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八届东北三省放射学学术会议
第八届东北三省放射学学术会议

第八届东北三省放射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哈尔滨
  • 出版时间: 2010-08-07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放射学会;吉林省放射学会;辽宁省放射学会

会议文集:第八届东北三省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探讨了RECIST标准在进展期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CT评价上的应用价值。回顾分析辽宁省肿瘤医院2003年1月——2007年4月间,大肠外科行新辅助化疗的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65例。人组标准:(1)经纤维结直肠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初诊结直肠癌患者;(2)治疗前2周内行CT检查;(3)化疗后2个周期行CT检查;(4)两次CT扫描、重建条件基本一致。
  • 摘要:国内外研究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肠疾病尤其是肿瘤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逐年增高,2006年报道大肠癌在中国和美国分别占癌症致死率的第四位和第二。目前大肠病变的诊断通常采用直肠指诊、大便潜隐血实验(FOBT)、结肠镜、钡剂灌肠(单对比或双对比)、B超及CT(computed tomography)等,各种检查方法都有优势和不足之处。近年来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和相应软件的开发使多层螺旋CT结肠成像(CT colonography,CTC)成为大肠疾病诊断的有效方法,为大肠病变检查开创了一条新的无痛检查途径,越来越被临床医生重视。
  • 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的X线、CT及其特征。rn 方法:对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患者进行胸部X线片、CT扫描,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rn 结果:假瘤稳定阶段时,多数肿块包膜完整,边界光滑呈球形。病灶急性阶段时,灶周有炎性浸润,无包膜形成,病灶多呈团块状。肿块内空洞坏死,胸膜粘连,长毛刺等征像,对假瘤诊断具有重要意义。rn 结论:对肺炎性假瘤的诊断、X线及CT检查有重要意义,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 摘要:目的: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图在乳腺疾病性质评价中的应用。rn 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04处乳腺疾病的MRI弥散加权成像图进行分析,重点观察弥散散敏感系数取800 s/mm2的SE—EPI序列。依据弥散加权成像图,测量乳腺病变的ADC值。采用ROC曲线确定ADC值在评价乳腺良恶性上的诊断阈值。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计算DWI诊断乳腺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rn 结果:乳腺良性疾病的ADC值为(1.53±0.25)×10-3 mm2/s;恶性疾病的ADC值为(0.87±0.19)×10-3 mm2/s,二者ADC值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病变ROC曲线下面积(Az值)为0.938,良性与恶性病变间的诊断阈值为1.1115×10-3mm2/s,灵敏度95.7%,特异性88.7%。rn 结论:MRI弥散加权成像图在乳腺疾病性质评价中具有突出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MRI改变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rn 方法:将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照MRI观测脊髓受压程度及信号的变化特点,进行手术前后随访,比较改善率。rn 结果:手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脊髓的受压程度与改善率呈负相关(P<0.01),等/等信号组预后较好,低/高信号组预后较差。rn 结论:MRI检查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其破裂出血又是一种急症,临床有很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仍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术残留率和病死率约为10%。术后进行DSA检查可以详细了解其手术治疗效果,但其检查费用昂贵,而且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患者有出现并发症的可能。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检查,已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前的诊断,但对其在颅内动脉瘤术后的随访却少有文献报道。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4例应用64层VCT同步减影血管造影随访的术后患者的检查结果,旨在探讨其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 摘要:肺隔离症是指某一肺段与正常肺组织及支气管树互不相通,且血供来自体循环动脉系统,为支气管肺前肠畸形的一部分,在临床上较少见,传统诊断金标准方法是有创性血管造影,但由于价格昂贵,且为有创检查,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螺旋CT血管成像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是64层螺旋CT(64-MSCT)血管成像技术做为一项新技术,具有分辨率高、解剖覆盖长、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安全无创等特点,使得肺隔离症诊断率呈增高趋势。
  • 摘要: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CT灌注成像可以在活体显示肿瘤的微血管变化,能较准确的反映肿瘤的血管生成情况。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层CT灌注扫描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
  •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eplanar reformation,MPR)在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并与其他后处理技术以及X线检查方法比较探讨其优越性。rn 方法:对30例临床疑似急性肠扭转的患者,,对其MSCT平扫及三期增强资料进行回顾性多平面重建技术处理并与其它后处理技术进行对照,比较它们的CT影像特征.并将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rn 结果:30例均行手术治疗,对照手术病理结果,其中28例诊断为肠扭转,本组多层螺旋CT诊断肠扭转的准确率为93.3%。30例中运用MPR技术显示肠管的“靶环征”12例、肠管的“漩涡征“7例,“鸟喙征“7例,“花瓣状4例,30例中另外可见肠腔扩张积气积13例,腹水征13例,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4例。几种后处理方法各有特点,MPR技术结合薄层轴位图像及其它后处理方法能明确病灶的部位、范围和程度。rn 结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肠扭转病变,对肠扭转的早期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 摘要:女患者,65岁。发现右腹股沟肿物4年,无疼痛,无发热,右下肢无肿胀。查体:右腹股沟可触及形态不规则肿物,边界清楚,活动良好。既往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病史2年,高血压病史1年。化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肝肾功能、蛋白、血糖、钾、钠、氯、钙、磷、镁生化检查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电化法癌胚抗原测定0.21ng/mL、糖类抗原CA-125为8.75U/mL、糖类抗原CA-119为14.68U/mL在正常范围;梅毒螺旋体、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测定阴性;甲、乙、丙、戊肝血清学检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E抗体阳性(+)、乙肝核心抗体IgG阳性(+)、其余均为阴性。骨髓穿刺图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肝穿无水乙醇化学消融术(TACE+PEI)及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TACE+125I)三种介入治疗方案对原发性肝癌(HCC)的疗效,探索更有效的综合介入治疗方案,以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rn 方法:对随访超过或达到2年(其中包括随访期间死亡的病例)的89例HCC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病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接受单纯TACE治疗,共45例,B、C均为实验组,其中B组接受TACE+PEI治疗,共28例,C组接受TACE+125I治疗,共16例。以WHO实体瘤疗效标准及《肝癌综合性介入治疗规范》疗效标准为依据,通过CT、MRI及彩超复查术后1、3、6个月病灶缩小程度、对比治疗后1年和2年的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按Child-Pugll标准评价介入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并依据2002年UICC在1997年TNM分期基础上提出的新的肝癌TNM分期进行疗效判定。rn 结果:B、C两组联合治疗在肿瘤缩小率、肿瘤控制情况均明显高于单纯TACE治疗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在1、2年生存率各组问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肝功能方面,B、C两组肝功能分级改善率均高于A组,肝功能分级恶化率均低于A组(p<0.05)。rn 结论:本研究采取的介入治疗方法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联合介入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治疗。对于中晚期不可切除性肝癌患者,提倡采用联合治疗方案。
