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液膜厚度

液膜厚度

液膜厚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66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667940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学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天津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第十八届中国磨粒技术学术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第二十届全国大型合成氨装置技术年会等;液膜厚度的相关文献由691位作者贡献,包括梅宁、刘莉、李晓刚等。

液膜厚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7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67940 占比:99.97%

总计:668108篇

液膜厚度—发文趋势图

液膜厚度

-研究学者

  • 梅宁
  • 刘莉
  • 李晓刚
  • 李慧君
  • 顾汉洋
  • 李庆生
  • 刘帅
  • 杨丽
  • 刘春海
  • 孙宏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仲豪; 张兴凯; 廖锐全; 史宝成; 黄腊梅
    • 摘要: 传统电导法测量气液两相流持液率时,测量精度易受流型影响。为此,提出了基于强制环状流的电导法气液两相流持液率测量技术,通过数值模拟和室内试验,用单头电导探针直接测量法对气液两相流持液率进行了测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进口气液比一定时,气体不足以携带液体,但气相折算速度的逐渐增加使气体开始携带液体,液膜厚度随之不断增加,且随着气体体积流量的增加,液膜厚度呈先急速增加后趋于平缓态势;当入口气相表观流速一定时,随着液相体积分数的增加平均液膜厚度也随之增加,但随着流动路径增加,液膜变薄;该测量装置有效测量范围为气相表观流速5~20 m/s,液相表观流速0.079~0.480 m/s。研究结论可为移动式探针寻找强制环状流气液界面装置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张德政; 王志彬; 于志刚; 张瑞金; 杨波
    • 摘要: 高液气比气井环状流场中的液相主要以液膜形式被携带,从液膜逆流角度建立气井携液模型比从液滴回落角度建立更为合理,因此研究了倾斜管低边液膜厚度、平均液膜厚度和气液界面摩擦因数的计算方法。基于液膜受力平衡和动量守恒,建立了适用于不同井型(直井、定向井、水平井)的液膜携带机理模型,得到了临界携液流量的理论计算方法;基于机理模型宽范围计算结果,建立了类似Belfroid模型的经验关系式。Belfroid模型中经验系数为常数,而文中提出的经验系数随管径增大而增大,随液相表观流速增大先增加后减小,随温度增加而减小。根据南海西部产水气井实例验算,积液预测准确率达100%,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为海上和陆地气井积液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 王岩; 刘妮; 于智翔
    • 摘要: 建立空间内微米级液膜的二维数值分析模型,采用patch形式对网格进行划分来定义不同的液膜厚度。基于Mixture模型来描述液膜与其上方的水蒸气之间的传质传热过程,研究了液膜厚度和液膜过热度对液膜闪蒸造成的影响。根据模拟得到液膜的温度数据,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计算液膜闪蒸的蒸发质量以及蒸发质量的变化率,并引入反映闪蒸过程中温度变化的非平衡分数NEF来表示闪蒸过程的完整性。对液膜各个瞬态时间点的闪蒸状态及影响其传质传热特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米级液膜的闪蒸分为快速和稳定两个阶段,初始液膜厚度的增大会抑制闪蒸,由于初始厚度的不同会影响液膜底部的静压,致使达到平衡时的温度略微不同。液膜过热度会通过对表面张力产生影响,进而产生Marangoni对流,促进闪蒸的进行。
    • 肖荣鸽; 冯鑫; 戴政; 魏王颖; 刘博
    • 摘要: 涡流排液技术大多数用于湿气气田井下积液处理,现有文献在地形起伏湿气管道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地形起伏湿气管道内涡流排液工具的有效作用长度,对管道排液能力的判断尤为重要,如果能够得出涡流排液工具有效作用长度的敏感性因素,就能很大程度地提高管道输送效率。鉴于此,运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几何模型,将其导入Fluent中进行模拟,通过改变管道入口湿气流速、涡流排液工具的截面形状、中心体直径以及管道倾角等,研究了湿气管道内环状流液膜厚度与有效作用长度衰减规律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含水体积分数近似为0.3%、涡流排液工具中心体直径取51 mm以及管道倾角较小时,湿气入口流速越大,液膜厚度越厚,且湿气气流中液体所占比重越大,旋转强度越大,衰减程度越弱,有效作用长度相应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湿气管道涡流排液工具的现场应用提供指导。
    • 谯敏; 贺艳秋; 潘大伟; 黄卫星
