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积液

积液

积液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342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910篇;相关期刊330种,包括深冷技术、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断块油气田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八届东北三省放射学学术会议、新疆石油学会二〇〇八年学术研讨会、2006复杂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等;积液的相关文献由7746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樱井英章等。

积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7 占比:14.8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2910 占比:85.06%

总计:3421篇

积液—发文趋势图

积液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樱井英章
  • 王才丰
  • 谢燕
  • 饭田慎太郎
  • 王燕
  • 王磊
  • 张颖
  • 李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墨染; 崔雷; 李盈; 王天意; 刘墨; 王洪军
    • 摘要: 水平井井筒内气水两相流动规律和积液过程与直井差异较大。为明确水平井气水两相流动规律,建立水平井积液识别方法,利用相似原理,建立水平气井全井段气水两相流动理论计算模型,应用多相流模拟软件对水平井积液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水平井积液后水平段的压力损失较小,积液易堆积在造斜段,影响产能。对复杂完井段持液率影响因素分析,当管径大于40 mm时,持液率大幅增加;当上倾角为65°时,持液率出现峰值,且倾角与持液率呈角函数变化关系。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准确判断气水两相流在水平井中的流动状态和持液率变化,为确定水平气井井筒积液情况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方法,对后期排水采气增产措施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
    • 谢南星; 蔡道钢; 叶长青; 唐寒冰; 王庆蓉; 杜明海
    • 摘要: 页岩气水平井井筒流动规律复杂,常规井筒压降模型适应性各不相同。为了提高水平井井筒压力和流态分布预测准确度,通过国内外大量实验数据优化了井筒压降模型的流型转换界限,并在泡状流、段塞流条件下使用M-B模型持液率和无滑脱摩阻系数,环雾流条件下使用B-B模型持液率和滑脱摩阻系数,分层流条件下考虑液滴夹带的持液率和滑脱摩阻系数,建立了页岩气水平井生产压降计算新模型。通过与15口井实测压力分布数据对比,结果表明新模型在小水量大气量下的误差为4.03%,相比于B-B模型降低了6.05%;大水量下的误差为5.96%,相比于M-B模型降低了13.12%;平均相对误差为4.34%,相比于M-B模型降低了31.65%,相比于B-B模型降低了73.14%,新模型准确度更高,适用范围更广。采用新模型对N209H15-2页岩气水平井井筒压力与流态进行了实例应用,计算得到的压力分布与测压数据吻合度很高,并且可得到该井不同气水比下包含分层流的井筒流态变化特征。可见新模型扩展了对页岩气水平井井筒流动规律的认识,为排水采气工艺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
    • 张德政; 王志彬; 于志刚; 张瑞金; 杨波
    • 摘要: 高液气比气井环状流场中的液相主要以液膜形式被携带,从液膜逆流角度建立气井携液模型比从液滴回落角度建立更为合理,因此研究了倾斜管低边液膜厚度、平均液膜厚度和气液界面摩擦因数的计算方法。基于液膜受力平衡和动量守恒,建立了适用于不同井型(直井、定向井、水平井)的液膜携带机理模型,得到了临界携液流量的理论计算方法;基于机理模型宽范围计算结果,建立了类似Belfroid模型的经验关系式。Belfroid模型中经验系数为常数,而文中提出的经验系数随管径增大而增大,随液相表观流速增大先增加后减小,随温度增加而减小。根据南海西部产水气井实例验算,积液预测准确率达100%,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为海上和陆地气井积液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 田彬; 王健伟; 李久娣; 赵天沛; 盛志超; 陈德春; 刘若雨
    • 摘要: Belfroid模型为现场应用较多的临界携液流量预测模型,针对该公式推导过程中对部分参数存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从而可能影响预测结果准确性的问题,利用倾斜井筒携液实验装置对气井临界携液流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实验测试数据,对Belfroid模型进行了修正,并给出了适用条件。利用修正的Belfroid模型预测了东海部分气井的积液状况,预测结果得到了现场实测数据的证实,验证了修正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 秦峰; 唐圣来; 闫正和; 羊新州; 洪舒娜; 苏作飞; 钟海全