  • 摘要:目的:观察用法玛新超液态碘化油乳剂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rn 方法:对18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使用法玛新碘化油乳剂动脉栓塞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rn 结果:近期有效率60%(108/180),25例出现胃肠道反应,5例较治疗前白细胞明显降低。rn 结论:法玛新超液态碘化油乳剂栓塞为主的介入治疗方案不良反应较少,是中晚期肝癌介人治疗可选的,理想而安全的方案。
  • 摘要:目的: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CT)后钼靶x线改变与术后病理学对照分析,以评价NCT后X线征象改变与化疗后反应性的关系。rn 方法:54例乳腺癌患者经新辅助化疗前后行钼靶X线检查及手术治疗。由放射科医师对化疗前后钼靶X线征象改变进行评估。由病理科医师对乳腺Ca化疗后手术标本的病理标本进行评估,对其中化疗后反应为显效显著病变的50例钼靶X线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50例乳腺Ca患者中化疗后钼靶X线征象改变包括病灶体积缩小,密度减低,边缘改变及毛刺改变。rn 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钼靶X线表现与病理改变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可作为临床新辅助化疗评价的首选方法。
  • 摘要:乳腺癌是导致世界上妇女死亡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的防治已成为肿瘤防治工作的重要课题,其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对乳腺患者生存期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定期检查是降低乳腺癌病死率的一个有效措施,影像学诊断是最常用有效的诊断方法。
  • 摘要:有关胃癌CT诊断的研究有许多报道,但较多的是注意胃癌影像学表现的内容,其在胃癌诊断中的作用已日益受重视。但CT检查方法对胃癌影响的认识尚不充分,本研究通过对27例胃癌CT扫描的比较分析,探讨影响胃癌诊断的技术因素。1.材料和方法进行期胃癌27例,男15例,女12例。所有病例均有胃双对比造影或胃镜检查结果,其中20例胃根治术,7例行姑息切除术。CT扫描前准备同为双对比造影。如无禁忌症,扫描前5-10分钟肌肉注射654-2 20mg,口服产气粉3-6g。使用Siemens Somatom AR-C型CT机。为比较不同层厚对扫描层厚的影响,分别对每一病例采用5mm和10mm层厚逐层扫描,电压120KV,电流250mA。
  • 摘要:目的:研究阐述小肠粘连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引发小肠梗阻的机制、小肠粘连及其梗阻的诊断和治疗。rn 方法:对患病组30个病例采集临床资料,进行X线造影检查明确粘连部位和类型,同时在X线透视引导下松解小肠的粘连,治愈引发的小肠梗阻,总结X线下松解小肠粘连方法。rn 结果:患病组30例中,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5岁,最小23岁,最大65岁;有阑尾炎手术史20例,腹部顿挫伤史5例,胆囊炎手术史3例,节育手术史2例;30例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呕吐、排气不畅、呈间歇性发病、阵发性发作;X线稀钡剂全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粘连部位45处,最多一例有4处粘连;膜状粘连30处,带状粘连10处,肠壁与肠壁粘连35处,肠壁与腹壁粘连10处,肠袢间肠袢疝5例,粘连肠袢锐角形成35处。X线下松解小肠膜状粘连30处,还纳肠袢间肠袢疝5例,治愈小肠梗阻20例,10处带状粘连未能松解,缓解带状粘连肠梗阻3例,7例外科手术治疗。rn 结论:腹部手术、创伤、炎症是引发小肠粘连的主要原因;引发粘连性不全性小肠梗阻的主要机制是粘连肠袢锐角形成,粘连肠袢间肠袢疝的形成;腹胀、腹痛、呕吐、排气不畅、呈间歇性发病、阵发性发作是粘连性不全性小肠梗阻的主要临床表现;X线稀钡剂全消化道造影是有效的诊断方法;X线透视引导下能够松解粘连疏松的膜状粘连。还纳粘连肠袢问肠袢疝,立刻解除肠袢的锐角,立竿见影地治愈粘连性肠梗阻。本研究组病例治愈率为66.67%,无并发症。
  • 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与诊断的意义。rn 方法:50例受检者行M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16层螺旋CT,采用电影扫描序列,扫描条件为:层厚1mm,床速15mm/圈,0.42s/圈,螺距比为0.275:1,矩阵512×512,对比剂(优维显)2ml/,kg,注射速率3.5~4ml/s,采用VR、MPR、CPR、VE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rn 结果:心率平稳,心率55~75次/分,MSCT对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显示达到诊断要求;心率大于80次/分时,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显示不清。rn 结论:心率平稳且小于75次/分,使用合适的对比剂及扫描参数,MSCT可满意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患的筛选,对血管搭桥和内支架放置术后复查的评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和介入治疗情况。rn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8年来诊治的54例UC。随访预后情况。rn 结果:发现54例UC中,发病以青壮年为主。症状以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为主,介入治疗临床总有效率高(51/54),复发率低(5/54),复发后可再次行介入治疗。rn 结论:采用介入法治疗UC较传统内科治疗疗程短、有效率高。
  • 摘要:目的:评价低场强(0.35T)磁共振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SSFSE)胆管水成像(MRCP)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18例正常和胆道梗阻患者,在GE0.35T永磁MR成像仪上采用SSFSE进行MRCP成像:12例加作2D FSE重T2WI,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重建MRcP图像。rn 结果:采用SSFSE所得MRCP图像可清晰显示正常胆系,效果比2DFSE重T2WI经MIP重建所得MRCP图像要佳。胆道梗阻患者均能显示梗阻部位及程度,定位诊断正确率100%,定性诊断正确率达94.8%。rn 结论:应用低场强磁共振SSFSE序列技术对胆道梗阻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和MRCP在诊断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对109例高位或低位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螺旋CT及MRCP扫描。rn 结果:螺旋CT扫描能清晰显示扩张的胆管横径,并可显示胆管阳性结石。MRCP可以显示胆管阻塞情况及胆总管二维、三维结构。rn 结论:螺旋CT扫描能清晰显示扩张的胆管,尤其对胆总管阳性结石具有明确诊断。MRCP可以清晰显示扩张的胰管和梗阻的胆管程度,并可以进行二维或三维胆道全程显示。MRCP在诊断梗阻性黄疸定位方面优于CT。
  • 摘要:我国胃癌发病率很高,早期胃癌的手术治疗可使80%以上的患者获得临床治愈,然而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效果总体上不令人满意。近三十年来化疗、靶向治疗取得一定的进展,但这些进展并未取得全面的、根本上的转变,但治疗手段的多样化却推动了进展期胃癌个性化治疗观念的繁衍。这种观念的变革使得无论外科医生还是肿瘤内科医生都在强调了解胃癌生物学特性的重要性,治疗前精确分期的重要性。
  • 摘要:目的:探讨低场MRI平扫在进展期胃癌胃壁及胃周浸润上的诊断价值。rn 方法:使用美国Elscint公司0.5T超导型MRI扫描仪,对照病理结果,对65例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进行扫描。rn 结果:以胃周脂肪间隙征象、浆膜轮廓征象和胃周低信号带征象判定AGC浆膜面受侵,其准确率分别为60.00%、84.62%和78.46%,后二者的准确率较高(p<0.05)。本组有9例分别侵犯了胰腺、横结肠及其系膜、脾脏,依据以上标准均获得诊断,诊断准确率100%。分别应用SE/T1WI、FSE/T2WI序列、GRE/T1WI序列判定AGC T分期准确率分别为58.46%、63.08%、63.08%。rn 结论:应用低场MRI对进展期胃癌胃壁及胃周浸润进行判定,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诊断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癌Lauren’s分型的螺旋CT表现。rn 方法:选取60例行螺旋CT检查并进行手术的进展期胃癌的患者,螺旋CT应用多种重建方法观察病灶的影像表现,将影像表现与病理表现进行对照研究。rn 结果:肠型胃癌33例,肿瘤CT值平均为37.18±4.88Hu,厚度19.15±8.02mm,单个部位受侵25例,多个部位受侵8例;弥漫型胃癌27例,肿瘤CT值平均为27.07±7.56Hu,厚度平均为15.04±4.06mm,单个部位受侵12例,多个部位受侵15例。rn 结论:肠型胃癌和弥漫型胃癌在螺旋CT方面病变的CT值、厚度、病变范围、溃疡形态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病理方面细胞形态、分化程度、生长方式亦有显著差别。
  • 摘要:本文探讨了数字化X线机透视下应用XK20型肠套叠整复仪高压诊治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价值,准确选择适应症,提高整复后反应,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并发症的处理,进行高压冲击和低压诊断逐步升压整复技术的相关性研究。影像学科近年来的兴起,在临床上的各个领域中,已逐渐成为介于内科、外科之间的又一主要治疗学科。不但在在疾病诊断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还在各类疾病的治疗上也有其独到方法。小儿肠套叠是儿科常见病。
