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下游
渭河下游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12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104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地下水、电网与清洁能源、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海事科学技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第十三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等;渭河下游的相关文献由319位作者贡献,包括石长伟、冯普林、梁林江等。
渭河下游
-研究学者
- 石长伟
- 冯普林
- 梁林江
- 张翠萍
- 杨丽丰
- 吴保生
- 姜乃迁
- 李景宜
- 李谢辉
- 郭庆超
- 陈建国
- 陈雄波
- 伊晓燕
- 包岁利
- 张厚军
- 张广林
- 戴清
- 李昌志
- 林秀芝
- 王平
- 王新宏
- 胡春宏
- 马雪妍
- 侯素珍
- 刘刚
- 吴巍
- 孙西文
- 常晓红
- 张力
- 张原锋
- 徐宗学
- 李世滢
- 李文学
- 李茜
- 杨方社
- 杨武学
- 林玲侠
- 狄艳艳
- 王兆印
- 王磊
- 王磊磊
- 胡健
- 袁峥
- 邓安军
- 付健
- 刘俊
- 刘春晶
- 刘晓伟
- 史玉品
- 向立云
-
-
张春玲;
周晓强;
赵丽芸
-
-
摘要: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其下游流域孕育了富饶的关中平原,是陕西省经济的主要支柱区,经过近年来的治理,渭河生态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差距。如水资源短缺,生态用水不足,污染速度得不到有效遏制等问题依然存在。渭河干流下游水环境、水生态预警,主要目标是摸清支流汇入、排污口汇入情况,并依据华县站水量与水质数据建立水质模型,进行水环境承载能力动态预警,应用模型预测不同流量下河段各位置主要污染物浓度,提出河段主要污染物入河总量的红线目标,对渭河干流(华县至潼关段)水环境承载状况进行评价,实行预警和限制性措施,为行政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
-
董礼玮
-
-
摘要:
渭河下游常发生洪水,其特征是汇流区形成壅水水位、洪水入侵和局部河道堵塞等现象。为了研究高含沙汇流洪水的传播过程,大多数现有的河网模型都需要加强泥沙输移计算,并改进河网交汇处内边界的处理。由于地质和形态条件,沉积物淤积是高含沙量河流的一个主要问题。在特定条件下, 2D水力模型可以模拟河流内泥沙输移过程。基于此,本文开发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利用MIKE 21 FM流动模型模拟系统建立2D地表水动力模型,以及MIKE 21 ST泥沙输运模型,模拟渭河下游的泥沙输移。泥沙模块MIKE 21 ST与水动力模块MIKE 21 FM结合,可用于模拟水位变化和流量对一系列附加条件的响应。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渭河下游沿岸的泥沙输移,分析对河流-含水层交换区的影响,有助于对渭河下游的科学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
-
白少智;
李朗;
包岁利;
张蓉
-
-
摘要:
2020年8月中下旬,渭河流域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过程,渭河下游出现了两场首尾相连的洪水过程;具有"主要来源于咸阳以上渭河干支流""渭河洪水与泾河小洪水相遭遇""临潼~华县段洪峰传播时间偏长、削峰率偏小、洪峰水位偏高"等来源及演进特点;林家村~魏家堡区间大中型水库调度起到了削峰作用,但对洪量却有增有减,建议加强渭河干支流水库的防洪调度研究.
-
-
张力;
陈小娟;
张根全
-
-
摘要:
对渭河下游不利河势发展的成因及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不利河势对河道控导工程产生的后果进行分类,提出柔性治水理念,并对其在河势控制中的应用进行论述.提出对渭河下游河势发展不利的河弯,特别是对着流的河道控导工程上延进行裁弯,改善河势趋于向好发展,以减少渭河河道控导工程的出险几率,以非工程措施控制河势的发展,形成渭河湿地,可为渭河下游河势控制和河道工程治理工作开辟新的治理思路.
-
-
代双亮;
韩剑桥;
曹绮欣;
李聪
-
-
摘要:
为研究渭河下游河流演变关键特征流量的变化特性,采用改进的马卡维也夫法与水沙频率组合法,计算并分析了咸阳、临潼与华县水文站的造床流量与有效流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造床流量、有效流量与平滩流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年均流量在1934—2014年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含沙量在1980年前呈增加趋势,此后至2014年急剧下降;造床流量由1980—1989年之前的561~1586 m 3/s减小到之后的254~885 m 3/s;有效流量除了华县站在1930—1959年时段内急剧减小外,其他年份波动变化。在空间上,造床流量除了临潼站在1990—1999年大于下游华县站之外均呈现下游大于上游的特点;有效流量除了临潼站在1970—1979年小于上游咸阳站和在2000—2009年略大于下游华县站之外也呈现下游大于上游的特点,这与径流量的沿程增大密切相关。年均径流量、含沙量与输沙率对造床流量影响较大,而含沙量与输沙率对有效流量影响较小。在渭河下游,平滩流量最大,造床流量次之,有效流量最小,三者并不一致,采用平滩流量法计算渭河下游的造床流量是不合适的。
-
-
史玉品;
靳莉君;
刘静;
刘龙庆;
张防修
-
-
摘要:
为了进一步了解渭河秋汛洪水的特性及成因,利用2019年9月渭河洪水("2019.9"洪水)的流量、气象资料,对该次洪水的特性及持续性强降雨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性强降雨形成的原因是北半球极涡偏强,中纬度环流平直,同时副高位置相对稳定且异常偏西,导致冷暖空气持续交汇于渭河上空。过程期间水汽来自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并在强降雨发生期间表现为水汽通量异常辐合。洪水主要来自渭河林家村—临潼区间的支流,其特点是含沙量小、干流较大流量持续时间长;临潼—华县区间的洪水演进缓慢、传播时间长、洪峰削减偏大。
-
-
张凤华;
崔秋利;
陈利军
-
-
摘要:
渭河下游河段洪涝灾害易发,分析渭河下游防洪保护区的洪水风险,有助于完善渭河洪水防御体系,开展防汛应急工作和洪水风险管理.以渭河下游防洪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IKE软件建立一维、二维耦合模型,采用实测洪水数据验证模型的合理性,进而模拟分析该保护区各溃口在相应类型和频率洪水条件下的洪水演进过程、淹没范围和淹没损失等.研究结果表明,渭河下游河势复杂多变,不同位置溃口溃决后的风险差别较大,同频率洪水下,最大淹没面积、淹没片区最大总损失、最大避险转移等发生在不同的片区.