    • 摘要: 通过孔口的收缩-膨胀增强气液接触是强化气液两相传热传质的重要方式,其中孔口边缘的液膜厚度则是建立气液两相传递过程动力学模型的关键参数。基于孔口流动时的气液相力平衡原理,建立了气液两相并流向下通过孔口的液膜厚度模型,并将模型预测的液膜厚度与管道环状流液膜厚度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了新模型的有效性和广泛适用性。基于新建液膜模型,从流体受力的角度分析了气液流量、液相运动黏度以及孔口直径等参数对液膜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气相流量提高,气液界面速度增大,气液界面剪切力增强,无因次液膜厚度随之减薄;液相流量增大,气相流通面积减小,气相流速增大,尽管气液界面剪切力及气液界面速度均有所增大,但液量的直接增量最终导致无因次液膜厚度增厚;液相运动黏度增加,尽管气液界面剪切作用增强,但气液界面速度减小,液膜厚度增厚;相同流量下,孔口直径增大,气液界面剪切力及气液界面速度均减小,液膜厚度随之增加。
    • 张友佳; 李华; 兰治科; 谢士杰; 昝元峰
    • 摘要: 气液两相流设备的性能受限于临界热流密度,开展流动微液膜厚动力学特性相关研究及气液分层流界面波动稳定性的精准表征是深入理解流动沸腾机理及其强化的关键。本文针对气液两相流设备中加热表面微液膜厚度及其波动特性为研究对象,对现有的液膜厚度与气液界面波动特性诊断技术进行测量原理说明,并对光学法测量范围、精度、可操作性等性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 曹琼; 蒋鹤元; 丁笑; 陆道纲; 李臻; 王孝天
    • 摘要: 为避免在极端事故工况下,乏燃料水池会长期失去补水和冷却,第3代核电站如AP1000和CAP1400,引入了喷淋冷却系统。在喷淋条件下,乏燃料棒上液膜流动特性是影响冷却效果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还未对其做过详细的研究。本文使用光学法研究了在不同雷诺数(Re)条件下,对单根乏燃料棒进行喷淋冷却所形成的液膜厚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利用CCD相机采集液膜图像,并经过处理得到了清晰的液膜厚度图像和与图像吻合良好的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当Re为608~7538时,瞬态液膜厚度最大值出现在Re=7085的条件下,其值为2.36 mm;随着Re的增加,时均液膜厚度会随之增加,并且液膜波动的振幅也会随之增加;在沿棒方向上,随着距棒顶距离的增加,液膜厚度会逐渐减小并趋于平稳,并且随着Re的增加,平稳部分会出现在距棒顶更远的位置。对乏燃料单棒冷却液膜流动特性的研究,为确定具有有效冷却能力的最小喷淋流量奠定了基础。
    • 任德志; 张皓男; 宫元娟; 王国峰
    • 摘要: 为了探索低速流动下黏性的水对日光温室蓄热结构换热的影响,构建低速水流动液膜换热数学模型,以带夹层的双层中空板蓄热系统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推导与数值分析方法,对夹层内完全充满水的数学模型开展研究,验证数值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通过对夹层内存在气水交界面和水层与底板间存在黏性作用液体薄膜数学模型在蓄热过程中的换热量的比较,获得低速水流动下有/无液膜模型中空板蓄热结构的蓄热差别,验证低速流动下水流黏性作用对换热的影响;最后通过建立底面带凸起的强化换热液膜模型,增强低速流动下水的换热能力,提高强化换热效果。研究表明:在水流速度较小情况下,夹层板内呈现气水交接的流动特性,当考虑水的黏性作用,引入液体薄膜流强化换热技术,比无液体薄膜作用的蓄热结构的换热效果增强;在液体薄膜流作用下的圆柱凸台的强化换热结构可进一步提升系统换热能力,且流速越小,其换热效果越强。在6月21日13∶00,天气晴朗,在北纬48°,东经123°,太阳光照在1m2的蓄热面积上。结果显示,当进口速度V0=0.3m∙s-1时,水流出口温升为0.605°C,水层换热量为415.66W。研究结果可为日光温室蓄热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贺世超; 张新铭; 邢兰昌; 魏伟; 韩维峰; 王斌
    • 摘要: 针对天然气输送管道内含水合物液膜的厚度测量问题,基于电-声联合探测方法原理设计了集成同轴圆盘-双环电极和超声晶片的内嵌凹面式电-声复合传感器,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对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分别对含有离散分布水合物颗粒和水合物沉积层液膜的厚度进行了仿真测量,讨论了电阻法和超声渡越时间法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同轴圆盘-双环电极中的圆盘电极的半径、圆盘电极/内环电极的间距是影响电学测试空间灵敏度的主要结构参数,超声波频率对声学测试空间灵敏度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需要对凹面式电-声复合传感器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电阻法和超声渡越时间法分别适用于测量水合物以离散颗粒形态分布和以沉积层形态分布的液膜,两类方法优势互补显著,拓宽了电-声复合传感器的适用范围.
    • 沈永泽; 李庆生
    • 摘要: 水平异形管与圆管相比,具有管外液膜成膜排数多、液膜流动稳定和传热性能好等优点。对柱状流下水平管降膜蒸发器管外液膜流动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椭圆率、喷淋高度和横截面尺寸对蛋形管管外液膜铺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蛋形管管外液膜铺展分为喷淋区、平稳区、叠加区与脱落区。液膜厚度随轴向位移Z增大而增大;当Z=0—6 mm时,液膜厚度随椭圆率变大出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当Z=8—10 mm时,液膜厚度随椭圆率变大而减薄,波动幅度最大值为26.13%。喷淋高度对液膜厚度影响较小,波动幅度最大值为10.53%。当Z=0,4,6 mm时,液膜厚度随横截面尺寸变大而增厚;当Z=10 mm时,随周向比例系数增大,液膜厚度随横截面尺寸变大出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