  • 摘要:患者女37岁,诊断宫颈癌(Ⅲb)1年,曾行化疗、放疗术、盆腔全切术(子宫全切、膀胱全切、直肠全切术,双侧输尿管腹壁造口术,肠管腹壁造瘘术)后三个月,术后两个月部分肠管坏死,形成肠瘘,粪便自阴道口排出。术后患者定期更换肾盂输尿管支架管,曾因自行更换时出现血尿,人院治疗后缓解。
  •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配合中药保留灌肠在输卵管梗阻性不孕症介入再通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n 方法:对60例96条经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HSG)诊断为输卵管梗阻的患者,行介入再通术,导丝疏通输卵管,记录疏通率。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48条向输卵管内灌注丹参注射液,术后配合中药保留灌肠;对照组:输卵管内注入庆大霉素。一月后,行输卵管造影,观察输卵管再通率。rn 结果:治疗组、对照组输卵管间质部梗阻各32条,峡部梗阻8条,壶腹部、伞部梗阻8条。治疗组:输卵管问质部梗阻再通率96.9%;峡部梗阻再通率87.5%;壶腹部、伞部梗阻再通率37.5%。对照组:间质部梗阻再通率87.5%;峡部梗阻再通率62.5%。壶腹部、伞部梗阻再通率25%。rn 结论:丹参注射液作为输卵管介入再通术再通液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输卵管梗阻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安全、有效、简单、经济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颈、胸、腰椎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的低场MRI表现。rn 方法:搜集2002年12月~2005年6月临床及低场MRI确诊的终板骨软骨炎26例,其中颈椎10例,胸椎3例,腰椎13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40~75岁,平均52岁。全部病例均有局部疼痛等不适症状,均行低场MRI检查,其中3例行MRI增强检查,4例行CT检查,20例行X线平片检查。分析其低场MRI表现。rn 结果:26例共累及41处终板,于椎体上或下缘,呈条状或斑片状,大小约0.5cm×1cm~1.5cm×2.2cm,依不同阶段有不同信号和边缘。Ⅰ型(19处):呈长T1长T2信号,明显强化,边缘多不清;Ⅱ型(12处):呈混杂T1混杂T2信号,不均匀强化,边缘稍清;Ⅲ(7处):呈短T1稍长T2信号,脂肪抑制为低信号,边缘较清;Ⅳ(3处):呈长T1短T2信号,边缘清楚。伴随改变:椎间盘变性72处,向后突出30处,许莫氏结节21处。rn 结论:终板骨软骨炎临床极易漏诊或误诊,MRI是诊断本病的最佳方法。低场MRI完全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对终板骨软骨炎作出准确诊断。
  • 摘要:目的:研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ligament,ACL)撕裂的MRI表现及中医治疗方法与原则。rn 方法:回顾分析了30例经关节镜证实的膝前交叉韧带撕裂MRI影像,所有患者均行中医治疗及康复训练。rn 结果:在评价的直接征象中,ACL不连续和ACL走行异常均具有相对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在评价的间接征象中,6个间接征象具有相对高的特异性,其中后交叉韧带角、Blumensaat角具有较高的敏感性。rn 结论:ACL损伤的直接征象为诊断主要依据,ACL损伤的间接征象具有辅助诊断意义,中医治疗+康复训练可减轻ACL损伤的疼痛感觉、减轻关节肿胀,患者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有明显改善。
  • 摘要: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唯一可以活体显示白质纤维束的成像方式,DTI各参数值的差异对脑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胶质瘤的分级及分界等有一定意义。三维纤维束成像(DTI)可以直观立体的显示肿瘤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合常规MRI及FA图在指导脑肿瘤外科手术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DTI检查技术近年来逐渐走向脑肿瘤放射治疗的研究,尤其对判断放射性脑损伤和放疗后肿瘤复发有着重要的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3D-TOF-MRA对面肌痉挛的诊断及手术指导价值。rn 方法:总结分析72例面肌痉挛病人术前3D-TOF-MRA图像,利用原始图像对两侧面神经斜矢状面和冠状面进行重建,观察血管和面神经近脑干端的关系,判明责任血管,并与术中发现进行对比。rn 结果:观察患侧与健侧对照组相比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FOF-MRA对神经接触或压迫的敏感度为93.1%,特异度为85.7%。rn 结论:3D-TOF-MRA能清晰显示面神经脑池段及其毗邻血管的关系,对责任血管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是面肌痉挛术前病因评估的重要指标,对指导术者探查责任血管,避免遗漏,提高手术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的MR征象与肿瘤血管增生及肿瘤恶性度的关系。rn 方法:对44例术前进行MR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表达单克隆抗体CD31,并进行病理学观察。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检测用每张切片低倍镜下查找染色最深的区域,换成高倍镜选3个不同视野,计算其平均值。MRI检查用SI-EMENS 0.2T常导Magnetom Open Viva,使用SE序列T1-WI(TR/TE=420.0/15.0ms)和T2-WI(TR/TE=6000.0~6285.0/134.0ms)做横断面和矢状面常规扫描,部分做冠状面扫描。增强扫描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1mmol/kg,经肘静脉快速注人后再扫描。测量MR图像上肿瘤的大小、瘤周水肿范围的分度(0度:未见明显水肿仅脑沟回消失;Ⅰ度:水肿带<2cm;Ⅱ度:水肿带≥2cm,但未超过中线;Ⅲ度:水肿带跨越中线结构达对侧半球)、增强扫描强化程度及肿瘤边缘情况。rn 结果:⑴肿瘤Ⅰ、Ⅱ、Ⅲ级的MVD平均值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⑵瘤周水肿与MVD有密切关系:水肿的分度即Ⅰ、Ⅱ、Ⅲ度的MVD平均值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⑶大小不同的肿瘤MVD平均值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⑷强化程度不同的肿瘤MVD平均值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⑸边缘规整的肿瘤MVD值相对低;边缘呈花边状或蜂窝状的肿瘤MVD相对高;但两者MVD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星形细胞瘤的MR征象与MVD有密切相关。MRI能间接反映星形细胞瘤的分子生物行为即微血管增生程度,对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评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MSCT灌注在肺癌中的灌注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关系。rn 方法:对32例肺癌(腺癌20例,鳞癌12例)患者行16排CT灌注扫描。利用软件CT-perfusion3获得主动脉与肿块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分析记录肿块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增强峰值等参数。对32例肺癌的手术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其MVD与VEGF的表达值,与其各项CT灌注参数做相关性分析。rn 结果:鳞癌与腺癌间的各项灌注参数值(BV、BF、MTT与增强峰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V、BF及增强峰值与MVD值之间均具有正相关性;与VEGF表达值之间具有正相关性。MTT与MVD及VEGF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n 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提供肺癌微血管情况,可以在肺癌术前评价肿瘤组织的的微血管密度。对于不能手术的肺癌患者:可以判断其微血管的生成情况,为肿瘤的抗血管生成疗效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本文探讨了64排螺旋CT“胸部多合一”扫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对36例临床不典型胸痛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胸部多合一”扫描,36例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后,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处理图像,并对扫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9例与DSA结果进行比较、3例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 摘要: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MR增强扫描极大的提高了脑转移瘤的检测能力。本文通过对100例脑转移瘤的平扫及增强MRI表现的回顾性分析,说明了MR增强扫描对诊断脑转移瘤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收集我院近期MR平扫及增强检查脑转移瘤的病人100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55岁。
  •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迅速上升,死于癌病的男性患者中肺癌已居首位。据上海市恶性肿瘤统计资料,在男性癌肿病例中,肺癌发病率急剧增多,居第一位。既往治疗多以化疗放疗及手术治疗为主,但传统的放化疗在肺癌治疗中的进展已放缓,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医学免疫学及分子遗传学迅速发展,发现肺癌的发生与基因的改变及免疫功能的下降有密切关系,因此肺癌的免疫治疗已经成为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部分。
