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医心理疗法

中医心理疗法

中医心理疗法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5939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中华养生保健、光明中医、国际中医中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七届(第26次学术会议)心身医学新进展论坛、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学术会议、第四届世界中医心理学术大会等;中医心理疗法的相关文献由24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玉芹、秦竹、陈嵘等。

中医心理疗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 占比:0.30%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5939 占比:99.68%

总计:36053篇

中医心理疗法—发文趋势图

中医心理疗法

-研究学者

  • 杨玉芹
  • 秦竹
  • 陈嵘
  • 关晓光
  • 刘爱红
  • 张锦花
  • 朱志珍
  • 杜辉
  • 汪卫东
  • 何文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良; 张明; 杜辉; 汪卫东
    • 摘要: 目的观察助眠健身气功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治疗组分别实际完成27、29例,对照组采用渐进式肌肉放松训练,治疗组习练助眠健身气功。两组疗程均为4周,每日1次,每次30 min。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Spiegel睡眠量表(Spiegel sleep inventory,SSI)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PSQI、SSI各因子分及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SQI量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因子分、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于PSQI评分和SSI评分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助眠健身气功治疗失眠临床疗效显著。
    • 王心蕊
    • 摘要: 目的比较森田疗法与中医心理疗法治疗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青岛精神卫生中心诊治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40例,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0)与观察组(n=20),对照组行中医心理疗法,观察组行森田疗法,均干预8周,对比两组HAMD评分、生活质量(WHOQOL-100评分及增分率)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分析森田疗法与中医心理疗法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WHOQOL-100评分和增分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F、SF、BP、MH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治疗上,森田疗法与中医心理疗法疗效相当,但森田疗法可更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抑郁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改善患者生理及心理功能。
    • 张莹; 李竺穗; 代忠凤
    • 摘要: 情绪是心理治疗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本文从东西方主流心理治疗流派的情绪观入手,比较分析了中医和西方各个主要心理治疗的情绪观点和治疗方法,认为各流派的情绪观受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哲学基础的影响,各有特色,深入挖掘适宜本地区的、当代的情绪干预视角,有利于对情绪现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 鞠文雪; 尚东; 刘志宇; 连捷; 秦维; 刘勇; 牛鑫; 李选; 原亚利; 张策; 周莉; 姚娓
    • 摘要: 目的:观察基于网络平台的中医心理疗法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和对疾病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3月6日至20日在武汉雷神山医院住院治疗的COVID-19患者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常规西医心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加用中医心理疗法进行干预。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前后通过“问卷星”平台,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和中医五志为基础的问卷,比较患者抑郁、焦虑、压力状态,中医五志情况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脱落3例。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抑郁、焦虑、压力状况均有好转,且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医五志中情绪偏于“喜”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偏于“怒悲恐”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网络平台的中医心理疗法可缓解患者抑郁、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促进疾病恢复,可应用在COVID-19患者的治疗中。
    • 肖荣; 赵春一; 张静; 郑莉明; 李艳
    • 摘要: 李艳教授是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睡眠、心理及精神疾病的医、教、研工作,擅治各种睡眠相关疾病.从中医传统理论结合现代医学成果出发,认为失眠的发病发展及治疗当从脾胃出发,将失眠的发病发展过程分为脾虚非失眠、脾虚失眠与脾虚胃热失眠,并擅用甘温之品益气健脾、风药泻火祛湿;同时结合中医心理疗法用于失眠的诊疗过程,临床疗效颇佳.
    • 杜辉; 张锦花; 李桂侠
    • 摘要: 目的 评价中医心理睡眠调控技术治疗心胆气虚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6月-2021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睡眠医学专题门诊60例心胆气虚型不寐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于睡前口服佐匹克隆片,治疗组采用中医心理睡眠调控技术治疗.2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评估失眠严重程度,采用自拟中医证候评分量表评估症状严重程度,采用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DBAS-30)评估与睡眠相关的不合理认知;于治疗第4周采用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对2组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7.7%(23/30)、对照组为80.0% (24/3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8,P=0.754).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5.15±2.66)分比(8.98±2.05)分,t=-1.552]低于对照组(P<0.05),DBAS-30评分[(125.84±20.57)分比(82.89±21.64)分,t=2.445]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心理睡眠调控技术可显著改善心胆气虚型不寐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与佐匹克隆片相似,在改善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方面优于西药,且安全性较好.
    • 李娜玲; 王福顺
    • 摘要: 近年来,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重度抑郁症甚至会威胁其生命安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西医治疗抑郁症主要依赖药物,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易形成依赖性且停药不良反应明显.因此,寻找经济、有效、无毒副作用的非药物方式对抑郁情绪进行干预和疏导,防止由抑郁情绪发展为抑郁症非常重要.本文从中医角度出发,探讨抑郁的病因病机、分型及心理疗法,以期为大学生抑郁情绪地疏导提供借鉴.
    • 桂吟哲; 王世豪; 田望望; 王至婉
    •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所产生的社会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症状、预后及生活质量,运用中医心理疗法进行干预,可在整体治疗的基础上突出个体差异,将“治身”与“治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调节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改善大脑皮质功能,促进肺的换气功能,提高生理功能的协调及免疫抗病能力。目前,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多停留在参考古籍层面,理论研究和创新不足,缺乏诊疗规范,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今后,需打破固有思维限制,不断从更深层次进行创新性、创造性研究,建立中医心理疗法的诊疗规范,制定针对特定疾病的评价量表,治疗流程标准化,同时将“不治已病治未病”作为中医心理疗法的基本出发点,对COPD患者早期进行干预,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 刘兰英; 杨蒋伟; 韩梅; 汪琦; 冯斌; 章健民
    •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可以演变出部分人群的心理危机,积极的心理干预有助于减轻次生危害.本文从现实疫情出发,在中医视角下阐述疫情下部分人群“因郁致病”的病理演变特点,可应用中医情志疗法解郁安神,消除应激源,并介绍了本院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应用传统情志疗法、五行音乐疗法、穴位调控刺激法等中医干预的具体措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