    • 摘要: 目前有关水平井临界携液的诸多预测模型均需要满足环雾流条件,这些模型所得到的携液流速却未达到环雾流条件,或与正常生产的气井井筒流态相矛盾,同时未考虑水平井的全井筒井深结构变化对井筒流态及携液的影响。为此,开展了水平井全井筒可视化携液模拟试验,并基于试验测试数据,结合Kelvin-Helmholtz(K-H)不稳定气液两相流理论,建立了K-H波动理论修正携液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携液困难主要在倾斜管段,倾斜管段是水平井积液的起始位置,但不应单纯地看某一段有、无液体回落,应按全井筒液量有、无增加与各段液体回落程度来综合判断积液起始;K-H波动理论修正模型预测结果与测试结果很接近,平均绝对误差小于9%;利用K-H波动理论修正模型对海上11口(13井次)气井进行了全井筒携液预测诊断,诊断结论与实际生产情况吻合。所得结果有助于水平井临界携液流速的判断。
    • 孙钰涵; 雷国发; 刘汉超; 杨靖尧; 李文; 邴瑞; 沈阳; 陈伟伟; 李建成
    • 摘要: 由于集输管网复杂,流速受到管容、管压、流体成分的影响,井筒排液导致管网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积液,而积液量会降低集输能力、升高末端井压力,导致措施效果较差,井筒积液难以排出,连续生产时间短,形成恶性循环。为提升单井措施的有效率,提出从单井-干管-集气站“三级间歇”体系的新思路,由点至面,从井筒至干管至集气站,形成良性排液周期循环。研究表明三级间歇能有效排出井筒及管网积液,并可应用于气田其他相似液气比的区块。
    • 张晓东; 孙世武; 马军鹏; 刘畑; 翟瑞欣; 陈学敏
    • 摘要: 在对输气管道进行清管作业时,若出口段塞量超过下游分离器或段塞流捕集器的有效容积,会产生脉动冲击。针对这一问题,以分离器有效容积作为清管方案是否可行的依据,通过OLGA多相流瞬态模拟软件对某输气管道进行动态分析,通过调节气体流速控制管内积液量及出口段塞量。对比分析了4种方案,其中先增大入口气量后提高出口压力同时恢复入口气量的方案,可使吹扫和清管阶段的出口段塞量最小,清管器的运行速度最小。经现场验证,OLGA软件的模拟结果与现场分离器接收到的液量相符。研究结果可为现场清管作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 马有福; 曾珊珊; 吕俊复; 吴雨昕; 张玉燕
    • 摘要: 为保证水平井的高产优势,需准确预测水平井的积液排出条件及积液覆盖井壁范围。以空气和水为两相介质,利用矩形横截面管,对水平管积液特性进行了可视化两相流实验,获得了水平管内气相流动参数与管内积液间的关系,以及积液工况下气液两相界面剪切因子的大小。实验结果表明:水平管内积液稳定存在对应于一较大的管内气速范围,在该气速范围内,积液在管内的滞留长度或积液覆盖范围随气速的增大而减小;积液工况下水平管内界面剪切因子随管内气相雷诺数的增大略有升高,但变化不明显。同时,也对水平管积液特性的理论预测模型进行研究。基于积液液面倾斜机理分析和两相流动受力分析,建立了水平管积液特性理论预测模型的基础方程;进而通过包络原理使模型封闭,结合由实验结果获得的界面剪切因子及壁面剪切因子关联式,提出了能够用于工程应用的水平管积液特性理论预测模型。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良好,即可用于预测水平井积液排出的条件,也可用于判断井内积液覆盖井壁的范围。
    • 翟中波; 杜奎甫; 张凤琼; 胡苗; 杨卫刚; 田明山
    • 摘要: 延X井区属于致密气项目,为低压集输系统,易造成气井积液甚至水淹完全不能生产。模拟气井不同生产阶段的储层状况、气液流速及排液能力,结合李闽、Turner和Gray模型,分析了气井积液的机制,安装井下节流器能够降低集输压力,防止水合物冰堵,随着储层压力降低,节流器下部易发生积液,需要及时拔出节流器并配合其它排水采气措施生产;速度管能够降低临界携液流速,使气井保持长期稳定生产。现场Y05井应用效果表明,安装井下节流器、速度管等排水采气措施后,效果显著。该技术可有效提高延X井区致密气项目的最终采收率。
    • 杜磊; 王春凯
    • 摘要: 在碳中和与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势必在能源结构中占有越来重要的地位,对天然气的需求会急剧增加。然而在气井生产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产出水的影响,尤其对于携液能力差的气井,产出水在井底积液,严重时会造成气井无产出被迫关停,给气井的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如何有效地将积液排出,实现天然气的正常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柱塞气举作为一种间歇性排水采气工艺技术,是实现天然气高效开发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对柱塞气举排水采气工艺技术原理、影响柱塞气举效果的因素以及工作制度优化、适用条件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指导柱塞气举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的应用以及天然气的高效开发有着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