  • 摘要:目的:提高炎性假瘤的诊断正确率。rn 方法:经病理证实的资料完备的炎性假瘤患者共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33-70岁,中位年龄51-5岁,行平扫并增强或薄层扫描。rn 结论:24例位于胸膜下,与胸膜广基相连;7例与胸膜无接触,但位于肺外带。13例密度均匀,16例内部可见液化、坏死或小泡状改变,3例内部见点状钙化;8例内见含气支气管像;增强后,实质部分中度均匀强化。炎性假瘤边缘呈柔软锯齿状改变14例,4例可见细毛刺,边缘直线化7例,“桃尖”征6例,病变周围可见斑片影15例,仅病变远侧出现斑片影3例,周围肺野清晰14例。临近胸膜肥厚19例。
  • 摘要: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PIAM)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rn 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PLAM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rn 结果:两肺均匀弥漫分布的大小不等的薄壁囊腔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HRCT不仅能清晰显示其薄壁特征,还能发现常规CT不能显示的小的囊腔。rn 结论:PLAM的HR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明确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 摘要:表面化学特性适当的超顺磁性氧化铁微粒(SPIO)已有广泛的实验性体内应用:如磁共振造影增强成像、组织修复、免疫测定、生物液的解毒、高热、给药和细胞分离等。所有这些生物化学和生物工程学应用要求这些微粒有高磁化值,小于100nm,粒子大小分散度较小,以使粒子有一致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此外,这些应用需要磁性粒子有特殊的表面包被,包被不但要无毒、生物相容性好,而且要能特异性靶向定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个领域中已开展许多工作以改善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但是在改善磁性微粒的质量、大小分布、形状、表面等方面仅开展了很少的调查研究。表面包被的特性和微粒后继的几何排布不仅决定了胶体的外形尺寸,还对体内微粒的生物运动和生物扰动起重要作用。微粒的特异性包被类型或演化决定了其最终用途,如是否针对炎症反应或抗癌因子。应被特异性选择应用。磁性微粒可以结合药物、蛋白、酶、抗体或核苷酸,还可以通过外磁场或用于高热的交替磁场定向结合组织、器官或肿瘤。
  • 摘要:心脏手术后病人在监护及康复过程中常会遇到病情突然变化等情况,必须实施床旁拍X线片帮助诊断。但在普通X线下不易解决的问题我们采用CR摄片后就很容易就解决了。床旁CR摄片应用在心血管病手术后监护后,通过CR摄片及后处理可得到层次丰富清晰的诊断图像,摄片的成功率达到百分之百。
  •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乳腺计算机辅助检测(Computer-aidedDetection,CAD)系统对不同临床经验的放射科医生诊断准确率的影响程度,评价CAD系统在乳腺癌x线诊断上的应用价值。rn 方法:选择131例患者的251幅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采用ROC曲线在应用CAD和不应用CAD系统两种条件下,分别统计中级、初级影像诊断医生对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rn 结果:中级、初级影像诊断医生在使用CAD进行辅助检测之后的诊断符合率分别提高2.39%和7.57%:ROC曲线提示,中级、初级影像诊断医生应用CAD前后的乳腺x线摄影BI-RADS分级准确率分别提高2.5%和10.8%。rn 结论:应用CAD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影像诊断医生,特别是初级影像诊断医生的乳腺X线摄影诊断的准确度,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分析膝关节外伤后的MRI表现并探讨低场强MRI在膝关节处伤中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对经临床或手术证实的53例膝关节外伤患者行低场MRI检查,分析、总结MRI表现。采用0.32T低场MR扫描机,常规应用冠状位和矢状位SE序列、GRE序列及脂肪抑制STIR序列T1WI、T2WI成像。rn 结果:半月板损伤37例,韧带损伤43例,骨挫伤7例,骨折11例,合并关节积液25例,多种损伤可同时出现。rn 结论:低场MRI可以很好显示膝关节损伤后的各种表现,可作为膝关节外伤后检查的首选或重要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f-MSCT灌注成像在兔乳腺VX2种植瘤放疗前后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24只成功种植VX2瘤株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放射治疗组16只和对照组8只,分别于肿瘤种植后2周、放射治疗结束后1周(即肿瘤种植后5周)行CT灌注扫描,获得放疗前后肿瘤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均值,统计学分析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性。rn 结果:治疗前,放射治疗组与对照组灌注参数BF、BV、PS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放射治疗组与对照组灌注参数BF、BV、PS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射治疗组治疗后MSCT灌注参数BF、BV、PS值均较治疗组放疗前及非治疗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n 结论:f-MSCT灌注成像能反映兔VX2种植瘤放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以用来在体、无创、准确地对肿瘤放疗的早期疗效进行评价和动态监测。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MR动态增强、脂肪抑制成像和减影成像技术显示乳腺三维血管结构。rn 方法:选择随机抽取100名高危乳腺癌患者的正常侧乳腺,通过8个时相的动态MR增强减影研究显示胸廓内、外动脉、肋间动脉和其分支的比率。rn 结果:胸廓内、外动脉Ⅰ级、Ⅱ级分支的显示率分别为93%(93/100)、62%(62/100)、72%(72/100)、45%(45/100);肋间动脉的显示率为59%(59/100)。rn 结论:乳腺动态MRI增强3D血管减影成像基本上反映乳腺的血管分布。
  • 摘要:目的:研究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对29例大咯血患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后,对病变动脉用消毒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止血。rn 结果:29例患者均一次栓塞成功,大多数患者能及时止血,个别患者在3~5 d内咯血渐止。rn 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损伤小,止血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64层CT平扫及CTA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全部行64层CT平扫和CTA检查,其中7例进行了DSA检查。rn 结果:CT平扫大部分脑实质出现异常密度,其中有10例表现为脑梗死,6例为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萎缩3例,合并脑软化4例,只有2例脑实质未见异常。CTA均能显示病变血管狭窄和闭塞,呈多支受累,也可见烟雾升腾的血管,与DSA所见相似。rn 结论:64层CT平扫及CTA可作为此病首选检查方法,必要时再做DSA检查。
  •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脑膜瘤的CT、MRI特征,以提高对恶性脑膜瘤的认识及其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2009年收治的11例恶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前均经CT平扫及MRI平扫加增强检查,其中8例行CT增强检查,术后病理证实。rn 结果:11例患者中,均为单发病例,其中原发恶性脑膜瘤10例,原诊恶性脑膜瘤,术后复发1例。发生于顶枕部5例,颞部3例,鞍区2例,桥小脑脚区(CPA)1例。瘤体最大直径10.5cm,最小4.2cm,平均6.2cm。CT及MRI平扫表现大多呈混杂密度及信号,形态均不规则,呈分叶状。瘤周明显水肿10例,骨质明显破坏7例,瘤内可见钙化2例。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rn 结论:CT及MRI在恶性脑膜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的诊断信息。
  • 摘要:本研究收集了50例具有毛刺征象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直径在3cm以下的周围型小肺癌病例,回顾性分析瘤灶边缘毛刺的HRCT细微特征,以提高毛刺征在诊断周围型小肺癌及组织分型中的价值。男37例,女13例,平均65岁。主要症状为咳嗽27例、胸痛16例、咯血9例、咳痰5例、发热1例、颈淋巴结肿大1例,6例为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影像检查时偶然发现。
  • 摘要:目的:通过作者实践经验证实CT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是肺部疑难疾病诊断的一种有效使用的方法。rn 方法:对20例诊断不明的肺部病变进行CT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对体表标记、定位方法、穿刺过程及并发症进行探讨。rn 结果:穿刺准确率96%,恶性病变阳性率80%,良性病变20%,没有假阳性。rn 结论:CT导向经皮肺穿刺活检介入技术安全有效实用,并发症少,常见并发症主要为气胸,多为少量气胸,不需处置。
  •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对中央型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肺癌患者行螺旋CT薄层扫描且行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包括表面遮盖成像(SSD)、最小密度投影(MinIP)及多平面重建(MPR)。rn 结果:螺旋CT薄层图象及MPR重建均可准确显示肺癌病灶发生部位、气管支气管阻塞及狭窄程度、肺内情况、病灶与纵隔的关系及淋巴结侵犯情况。病灶软组织SSD成像仅可整体显示其表现形态。气管支气管树SSD及MinIP成像可整体直观显示其阻塞和狭窄范围及程度。SSD及(MinIP)图像较粗糙,显示病灶解剖细节差,对显示早期小病灶及小支气管改变有一定限制。rn 结论:螺旋CT薄层横断面及MPR图像是诊断中央型肺癌准确有效方法,SSD及MinIP图像较直观,可弥补其横断面图像的不足,但不能显示病灶的解剖细节。
