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煤炭地下气化

煤炭地下气化

煤炭地下气化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794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化学工业、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1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87493篇;相关期刊168种,包括煤矿安全、煤矿现代化、煤炭工程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研究成果学术交流会、第二届金属矿采矿科学技术前沿论坛、2010全国探矿工程学术论坛等;煤炭地下气化的相关文献由1027位作者贡献,包括梁杰、卡斯珀·扬·亨德利克·伯格、汪原理等。

煤炭地下气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1 占比:0.42%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87493 占比:99.55%

总计:87890篇

煤炭地下气化—发文趋势图

煤炭地下气化

-研究学者

  • 梁杰
  • 卡斯珀·扬·亨德利克·伯格
  • 汪原理
  • 闵振华
  • 徐斌
  • 刘淑琴
  • 徐军
  • 杜慧华
  • 陈峰
  • 余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许浩; 陈艳鹏; 辛福东; 东振; 尹振勇; 陈姗姗; 王琼
    • 摘要: 我国能源结构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煤炭地下气化是在原位条件下,通过对煤炭资源进行有控制的燃烧获得气体资源,具有煤炭洁净化利用和低碳能源资源保障两大优势,将成为我国清洁高效现代能源体系发展的重要领域。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煤炭地下气化的发展历程。基于众多实例的剖析,指出全球已开展的煤炭地下气化试验绝大多数都是在浅煤层进行的,安全性、环保性和经济性是煤炭地下气化规模化开展面临的挑战,相比于浅部煤炭资源,深部煤炭地下气化具有更多优势。分析认为我国煤炭地下气化的有效进行将面临3个关键问题:煤炭地下气化选区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与地质条件相匹配的气化炉建造技术研究开展较少,不同类型煤炭资源气化剂与气化产物的关系研究尚不明确。为顺利推进先导性试验和工业化试验,亟需结合煤炭资源赋存地质条件,建立适用于我国的煤炭地下气化选区评价技术;系统开展不同类型煤炭资源的气化技术适应性研究,开发适用性的气化炉建造技术,优选合适的气化工艺控制气化产物中经济性物质的比例,不断调整优化,形成针对性的气化产物控制技术。在实现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清洁开发的同时,保障能源安全、改善能源结构、创造经济效益。
    • 吴财芳; 蒋秀明
    • 摘要: 煤炭地下气化(UCG)技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采煤方法,可被用来开发深部煤层与矿井遗留的煤炭资源。当地下气化时,随着气化时间的推移,煤炭在煤层内部"燃烧"逐渐形成气化炉,炉内温度最高可达1200°C。从UCG过程中的放热反应出发,综述了热量来源、温度场的变化及其传热特征等,总结了研究温度场的重要手段。分析认为,UCG是一个复杂的温热动态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氧化还原反应、吸热和放热的可逆反应同时进行,导致了气化炉的温度场及其传热机制的复杂性。研究气化过程传热机制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模拟、试验监测、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4种,各自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其中,物理模拟的可操控性强,但是难以解决地层接触关系导致的接触热阻误差;试验监测能真实反映温度场等的变化情况,但是实际操作的经济性差;理论计算通过对气化过程的拆分,从理论角度定性定量了UCG的温度场特征,但理论计算难以考虑到温度渗流等对温度的影响;数值模拟借助计算机进行温度场的多场耦合,综合考虑了渗流、变形、温度等对传热的影响,但多场的物理耦合计算难度较大,且煤层及岩石的热物理性质随温度变化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导致数值建模的计算难度增加,制约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应用。综上所述,现有的UCG温度场的研究手段难以真实反映出气化炉的传热特征,各种研究方法只能研究特定情况下的温度变化,难以与实际情况结合。因此,基于现场试验数据,结合大型物理模拟试验与数值模拟手段,开展多物理场之间的耦合机理研究是后续煤炭地下气化的主要研究方向。另外,岩石热物理性质在高温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温度场的影响作用,也将是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之一。