-
-
-
-
王亚梅;
孙西文
-
-
摘要:
渭河是陕西省的母亲河,渭河的安澜涉及陕西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沿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危.通过分析渭河下游近期冲淤情况、过洪能力及河势变化情况,提出渭河下游泥沙淤积仍然在发展,但淤积速率有所降低,泥沙淤积的重点仍然在渭河下游的中下段.
-
-
-
刘晓伟;
狄艳艳;
许珂艳;
李杨俊;
彭定志
- 《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
| 2012年
-
摘要:
根据渭河下游流域特点,采用马斯京根流量演算和分布式水文模型,对渭河下游洪水预报模型进行研究.对马斯京根流量演算方法中的参数非线性处理和漫滩洪水分层演算处理后,将其用于渭河下游干流河道洪水预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分布式水文模型采用改进的TOPMODEL模型,即在原TOPMODEL结构中增加超渗产流模块,符合渭河下游产汇流特点,其降雨径流模拟效果较好.模型在近几年洪水预报中进行了实际检验,结果令人满意.
-
-
-
-
林秀芝;
李勇;
苏运启
- 《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
| 2007年
-
摘要: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近年来,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河道不断淤积,河槽严重萎缩,排洪能力降低,常常导致中小洪水灾害频繁发生。为了减轻渭河下游防洪压力,塑造和维持一定的中水河槽是十分必要的。文章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渭河下游河槽排洪能力的要求以及渭河下游中常洪水频率分析和未来水沙条件预估,论述了渭河下游中水河槽的标准,提出维持渭河下游中水河槽的年水量、汛期水量以及洪水水量。为今后跨流域调水,受水区需水量分析提供参考。
-
-
刘晓伟;
狄艳艳;
张芳珠
- 《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
| 2007年
-
摘要:
随着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广泛应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委)近年来通过中荷项目在黄河河源区、渭河下游开展了分布式水文模型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采用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包括坡面汇流和河道汇流两部分,模型输入为利用能量与水平衡系统将卫星遥感资料反演(亦可地面观测)的降水、融雪、蒸散发数据,以及水文站网观测的径流。应用该模型对2003年和2005年渭河下游咸阳、临潼、华县等主要水文站日径流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效果较好,表明所采用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基本能够反映该流域的逐日径流过程。
-
-
李景宜;
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
黄崇福
-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
| 2006年
-
摘要:
运用统计计算方法,分析了渭河下游湿地环境的水文特性、水污染特征等湿地环境风险因素,主要结论为:①渭河下游水沙量年际变化大、年内水沙量分配不均,并且呈现减少趋势;但是汛期黄河洪水倒灌渭河,平衡了渭河上游来水来沙量减少趋势对湿地系统水沙供给的威胁,降低了由于水沙供给变化而导致的湿地水文环境风险度.②湿地水环境日趋恶化的变化趋势降低了湿地的生态净化功能,增加了湿地水环境风险度.③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工作,扩大渭河下游湿地保护区范围并进行合理区划,科学管理,兼顾环境和经济效益.
-
-
胡健;
戴清;
史红玲;
袁玉平
- 《第六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
| 2005年
-
摘要:
本文根据渭河下游河道大断面淤积物资料,研究滩槽床沙粒度特征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分析了不同水沙条件下河床物质对河道冲淤的响应,指出三门峡水库淤积和下游河道萎缩对渭河下游河道滩、槽粒径组成的影响.根据河底和河岸可动性相对关系,提出了新的河型判别指标.
-
-
王普庆;
姜乃迁;
李新德;
张庆霞
- 《第十六届全国海事科学技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涉及到潼关高程、渭河下游防洪、三河汇流区河床演变等问题,社会环境影响重大。改道线路入黄口依托生毛湾工程,入流角与干流河槽流路夹角较大,再加上黄河本身游荡、多变,因此,北洛河改道后对小北干流及北洛河入黄口河段河势流路演变、渭河口河段冲淤演变产生一定影响是必然的。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对渭河下游河口河段冲淤变化影响。
-
-
张建丰;
王磊磊
- 《全国第三届水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本文在对三门峡水库建库以前的历史资料分析和总结前人结论的基础上指出,造成渭河下游防洪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是潼关高程的不断抬高.近两千年的历史资料证明,潼关断面附近河床年淤积厚度只有0.008m.对三门峡建库以来资料分析证明,水库的不同运用方式与潼关高程的变化有直接关系,三门峡水库的高水位运用是造成潼关高程抬升的主要原因,1989年以后水沙条件的变化对潼关高程的抬升也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