  •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DM)患者术前焦虑和术后疼痛的影响。rn 方法:92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前准备和告知同意,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术前认知干预、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应用焦虑自评量表于入院时和术前1天进行效果评价分析;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术后疼痛进行评价。rn 结果:干预组人院时焦虑自评量表评分高于术前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术前l天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术后疼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rn 结论:护理干预可以减轻介入治疗糖尿病患者术前焦虑程度及术后疼痛程度,有利于患者手术进行及术后康复。
  • 摘要:放射科在设备日益数字化,使用CT\MRI\DSA\DR\CR,成为主流,屏片系统与洗片机已淡出视野;放射科流程也日渐网络化,放射科从登记员、技师到医生在RIS系统的帮助下进行工作,从登记、预约、到检、匹配、报告、审核、报告发放、报告质控,患者及相关信息在RIS系统的支持下有序流动。RIS的应用已成为趋势,其安装、测试、修改、培训、使用、应用故障排查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其技术潜力,是RIS应用的重要问题。
  • 摘要:多年以来,恶性肿瘤的诊断方法一直是医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非常重视的课题。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报告,在世界范围内,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女性乳腺癌高发年龄段是30岁到54岁之间,早于西方10岁到15岁。由于乳腺癌发病隐匿,早期缺乏明显症状,难于被发现,所以一旦发现已是晚期,失去了治疗最佳时机。来至中国抗癌协会的数据表明,中国主要城市的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在以37%和38.9%的速度增长,而在过去十中,农村地区的死亡率在以39.7%增长。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延长患者生存期,在临床上,超过90%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可以在保持乳腺尽可能完好的情况下生存(活)十几年。
  • 摘要:随着护理核心制度的建立,实施,急救物品,备品,器材的管理有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急救药品备品器材较多。护士交接班时往往不能仔细核查药品备品器材的质量,导致过期失效,数目不精确,影响抢救病人的时间。特别是急救药品,同一药品用不同的批次,有效期不同,不容易发现过期失效的药品。为了确保急救药品,急救备品,器材完好合格,使用时在有效期内,质量,数量达标,我们采取定点放置,定期核查,责任到人,人人参与的管理制度,取得良好的效果。
  • 摘要:循证医学是一个新发展的临床医学边缘学科。我们必须重视、进而发展循证医学,把循征医学的原理与方法应用到介入放射护理学临床实践,形成循证介入放射护理学,根据循证医学的理念进行介入护理试验设计和文献评估。
  • 摘要:目的:探索螺旋CT扫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对10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螺旋CT扫描图像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CT采用动态增强扫描,计算CT对乳腺癌诊断的正确率。rn 结果:本组10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共有111个病灶,腋淋巴结转移73例。浸润性导管乳腺癌79例,其中腋淋巴结转移61例;导管原位癌2例,腋淋巴结均无转移;浸润性小叶癌9例,6例腋淋巴结转移;髓样癌3例中腋淋巴结转移2例。炎性乳腺癌2例、混合癌2例,腋淋巴结转移CT表现均为阳性;粘液腺癌2例、乳头状癌l例,淋巴结转移阴性。分别按照病灶形态学、病灶强化特征、病灶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等CT表现进行综合分析。rn 结论:螺旋CT在乳腺癌诊断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MR表现特征,探讨MR对其诊断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MR征象,包括病变形态学、T1WI及T2WI信号强度、肿块内部强化特征及动态增强曲线类型、DWI上ADC值表现。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MR表现相对照。rn 结果:发现单发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14例。rn 结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表现与某些乳腺恶性肿瘤有类似和重叠之处,但也具有一定特征性;MRI能较准确地发现与定位病灶,对病灶的范围进行术前评估,对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矽肺的X线、CT影像诊断特点及病理结果。rn 方法:对已经确认的108个矽肺病例的X线片及CT片及部分病理结果进行性分析。rn 结果:弥漫散在分布小结节影40例,有结节融合80例,合并肺结核26例,合并肺气肿61例,合并气胸18例,合并肿瘤11例,合并胸膜肥厚55例。rn 结论:临床病史、X线及CT表现是矽肺诊断的基础。
  • 摘要:韩某 男 61岁 主诉:间断咳嗽,发热半月,发现左上肺占位10天。现病史:两个半月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咳嗽、干咳、无痰、伴发热,体温38℃,无咯血、胸痛、盗汗。当地抗炎治疗后好转,咳嗽及发热症状缓解。查CT示:左上肺占位,为明确诊断来我院就诊。初步诊断为左上肺占位性病变,肺癌可能性大。自患病以来,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体重减轻约5kg。既往病史:Ⅱ型糖尿病11年,冠心病史血象:WBC:5.84·109/L外院SPECT:左肺门葡萄糖代谢旺盛,考虑恶性病灶。支气管镜:左肺上叶支气管炎性改变。胸片影像表现:左肺门增大,密度增高,结构模糊。左肺上叶后段呈片状高密度影像,边缘模糊。
  • 摘要: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rn 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所进行的影像检查及其他检查资料和结合临床治疗,其中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范围均从肠系膜上动脉水平达足底,薄层图像传人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种形式重建。rn 结果:42例患者中,由于动脉硬化引起的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闭塞及狭窄23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例,动脉瘤4例,蔓状血管瘤1例,动脉吻合口血栓形成1例。下肢动脉血管支架植入术后或血管搭桥术后5例。rn 结论: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清楚准确的观察下肢血管的形态,狭窄的程度及闭塞的范围,血管壁的钙化程度,也可应用于筛选和发现病变,对严重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的术前评价有很大帮助。
  • 摘要:目的:描述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 illary mucinoustumors,IPMT)64排螺旋CT的特征,探讨多层螺旋CT对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IPMT患者的64排螺旋CT的表现和诊断。rn 结果:6例IPMT中,主胰管扩张2例,胰腺实质内见囊性肿物者4例,有Ⅰ例囊性肿物内见壁结节,病变主体位于胰体者1例,钩突者4例,术前CT诊断1例主胰管型IPMT,1例混合型IPMT,4例分支胰管型IPMT,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rn 结论:多层螺旋CT的IPM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特征对IPM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摘要:电焊工尘肺(welder’s pneumoconissis)是指长期吸入电焊烟尘所致的慢性肺部损害,肺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对早期尘肺的发现很有帮助。本文选择29例电焊工人行肺部CT检查,男性28例,女性1例,年龄26~52岁,平均年龄40岁,从事电焊工作6~29年,平均15年,气短、咳嗽症状10例。患者全部行CT平扫。CT检查使用64层GE Linghtspeed,从肺尖常规螺旋扫描至肋膈隐窝,层厚5mm,层距5mm,对所有图像进行层厚1.25mm高空间频率算法重建,肺窗:窗宽1500HU,窗位-600Hu,纵隔窗:窗宽350HU,窗位40HU。
  • 摘要:本文探讨了MR扩散加权成像结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在评价乳腺病变性质上的应用价值。选择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科外收治的乳腺病患者117例,均为女性,年龄18-73岁,中位年龄48岁。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均经病理证实。本组病例,乳腺癌77例,共81处病灶,其中,浸润性导管癌66例,共70处病灶;浸润性小叶癌6例,共6处病灶;粘液癌5例,共5处病灶。本组病例,乳腺良性病变40例,共53处病灶,其中,乳腺纤维腺瘤27例,共36处病灶;乳头状瘤5例,共5处病灶;囊肿4例,共8处病灶;增生性乳腺病4例。
