征线方法的相关文献由271位作者贡献,包括柴晓明、王侃、吴宏春等。
特征线方法—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521482篇
占比:100.00%
总计:10521573篇
特征线方法
-研究学者
- 柴晓明
- 王侃
- 吴宏春
- 曹良志
- 刘宙宇
- 姚栋
- 李庆
- 陈珍平
- 刘阳
- 张乾
- 张知竹
- 梁亮
- 涂晓兰
- 芦韡
- 赵强
- 陈传军
- 刘东
- 郑华庆
- 于涛
- 于颖锐
- 何丽华
- 何浩源
- 何金良
- 余红星
- 冯仰德
- 刘敦龙
- 刘杰
- 刘炎
- 刘紫静
- 单浩栋
- 吴宜灿
- 唐錾钊
- 唐霄
- 夏洪涛
- 姜月秋
- 孙光耀
- 孙瑞
- 宋佩涛
- 宋婧
- 宫翔飞
- 张志俭
- 张文廷
- 张树道
- 张波
- 张阳
- 彭敏俊
- 明平洲
- 易仕和
- 曾嵘
- 曾辉
-
-
梁越超;
宇炎;
张乾;
李颂;
梁亮;
赵强;
娄磊;
李满仓
-
-
摘要:
弥散颗粒型燃料的中子输运问题因其特有的随机性和双重非均匀性难以直接使用现有输运方法进行求解.Sanchez-Pomraning方法借助更新方程,对特征线方法进行改进,使其能应用于弥散颗粒型燃料的输运计算中.本文对二维圆柱形弥散颗粒燃料输运问题进行了计算,数值结果表明:程序在不同颗粒填充率、不同颗粒尺寸、燃料颗粒与毒物颗粒共存的问题下均能保证较好的计算精度,反应性特征值绝对偏差大多低于100 pcm,仅在QUADRISO毒物颗粒填充时绝对偏差达到163 pcm.本文方法能满足弥散颗粒型燃料的输运求解要求,为新型燃料的设计研究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结果.
-
-
明平洲;
李治刚;
刘婷;
芦韡;
刘东;
曾辉;
余红星
-
-
摘要:
为了论证国产芯片在堆芯数值计算领域的可行性,对多个堆芯程序在飞腾处理器的A RM通用计算环境中进行了移植,涉及堆芯燃料管理软件的扩散原型程序NACK-R、子通道分析程序CORT H、特征线输运程序OpenMOC和堆芯组件程序KYLIN2.移植过程在ARM计算环境中通过合理的程序代码修订,去除对商业函数库的依赖,且在移植过程中对KYLIN2的特征线循环扫描计算过程引入OpenM P多线程并行,论证单结点多个飞腾处理器核心的并行能力.参照对象Intel商用处理器的频率约为飞腾处理器频率的2倍,堆芯程序移植后的串行运行效率与在Intel计算环境中的串行运行效率差异保持在3~4倍,受限于所使用飞腾处理器型号的缓存大小,部分数据量较大例题的性能差异可能更大.KYLIN2完成多线程并行后计算效率接近在Intel处理器上的串行效率,证明单结点多个飞腾处理器核心能够替换部分堆芯数值计算既有的应用场景.移植结果也表明,混合不同处理器的异构设计,能够在计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国产硬件,提升计算环境的整体利用效率.
-
-
陈莹;
梁亮;
张乾;
赵强
-
-
摘要:
特征线方法一般采用平源近似来求解,平源近似需要大量较小的网格才能获得精确的结果,从而会消耗较多内存,影响计算效率.相比平源近似,线性源可在网格较少的情况下得到较精确的数值结果.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最小二乘的线性源特征线方法,并通过计算压水堆栅元及C5G7基准题等算例,对该方法进行了分析.数值结果表明,基于最小二乘的线性源特征线方法能在网格较少的情况下提供稳定、精确的数值结果.
-
-
明平洲;
芦鞾;
刘东;
曾辉;
余红星
-
-
摘要:
为了论证国产芯片在堆芯数值计算领域的可行性,对子通道计算软件CORTH和堆芯组件程序KY-LIN2的串行版本在飞腾处理器的ARM计算环境进行了移植.移植过程在ARM计算环境下通过合理的程序代码修订,去除对商业函数库的依赖,且在特征线循环结构的扫描计算过程引人OpenMP多线程并行.实验参照对象为频率两倍差异的Intel商用处理器.结果表明CORTH程序和KYLIN2均能够成功移植,且与Intel商用处理器的数值稳定性保持一致.计算效率方面CORTH程序移植后的串行效率与Intel计算环境差异较小;KYLIN2移植后的串行效率较低,但通过线程并行后计算效率接近Intel处理器的串行效率.移植结果论证集群系统这种混合国际和国内处理器的资源结构,能够在计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国产硬件,提升计算环境的整体利用效率.