    • 张才; 郭明
    • 摘要: 煤炭地下气化(简称ISC)是煤在地下的受控燃烧和气化过程,最终通过煤的热化学作用产生可燃气体。从关键设备到施工工艺详细描述了双水平分支水平连通井技术,并以2019年内蒙古某矿区煤炭地下气化工程为例,分析了此技术所具有的优势。水平连通井是实现煤炭气化的主要方向,该技术的成功实施,不仅丰富了完井井型,而且对煤炭地下气化具有重大意义。
    • 王创业; 刘猛; 葛藤泽; 徐小虎; 檀晓改; 樊玉光; 袁淑霞; 熊惠
    • 摘要: 利用煤炭地下原位气化技术,将煤炭地下气化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相结合,可实现“氢能利用零碳排放”和“能量回收零碳排放”。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理想的热力学条件下,氢能利用零碳排放的碳能量利用率可达91.5%,能量回收零碳排放的碳能量利用率可达92.7%。该技术能够与石油石化企业现有的油气产业链、氢能产业链、石化产业链相融合,协同发展,打造未来能源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零碳排放的未来能源产业。
    • 刘潇鹏; 郭广礼; 董志勇; 郭超; 周峻; 李怀展
    • 摘要: 煤炭地下气化过程中产生的高温改变了燃空区围岩的热学参数,从而影响燃空区围岩温度场的传播。目前缺乏针对高温-热学参数耦合效应下的煤炭地下气化围岩温度场扩展规律的研究,造成气化过程中温度场扩展的反演计算相对失真,限制了多场耦合条件下地下气化采场围岩控制技术的发展,亟待开展相关研究。利用Fish语言对FLAC^(3D)自带的热传导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高温-热学参数耦合效应下温度场研究的数值模拟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煤炭地下气化围岩温度场扩展的研究中,取得以下成果:高温极大改变了煤炭热学参数的分布,同时热学参数的分布的变化也改变了温度场的扩展规律,高温与热学参数具有双向耦合特征;煤炭地下气化围岩温度场扩展经历了3个阶段,煤层燃烧过程中的高温扩展阶段,对流散热过程中的冷却扩展阶段,气化完成后不与外界产生热交换的稳定扩展阶段,热学参数的耦合作用改变了煤炭地下围岩温度场的分布,高温扩展阶段结束后温度场在顶板传播范围为3.2 m,两侧煤壁6.5 m,底板1.3 m。冷却扩展阶段温度场在顶板传播范围为12.2 m,两侧煤壁7 m,底板5.5 m;气化完成后温度场在燃空区围岩内部持续传播,继续影响燃空区围岩的长期稳定性。
    • 蒋秀明; 吴财芳
    • 摘要: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UCG)是一种潜在的煤炭利用新方法,对于缓解我国能源危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其探索研究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针对UCG资源条件的适宜性、工艺技术的可行性、环境影响的可控性3个方面,综述了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发展现状,阐明了适合UCG技术的煤炭资源储量情况、地质选区选址技术的不同标准、气化工艺的发展历程与适用条件、影响气化实施的工程与环境因素。分析认为,UCG的地质选区技术多为定性分析特定地质条件下的有利区,缺乏定量化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且主要针对浅部和中部煤层,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特别是多煤层地区和深部煤层的开发;环境因素对于UCG产业化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将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 张金华; 张梦媛; 陈艳鹏; 陈振宏; 陈浩; 东振; 陈姗姗; 薛俊杰