  • 摘要:由于颈部和纵膈结构复杂,普通X片对气管憩室诊断价值不大,既往诊断气管憩室主要依靠纤维支气管镜,并将其定为金标准。随着CT特别是MSCT应用的不断普及,影像检查对气管憩室的诊断价值不断提高。目的 对6例气管憩室MSCT图像及后处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MSCT在气管憩室中的诊断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Y型单侧覆膜盲端支气管支架在治疗支气管残端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Y型单侧覆膜盲端支气管支架治疗支气管残端瘘的患者7例。rn 结果:7例患者均为全麻下行气管支架置人术,6例患者支架一次置入成功,1例患者首次未能成功置入后,第2次置入成功。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1例5个月后死于心血管意外,其余6例随访3~14个月,均未出现气管残端再瘘。rn 结论:Y型单侧覆膜盲端支气管支架治疗支气管残端瘘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Vibrant乳腺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双侧乳腺同时动态增强检查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对30例临床疑为乳腺疾病的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动态增强采用GE公司的Vibrant乳腺动态增强扫描技术,行双侧乳腺同时三维动态增强检查,并与传统乳腺动态增强检查比较。rn 结果:采用Vibrant乳腺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后,在保证图像信噪比的条件下,克服了传统动态增强检查的缺点,并且结合病变动态增强后的征象和时间-信号曲线图,在对乳腺疾病的良、恶性诊断上起到了重要作用。rn 结论:vibrant乳腺动态增强扫描技术为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提供了更新、更好的方法,对提高乳腺疾病诊断的正确性无疑是一种更先进的技术。
  • 摘要:目的:探讨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对正常成人脑血流动力学的定量研究。rn 方法:选取25例经320排CT全脑灌注检查且结果正常的受检者,回顾性分析其全脑灌注图像,按照颅内动脉的供血范围,测量不同区域的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并进行分析。rn 结论:由大脑前动脉供血的大脑半球侧面3/4,额、顶叶背面1/4脑灰质的CBF、CBV、MTT、TTP分别为61.85±15.03、2.71±0.70、2.76±0.68、8.53±1.29;脑白质的CBF、CBV、MTT、TTP分别为21.56±5.79、1.31±0.42、3.76±1.35、10.19±2.45;内囊前支的CBF、CBV、NTr、TTP为37.45±12.58、2.06±0.68、2.83±0.78、6.71±0.86;尾状核的CBF、CBV、MTT、唧为58.50±7.88、2.55±0.41、2.38±0.76、7.42±1.29;丘脑的CBF、CBV、MTr、MTT为69.56±11.25、3.82±0.76、3.58±0.56、9.92±1.53。
  • 摘要: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的护理作用及其临床意义。rn 方法:我院2010年3月份完成心脏检查1024例行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检查前对每一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减轻紧张情绪;进行心率控制、屏气训练等护理措施准备;在扫描过程中配合影像技师使用高压注射器;检查完成后积极与患者交谈,严密观察患者状态,预防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发生。rn 结果:45例患者心率均控制在75次以下,共有133例患者图像质量能够满足影像学评价,所有患者均留置套管针,无一例渗漏,有两例轻度过敏。rn 结论:检查前细致的护理对提高心脏冠状动脉扫描图像质量至关重要。
  • 摘要:目的:通过对介入技术诊治“出血性疾病”的研究,正确的掌握介入诊治方法,开发介入技术的新方法,提高疾病的检出率、穿刺的成功率、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发生,达到更有效治疗“出血性疾病”的目的。rn 方法:将所有患者,依据病种分类,每种病种依据所采用的介入诊治方法分组。对于每类患者分别比较采用不同介入诊治方法组的检出率、穿刺成功率、复发率。rn 结果:(1)2009年就诊出血病人38例,采用此项技术研究、分析32例。传统方法检出18人(18/32);创新方法检出28人(28/32);未检出4人可能为出血量小(即小于0.5ml/min)。检出率明显增高。(2)出血休克病人11例,创新方法5例均穿刺成功(5/5);传统方法穿刺成功4例(4/11),(穿刺3针/次为穿刺成功)。成功比明显增高。(3)细小血管出血病人(如:支气管、肺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48例,创新方法追查病例一年2例复发,复发率(2/48)即(4.2%);传统方法栓塞一年复发率(14%-18.2%文献记摘)。(4)六年来放置弹簧圈栓塞物质出现过长8例,应用创新方法回收弹.簧圈3例均获成功,成功比(即3/3);3例均未出现并发症(0/3)。成功比明显增高,并发症明显降低。(5)弹簧圈脱落5例“三爪抓钳取异物”,3例由传统方法取异物,其中取出1例,成功比(1/3),3例均出现并发症(3/3);2例由创新方法取异物,其中取出1例,成功比(1/2),均未出现并发症(0/2)。rn 结论:“出血性疾病”介入诊治技术的创新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是切实可行的。可以提高出血疾病的检出率;提高穿刺的成功比;降低治疗复发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比;提高异物回收比。
  • 摘要:本文对CR伪影分析与处理进行了探讨。通过对500幅CR图像中共20张图像出现的伪影进行分析,总结CR伪影有下列几大类;一是CR扫描系统中出现的伪影、如IP板和后处理后的激光打印机等;二是由X线机摄影系统中的有关部件应用等;三是由于患者的配合不当,如摄影时呼吸影响及外部物的干扰等。
  •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减影成像技术在评价乳腺癌血供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对67例乳腺癌病人分别进行乳腺VIBRANT动态增强MR检查及减影血管成像,评价胸廓内、外动脉、肋间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情况,并进一步评价上述血管与肿块的关系。对健侧乳腺、患侧乳腺两组血管显示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健侧乳腺、患侧乳腺两组的胸廓内、外动脉的Ⅰ级分支和肋间动脉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健侧乳腺、患侧乳腺两组的胸廓内、外动脉的Ⅱ级分支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乳腺癌病灶的供血血管与病灶位置、大小有关,也与侧支血管网的建立有关。rn 结论:乳腺动态增强MR减影血管成像能够较好地显示乳腺癌的血供。
  • 摘要: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简称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diseases CTD)。属于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管和结缔组织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为基础。疾病多为慢性病程,逐渐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肺是一个主要靶器官。
  • 摘要:喉癌是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头颈肿瘤的13.9%,仅次于鼻咽癌和鼻腔癌。术前明确喉癌的T分期情况,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术后发音功能的保留有明显价值。长期以来,电子喉镜和CT一直作为评价喉癌T分期的重要的方法,但是临床应用准确率不高。随着多排螺旋CT(MSCT)的应用,联合应用电子喉镜和MSCT对喉癌进行更准确的T分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搜集52例喉癌的MSCT和电子喉镜检查资料,与手术病理对照,对喉癌术前T分期进行评价。
  • 摘要:目的:探讨多时相增强MRI对钼靶BI-RADS 4级病变的良、恶性诊断的鉴别价值。rn 方法:采用GE 1.5T MR仪及8通道乳腺线圈,对80例钼靶分级为BI-RADS4级患者双侧乳腺平扫后用Gd-DTPA(磁显葡胺0.1 mmol/,kg)以2.0 ml/,s静脉团注,注药后开始第1次采集,采集时间约57秒,连续无间隔采集8次。对所有病变的诊断由二名2名放射医师通过病灶的形态、边缘、强化特征及强化TIC曲线参考文献中的诊断标准对病灶进行分析认定良恶性。rn 结果: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7.5%和95%。rn 结论:应用乳腺多时相增强MRI对于钼靶诊断为4级病灶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
  • 摘要:肺癌介入治疗即经皮股动脉穿刺行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术,已广泛应用于肺癌的治疗,它不仅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及提高生命质量,而且为二期手术创造条件。但介入治疗也会出现不少并发症,如胸痛、咯血、恶心呕吐、发热、下肢静脉栓塞、迟发性脊髓损伤等。2006-2008年我科成功对78例肺癌患者行了介入治疗。
  •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肺错构瘤的CT优势和特征。rn 方法:分析8例得到病理证实的肺错构瘤的CT表现。rn 结果:8例错构瘤均为单发,密度不均,4例有钙化,3例病灶内找到脂肪成分。rn 结论:在肺错构瘤的影像学诊断方面,CT对组织密度的分辨率明显高于传统X线,优于MR,发现或获取病灶中心层面CT值,寻找钙化或脂肪成分是正确诊断的关键。
  • 摘要:急性局灶渗出性肺炎的CT表现不典型,由于缺乏特征性临床和影像表现,有时会误诊为肺结核或其他肺疾病。本文收集了60例经临床治疗证实的急性局灶渗出性肺炎,重点总结该病的CT与临床表现特点,目的在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材料和方法:本组60例,男47例,女13例,年龄29~9l岁,平均70岁。临床症状和体征:咳嗽32例,咳痰22例,发热13例,胸闷、喘息、气短10例,咳痰带血5例,胸痛3例,14例肺部听诊有湿罗音,15例化验白细胞升高,21例无任何症状。60例中临床诊断肺炎21例、脑血管病15例、冠心病1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6例、肿瘤4例、待查3例。所有病例在CT检查后给于头孢类抗菌素治疗7~21天,CT复查肺内阴影明显变小或消失。