-
-
郑勇;
彭敏俊;
安萍;
强胜龙;
芦韡
-
-
摘要:
在中子输运理论中,矩阵形式的特征线方法因减少了射线扫描次数,相较于它的标准形式在理论上具有更优良的性能.在以前的工作中,经预条件后的极小残余算法(PGMRES)用于求解得到的矩阵方程.为了进一步加速迭代过程,文章采用了CUDA并行机制实现了并行版的PGMRES算法.采用合并访存和共享内存的方式对稀疏矩阵-向量乘(SpMV)操作进行了并行优化,极大地提高了并行计算性能.基于对矩阵方程系数矩阵的分析,提出了3种并行优化策略来加速矩阵方程的求解,并且根据系数矩阵行向量尺寸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加速方案,以此提升SpMV运算的数据吞吐率.为验证加速策略的有效性,对2维C5G7基准题进行了计算和结果讨论.数值计算表明,在C5G7问题中,无论是否采用CMFD方案,并行策略都是有效的;在最优的并行策略中,问题得到的最高加速比为5.5.
-
-
梅元贵;
张志超;
杜健;
赵汗冰
-
-
摘要:
采用一维可压缩非定常不等熵流动模型特征线方法,研究高速磁浮列车通过隧道时压力波形成机理及传播特征;以头车和尾车为例,研究车外最大正负压比值,分析多工况下列车通过隧道时不同车厢的车外压力最值分布位置;探究隧道长度、列车运行速度和阻塞比对车外压力最值的影响规律.结果 表明:高速磁浮列车通过隧道时的车外最大负压在数值上远大于最大正压,可定性推测此时车体在负压作用下的"膨胀变形度"比正压作用下的"受压压缩变形度"严重;车外最大正负压及最大压力峰峰值的分布位置与列车运行速度和隧道长度密切相关,当隧道长度与列车长度之比不小于5.18时,头车车外最大正压与列车运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当比值不小于2.53时,头车车外最大负压与列车运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随阻塞比增加,车外最大正负压及最大压力峰峰值均增加,隧道横截面积为100m2和140m2时,头车和尾车车外最大正压相当,而横截面积为80 m2时,头车车外最大正压比横截面积为100m2时大55%.
-
-
-
-
吴甜甜;
刘静静
-
-
摘要:
使用特征线方法得到了两个分量的b族方程组的Cauchy问题当初值(u0,ρ0)∈H1(R)∩W1,∞(R)×L2(R)∩L∞(R)时解的弱适定性.首先,将两个分量的b族方程组转化为一个ODE系统,其次通过解的存在唯一性理论,得到该ODE系统解的存在唯一性,最后由该ODE系统与两个分量的b族方程组之间的关系,得到两个分量的b族方程组解的存在唯一性并给出解关于初值稳定性的结论.
-
-
-
-
Li Xuehui;
李雪辉;
Liu Zijing;
刘紫静;
Xie Jinsen;
谢金森;
Yu Tao;
于涛;
陈珍平;
谢芹;
何丽华
- 《CORPHY-2016第十六届反应堆数值计算和粒子输运学术会议暨2016年反应堆物理会议》
| 2016年
-
摘要:
几何预处理是特征线法研究的关键问题,其中网格划分、角度求积组,极角和方位角的数目等几何预处理方法对特征线法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有较大影响.本文基于2D/1D MOC耦合方法,开发三维MOC中子输运计算程序,通过计算一维7群例题和二维C5G7-MOX基准题,验证所开发的程序的正确性,分析比较了两种特征线扫描方法(首尾相间循环扫描法、首尾相接循环扫描法)对计算精度的影响;基于首尾相接循环扫描方法,进行了角度求积组、极角数目、方位角大小对计算精度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程序准确可靠;首尾相间循环扫描方法相比于首尾相接循环扫描方法,收敛速度慢,且计算精度较低;在极角与方位角选取方面,两个极角数目离散能够满足计算精度需求,4个方位角布置时应在大于45度和小于45度角各布置两个方位角.采用Tabuchi and Yamamodo(TY)求积组加权的计算精度稍高于Leonard(LO)求积组.
-
-
Zheng Yong;
郑勇;
Peng Minjun;
彭敏俊
- 《CORPHY-2016第十六届反应堆数值计算和粒子输运学术会议暨2016年反应堆物理会议》
| 2016年
-
摘要:
本文开发了基于构建实体几何理论和矩阵特征线方法的输运程序,并采用Krylov子空间技术求解得到的线性系统,为加速矩阵方程的求解时间,将数值计算领域的预处理技术应用到了求解器中.在研究了几种常规预处理技术对矩阵特征线方法的加速效果后,基于物理意义上的近似提出了新的预处理子,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对比验证.HTTR和C5G7基准题的计算结果表明,所开发的程序能够有效地处理六角形和矩形几何,计算精度达到了国际上其他著名输运程序同等水平,同时本文提出的预处理子能够极大地改善矩阵特征线方法中Krylov子空间方法的收敛特性,求解时间能够达到两倍以上的加速比,同时几乎不会额外引入计算量和内存需求.
-
-
-
-
张敏莉;
李廷林;
易仕和;
赵玉新
- 《第一届近代实验空气动力学会议》
| 2007年
-
摘要:
采用设置轴向马赫数分布计算壁面型线的思想,提出了一种超声速喷管优化设计方法。其喷管壁面采用特征线方法结合速势方程的跨声速解计算得到。采用实验测试及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喷管内部和出口流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喷管内部没有集中的膨胀或压缩波,出口马赫数分布均匀,可将其应用于超声速风洞以及其他对流场品质有较高要求的场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