    • 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煤炭地下气化商业化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对国内外典型煤炭地下气化试验的分析,总结归纳了典型煤炭地下气化试验的区域煤层特征、气化工艺、粗煤气组分及热值等要素。结果表明,气化选址需要综合考虑降低环境风险、较好的地质条件和煤炭品位、较好的地质力学-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钻井式煤炭地下气化已成为主流;中深层富氧气化成为重要的突破方向;气化工艺以可控式后退注入点法(Controlled Retracting Injection Point,CRIP)为主流。从埋藏深度和可燃气体组分来看,可以将煤炭地下气化分为浅层(18 MPa)三大类。浅层煤炭地下气化主要发生水煤气反应,粗煤气中可燃气体以H_(2)为主;中深层主要发生甲烷化反应,可燃气体以CH_(4)为主;深层-超深层发生超临界反应,可燃气体以H_(2)为主。将有利区评价、高效气化工艺、稳定运行控制、碳封存等四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煤炭地下气化商业化目标的重要途径,这将是今后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攻关的主要发展方向。
    • 刘奕杉; 黄顺潇; 袁光杰; 唐洋
    • 摘要: 基于井筒与地层的传热情况,根据能量守恒及井筒传热原理,考虑物性参数随温度和压力变化,建立了生产井井筒的温度场预测模型,形成了求解算法和数学仿真模型,研究了温度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产出气各物性沿井深分布差异较大,在分析时有必要耦合考虑;随着日产量和井底温度增加,井筒各段的温度均上升,其中日产量在30×10^(4) m^(3)/d时,井口的产出气温度最高(686°C),井底温度在1000°C时,井口温度为588°C;井底压力对温度场影响很小,在工程应用中可忽略不计;随着井深增加,井口温度下降。
    • 明正
    • 摘要: 在煤炭地下气化的开发中,针对整个煤田某一煤层具体位置的选择非常重要。通过对大城勘查区地质数据的评估,来判断该区煤层地下气化开采的地质可行性。主要从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情况、煤质情况、水文情况4个方面考虑。地质条件主要与实施气化采煤是否有风险相关;煤层赋存情况与炉区布置及炉型相关;煤质与气化工艺相关;水文情况与气化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相关。通过研究各相关因素对煤炭地下气化各环节的影响程度,对气化作用进行评价,确定各相关因素对煤炭地下气化可行性的权重,最终得出评价依据,对大城勘查区煤层地下气化开采的地质条件的可行性进行量化评价,其结果作为该区地下气化的基础依据。
    • 王喆; 梁杰; 侯腾飞; 魏永超
    • 摘要: 煤炭地下气化是煤炭无害化开采技术创新战略方向之一,该技术可以回收老矿井废弃煤炭资源,对传统采煤技术难以开采的煤炭资源进行原位清洁转化。气化过程中燃空区形成带来的结构应力和高温造成的热应力共同作用对岩石造成损伤。以大城勘查区深部煤层为气化对象,得出典型围岩热物性及力学参数随温度变化规律。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理论,在平滑Rankine损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高温岩石损伤变量模型,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耦合软件对深部煤层地下气化过程围岩温度、主应力、损伤变量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5种典型岩石的比热容随温度升高整体呈上升趋势,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整体呈下降趋势,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随温度变化规律差别较大。围岩受温度影响范围随气化时间呈指数变化,气化10 d时,温度影响范围仅为3.27 m;气化50 d时,温度影响范围达到5.73 m;气化100 d时,温度影响范围为8.21 m;气化400 d时,温度影响范围达到18.20 m。结合地下气化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控制注气点后退气化法,岩石处于高温区的时间在40 d左右,温度场对围岩的影响范围约为4.7 m。燃空区上方及两端均出现损伤区,且相互连接形成“凹”字型,燃空区长度90 m时,损伤区高度为72.2 m;燃空区长度170 m时,损伤区高度为114.1 m;燃空区长度250 m时,损伤区高度为148.8 m;燃空区长度330 m时,损伤区高度为162.6 m;随燃空区长度增加,损伤区高度与燃空区长度之比降低。高温会对直接顶造成显著影响,但随着燃空区长度的增长,温度对直接顶损伤变量的影响逐渐降低,因此在气化初期高温会明显降低直接顶的损伤程度,使其更加难以发生垮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