  • 摘要:目的:研究PC机通过网络接收存储DICOM影像的方法,重点阐述DICOM Storage SCP的编程实现技术。rn 方法:运用VC++6.0及LeadTools工具包在Windows2000/XP操作系统中编程实现。rn 结果:成功地实现了PC机网络接收存储DICOM影像的功能。rn 结论:本方法可集成并应用于其他诸如图文报告、影像病例收集等应用软件中,为PC机采集存储医疗影像设备的DICOM影像提供了思路。
  • 摘要:本文对GE DSA故障分析进行了分析。开机后,显示错误代码如下:4727 light biasinoperative;4740 video aperature did notrespond;4723 camera sync loss detected。此时进行透视或摄影,屏幕上只有一个直径2cm大小的光斑,无图像。故障分析及检修:在透视状态下,调整光栅大小,屏幕上的光斑大小无改变,结合错误代码可知故障在摄像头部分。关机,拆下摄像头发现摄像头前的光圈已经关闭,只有一个很小的圆眼,因此屏幕上会有一个直径2cm大小的光斑。
  • 摘要:本文探讨了磁共振WB-DWI技术在评价恶性肿瘤全身转移上的临床应用价值。选自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在辽宁省肿瘤医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65例,男性38例,女性27例,年龄20-81岁,中位年龄47岁。本组病例,肺癌35例,乳腺癌6例,淋巴瘤5例,结直肠癌5例,鼻咽癌4例,卵巢癌4例,肝癌3例,肾癌2例,子宫颈癌1例。所有病例先行CT/MRI检查对全身转移性病灶进行评价。不论CT/MRI是否检出转移性病灶,在CT/MRI检查后1周内均再行WB—DWI检查对全身转移性病灶进行评价。
  •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以及支气管因周围组织肿瘤压迫、支气管内膜结核所致的狭窄,以及外科肺部切除术后气管残端瘘等致使患者气道梗阻以及反复胸腔积液及感染等类似疾病以介入支架成型术治疗的临床可行性及近期或中远期疗效。rn 方法:介入引流术应用:介入负压胸腔抽吸引流术替代外科传统闭式引流,体外留置带侧孔引流管(以8-9F胆道内、外引流管即可),可体外负压抽吸、冲洗,且留置位置优越于胸腔闭式引流位置。可明显缩短患者胸廓达到术前预期达到效果时间。且患者携带方便。我科09-10年共放置气管内支架6例,其中甲状腺癌压迫气管致使主气管狭窄1例、食管癌压迫支气管致使支气管狭窄10例,支气管内膜结核致使单侧支气管狭窄1例,食道癌狭窄外院放置金属支架后移位致使气管受压狭窄1例,肺癌外科全肺切除术后气管残端闭合不良,残端胸腔瘘2例。引起气管狭窄的,均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分别置入自扩型金属支架。3例患者进行了后续的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气管残端瘘的2例病人置入“子弹头”式气管支架并辅以胸腔负压外引流术代替外科传统引流术。rn 结果:主支气管及支气管狭窄的,均置人金属支架(包括Gianturco z形支架,Wallstent支架及Ultraflex支架)。所有患者呼吸困难得到立即缓解。术后10天至2月随访。1例甲状腺癌病人术后1月死亡。死亡原因为甲状腺癌多脏器转移、脏器功能衰竭。其余3例至今仍生存,最长随访期至今为8个月,未再出现气道狭窄征象。气管残端瘘道形成病人术后1周胸腔积液消失,胸廓塌陷,达到外科全肺切除术后期待胸腔达到的效果。rn 结论:气管内支架成型术能缓解肿瘤、结核等原因致使的气道狭窄导致的呼吸困难,改善生活质量。并可纠正外科术后因气管残端瘘道形成导致的胸腔反复积液及合并感染,使患者术后胸腔快速达到术前所期望达到的状态。
  • 摘要:目的:把平面灰度医学图像内部的某个矩形感兴趣区域(ROI)裁剪下来,以便进行其它处理。rn 方法:由VC++6.0在Windows 2000操作系统中编程实现。rn 结果:顺利实现了平面灰度图像的切割。rn 结论:此方法对于各类非DICOM接口医学影像设备(CT、ECT、X线机、超声仪、内窥镜等)数字化采集图像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低剂量辐射对细胞遗传学损伤的影响。rn 方法:选择该院从事放射诊断、介入治疗、放射相关科研的工作人员共120例作为观察组,在该院其他从不接受放射线的科室选择30名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检测染色体畸变和微核。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 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rn 结果:观察组个人累积受照剂量最高为89. 21 mSv,最低为0. 36 mSv,平均累积受照剂量为35. 87 mSv;观察组染色体总畸变率((1.62%)和染色体细胞畸变率((1. 35%)均高于对照组(P<0.01);染色体总畸变率和细胞畸变率随着累积受照剂量的增加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观察组微核细胞率(0. 5%0)和微核阳性检出率(26. 67%)均高于对照组。rn 结论:细胞遗传学损伤与是否受照及受照剂量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应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
  • 摘要:本文探讨了支架留置后正常气管壁的病理反应及组织增生规律,对比观察了覆膜支架与非覆膜支架留置后气管腔的再狭窄规律,分析覆膜支架能否防止支架留置后管腔再狭窄。20只实验犬平均分成4组,每组5只,根据支架留置时间分为A、B、C、D四组。透视引导下,在实验犬气管内留置20ram×50ram网状镍钛合金支架。气管直径与支架直径比值约为1:1.2。观察支架留置后实验犬的症状。在支架留置后2周、4周、12周、24周分别处死各组实验犬,观察支架留置不同时间气管壁的大体病理改变。取支架段气管壁标本,福尔马林固定72小时后,抽出金属丝,切片、固定、HE染色,观察镜下气管粘膜及增生组织病理改变。比较各组气管壁增生组织厚度,分析非覆膜金属支架留置后组织增生规律。
  • 摘要:钙化是乳腺钼靶X线摄影中常见的异常征象,许多“隐性”或“早期”乳腺癌是凭借X线片上微钙化而被检出。Rosenberg材料中,单独钙化表现占“隐性”乳腺癌的58.9%。
  • 摘要:本文对乳腺X检查技术实施进行了探讨。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在部分城市已跃居我国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早期明确诊断及有效的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现代的乳腺钼钯X线属于软射线,可以较好地识别乳腺内的各种软组织以及异常的密度改变,能发现乳腺早期的、深部的微小乳腺癌病灶,显示病灶内有无钙化灶及其钙化形态特点,使早期发现乳腺癌以及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成为可能。乳腺癌在X线片中的直接征象主要包括肿块结节影和微小钙化,微小钙化灶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MRI影像特征与其C-erbB-2、ER、PR表达的相关性。rn 方法:选择女性单发乳腺癌患者54名,年龄29-68岁,中位年龄48岁。所有病例术前均行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并均为术后病理证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所有病例乳腺癌组织的C-erbB-2、ER、PR的表达。rn 结果:乳腺癌MRI增强特征与其C-erbB-2的表达间,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乳腺癌MRI增强特征与ER、PR的表达间,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均>0.05)。乳腺癌MRI边缘特征与其C-erbB-2、ER和PE的表达间,均具有明显相关性(P均<0.05)。rn 结论:依据乳腺癌MRI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对其C-erbB-2、ER、PR的表达进行大致推断,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Graves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临床上以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为主要改变。其特征为甲状腺肿大,基础代谢率增高,和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等。目前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抗甲状腺药物,手术切除,放射性I131治疗。但是临床上我们经常可以遇到传统方法治疗均有困难的病例,如甲状腺巨大或者年轻未生育女性患者等等,通过对甲状腺上下动脉实施栓塞介入治疗,可以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但如何有效的控制栓塞范围及栓塞剂量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 摘要: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高科技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医疗仪器设备中,虽然提高了医疗的诊断水平,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昂贵的维修费用,如何控制与节约数字化医疗设备的维修支出,已越来越成为医疗领导和设备主管部门及使用科室日益关注的问题。一、充分调动维修工程师的积极性维修工程师所毕业的院校、专业不同,在医院从事维修工作的侧重点也不一样,那么成立一个技术攻关小组,遇到疑难问题由技术小组的专家共同讨论解决,此方法确实行之有效。
  • 摘要:目的:开发影像交互速度快、实时性强的野战卫勤医学影像学远程诊断系统。rn 方法:运用VC++6.0、Leadtools开发包、VNC(虚拟网络计算)源码在Windows2000/XP操作系统中开发。rn 结果:本系统成功地实现了战地医学影像的采集、处理、远程交互会诊与图文报告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n 结论:本系统影像交互速度快、实时性强、影像清晰度高,在低带宽的无线网络条件下也能具备优异的速度和性能。本系统能够提升野战卫勤医学影像信息化与网络化水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触及不到肿块的乳腺癌的X线诊断价值。rn 方法:本组病例女性98例,男性2例。发病年龄最小25岁,最大80岁,高发年龄在46-55岁之间。其年龄分布情况详见表一。全部病例采用美国GE公司的平板Senographe 2000D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机进行检查,常规拍摄头尾位(CC)、内外斜位(MLO)片,必要时加照局部病灶点片。采用自动曝光条件,乳房加压10-14DAN,获取图像后传人工作站,由两位专门从事乳腺疾病诊断的放射科医生共同阅片,并结合临床触诊。全部病例术后标本行病理学检查。rn 结果:㈠肿块影:为肿瘤的直接征象,本组94例呈该征象。(1)肿块位置:左乳46例,右乳54例;外象限47例,内象限39例,乳头后方14例。(2)肿块密度:肿块近似等密度9例;其余85例肿块密度较高,中央部明显,部分肿块密度呈浓淡不均改变。(3)肿块形态:类圆形34例,分叶状25例,不规则形35例。(4)肿块大小:本组病例中肿块最大径变化范围0.5-5.3cm,X线所测肿块均小于临床触诊检查。(5)肿块边缘:边缘有长短不一毛刺改变52例,分叶状改变25例,边缘不规则伴模糊改变17例。㈡钙化影:本组病例表现为肿块伴钙化40例,分布于肿块内和/或周围,仅表现为单纯钙化簇的为6例。钙化形态呈细小点状或多形性,密度较淡或浓淡不均。㈢血管改变:可见增粗、迂曲的引流静脉影及病灶周围血管增多现象49例。㈣皮肤改变:37例显示不同程度的局限性皮肤增厚、粘连改变。㈤导管改变:导管改变表现为增粗、扭曲变形,本组病例呈现此种表现的有43例。㈥乳头内陷:2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乳头内陷改变,多见于肿块位于乳头后方的病例。rn 结论:全数字化乳腺摄影能清晰显示乳腺癌的直接及间接征象,尤其对临床未触及肿块的乳腺癌具有更重要的诊断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的钼靶x线诊断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3例乳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rn 结果:浸润性导管癌185例(61.06%),导管原位癌46例(15.2%),黏液腺癌19例(6.3%),髓样癌3例(4.3%),男性乳腺癌2例(0.66%),其他类型癌38例。X线表现为肿块的217例(71.6%),微钙化148例(48.8%)。肿块伴钙化77例(25.4%),仅见微钙化40例(13.2%),结构扭曲伴微钙化18例(5.9%),局灶性致密伴钙化16例(5.3%),仅表现为结构扭曲15例,异常血管影39例(12.9%)。rn 结论:肿块是乳腺癌的最常见最基本的x线表现。微钙化是导管原位癌常见的基本X线征象。结构扭曲和局灶性致密是乳腺癌容易忽略的特殊X线表现。异常血管影是乳腺癌重要合并征象。
  •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前MRI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选择76例(77个乳腺)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术前均进行了乳腺MRI检查,根据MRI提供的信息制定手术方案并实行手术。rn 结果:根据MRI提供的信息,对77个乳腺中的15个实行了保乳手术,62个实行了乳腺全切术;经病理证实MRI诊断了4个假阳性病灶,从而导致本可以保乳的3个乳腺实行了乳腺全切术。rn 结论:尽管MRI诊断存在假阳性会导致术式选择不合理,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乳腺癌术前MRI检查能够提供可靠的信息,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应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术前检查。
  • 摘要:目的:运用MRI测量承泣穴的解剖结构、针刺安全角度和深度,研究承泣穴的针刺安全性,为临床安全针刺操作提供指导。rn 方法:根据BMI选择体型适中的青年志愿者,MRI扫描眼区横轴位(水平位)、冠状位、矢状位和斜矢状位,测量针刺危险深度,以危险深度×75%作为安全深度。实验结果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rn 结果:①承泣穴针刺的安全方向为直刺方向。②承泣穴直刺的安全深度为17.85 mm。③承泣穴的解剖结构左右眼比较无差异(P>0.05),男女比较有差异(0.01
  • 摘要: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精确解剖定位,测量直刺膏肓穴的安全深度,为临床安全针刺操作提供参考数据。rn 方法:将40例成年志愿者按罗氏指数分为瘦人组、适中人组和胖人组,应用MRI断层技术测量膏肓穴的针刺深度。rn 结果:不同体型的人直刺安全深度不同,瘦人组为(22.8±2.3)mm,适中人组(24.2±3.4)mm,胖人组(29.1±4.5)mm。rn 结论:应用MRI测量直刺膏肓穴安全深度,获得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参考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5%计算。
  •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腺病瘤的X线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rn 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腺病瘤患者的乳腺X线影像资料。rn 结果:患者以乳腺肿块为主诉人院,4例触诊肿块,2例局部腺体片状增厚。主要X线表现:患乳均表现为腺体增生致密,常规乳腺摄影4例可疑结节,另2例无阳性所见;常规乳腺摄影无阳性表现的2例患者,乳腺触诊异常区域局部点压后仍无异常所见。rn 结论:乳腺腺病瘤的X线表现无特异性,应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其最终诊断仍依靠组织病理学。
  • 摘要:食管静脉曲张是门静脉高压的重要并发症,其发生率可高达80%~90%。它分为食管上行性静脉曲张和食管下行性静脉曲张,后者临床颇少见。现将我院的14例食管静脉曲张X线表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10例,女4例,年龄22~60岁,平均39岁。X线检查前,13例诊断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脾机能亢进、脾脏增大,1例为甲状腺肿瘤。病史1~16年,平均4.6年,其中1例1年前曾做脾脏切除术,因病情加重故又做门腔静脉分流术。症状:有消化道症状者8例,其中呕血并便血2例,柏油样便2例;乏力、胸闷、腹胀及低蛋白血症6例呕血及便血的严重程度与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和部位有关,但无特征性。
  • 摘要: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6月共23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16排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CT能够准确显示所有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并能判断肿瘤对周围组织结构有无侵犯、有无远处转移。胃肠问质瘤的螺旋CT扫描常见表现特征为:①肿块多腔外生长,呈密实性,较大肿块其内可见囊变、坏死区;②肿块增强动脉期呈散在片状中等强化,静脉期呈均匀明显强化,较动脉期明显;③肿块范围多数超过5 cm,且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时考虑肿瘤恶变。rn 结论: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为GISTs的治疗方案及手术后或化疗后患者的随访提供重要的信息。
  • 摘要:目的:探讨在GE Signa 3.0T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仪使用肝脏容积超快速三维成像(Propeller LAVA)序列作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例经手术、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肝局灶性结节患者的MRI表现。把横轴位抑脂T2WI、抑脂T1WI、双回波序列、冠状位抑脂T2WI、横轴位DWI和LAVA动态扫描做为肝的常规序列进行检查。分别观察各序列肿瘤病灶显示的数量、MR征像及LAVA序列各期病灶强化程度、强化规律。rn 结果:7个病灶T1WI均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6例中心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1例信号均匀。LAVA增强扫描7例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均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均下降,延迟期为低信号。6例中心瘢痕动脉期及门脉期均未强化,延迟期呈星状中等程度及轻度强化。rn 结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LAVA增强特点较鲜明,对肝局灶性结节的诊断起重要作用。
  • 摘要:本文探讨了MRI在肾移植术后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搜集我院6例肾移植术后并发症患者的临床与MRI资料。其中女1例,男5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1.5岁。肾移植术后最短7天,最多3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发热、腹痛,腹部包块,其中5例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1例无尿。尿素氮(BUN)7.5~35.83mmol/,L;肌酐(Cr)130~725.00μmol/L,均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异常,2例出现肾功能衰竭。6例患者中1例患者拒绝肾活检并要求出院,临床诊断为肾移植术后移植肾排斥反应;其余5例均行二次手术,3例行病理检查,其中肾活检1例,2例移植输尿管远端切除后行病理检查。
  • 摘要: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6月共23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16排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CT能够准确显示所有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并能判断肿瘤对周围组织结构有无侵犯、有无远处转移。胃肠问质瘤的螺旋CT扫描常见表现特征为:①肿块多腔外生长,呈密实性,较大肿块其内可见囊变、坏死区;②肿块增强动脉期呈散在片状中等强化,静脉期呈均匀明显强化,较动脉期明显;③肿块范围多数超过5 cm,且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时考虑肿瘤恶变。rn 结论: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为GISTs的治疗方案及手术后或化疗后患者的随访提供重要的信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